林海聰
2022年12月,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1)“習近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訪問日期:2023年3月25日。。而且,習近平近年來還多次到訪革命紀念地,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反復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2)習近平:《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 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
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韶山旅游業緊跟時代發展脈絡,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文旅產業發展巧妙地相結合,有力地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當下我國文旅融合發展與研究的樣本。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韶山以革命領袖毛澤東同志故里而聞名海內外,它既是全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和革命紀念地,也因歷史文化資源豐富而成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全國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與中國優秀國際鄉村旅游目的地。近年來,革命傳統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韶山不僅注重紅色旅游與鄉村旅游兩大特色,還充分挖掘、激活韶山村落的非遺資源來豐富韶山紅色旅游內容,同時又借助旅游產業來為韶山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物質條件,從而創造性地形成一種非遺與紅色旅游互哺的韶山模式。
自全球開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文化與可持續發展”始終是重要議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曾從“包容性社會發展”“包容性經濟發展”等角度闡發文化多樣性繁榮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共生關系。(3)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張玲譯,《民間文化論壇》2021年第1期?;仡檶W術史,非遺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的內生關系一直是旅游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集中于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模式與價值、實踐路徑及其反思等方面(4)相關研究,如顧金孚、王顯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熱下的冷思考》,《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李江敏、李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活化之道》,《旅游學刊》2018年第9期;劉中華、焦基鵬《場景理論下上海文化記憶機構“非遺+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徑》,《文化遺產》2021年第2期,等等。,也有學者從朝向人類共同與共享的未來出發,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維度(5)參見巴莫曲布嫫《全球可持續發展議程與國際文化政策之演進:事件史循證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21年第6期。。反觀韶山紅色旅游發展模式的研究成果,雖然有學者針對韶山紅色旅游的景區建筑保護、館舍展覽和文化創意設計、共生發育水平、文化資源類型與產業鏈的開發利用等議題做了基礎性研究(6)相關研究,可參見張旭《紅色藏品與創意文化的思考——以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為例》,張泰城主編《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第1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5-120頁;周美靜、許春曉《紅色旅游共生發育水平測評指標體系構建與應用——以韶山為例》,《旅游學刊》2019年第9期;李雙清、劉建平《韶山紅色旅游發展的創新模式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9年,等等。,除個別研究關注到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以下簡稱“韶山非遺博覽園”)的研學實踐外(7)毛琛、王淇瑩等:《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文旅融合特色研究》,《旅游縱覽》2021年第5期。,多數的研究主要圍繞韶山紅色旅游開發和游客體驗兩方面展開論述,僅將非遺作為附屬性的研學內容加以論述,較少關注韶山紅色旅游對傳說故事、紅色歌謠、地方美食等非遺項目的活化使用與傳承,更缺乏從社區參與的角度梳理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的實踐經驗。有鑒于此,本文以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的融合過程和融合模式為研究對象,梳理韶山非遺如何從挖掘、申報向生產性保護和活化使用轉變的過程,并總結韶山非遺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特征。
自“十四五”規劃以來,盡管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韶山市旅游業依然獲得了高質量發展,2021年接待來韶游客1335萬人次,綜合收入39.51億元,較2020年同比分別增長20.71%、17.07%,疫情最為復雜的2022年仍共計接待來韶游客8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31億元。(8)“韶山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湘潭市政府網,http://xttj.xiangtan.gov.cn/13228/13195/13197/content_1017500.html,訪問日期:2023年5月2日;“韶山市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湘潭市政府網,http://xttj.xiangtan.gov.cn/13228/13195/13197/content_1017500.html,訪問日期:2023年5月2日。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各類文旅資源的挖掘、開發與整合,作為全域性風景名勝區和革命紀念地的韶山也是如此。韶山景區主要由故居景區、滴水洞景區、韶峰景區、清溪景區、銀田銀河景區、獅山景區等六大紅色旅游景區,及以自然風景為特色的黑石寨景區組成。各大景區雖然都擁有豐富的革命歷史和自然文化資源,但各自有所側重:如故居景區和滴水洞景區為核心的紅色歷史文化展示區,包括了毛氏宗祠、毛澤東故居、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韶樂宮、滴水洞、名人碑刻等,景點以革命歷史舊址和展覽館園為主;韶峰景區與獅山景區則分別以韶峰、獅山為核心,自然景觀美學價值較為突出,特別是韶峰景區,除韶山八景外,還有韶峰寺、毛澤東詩詞碑林等人文景觀;銀田銀河景區離毛澤東故居約15分鐘車程,作為韶山重要的傳統農耕區,以田園水利風光為主題發展鄉村旅游,屬于韶山旅游中衍生性的生態體驗區;清溪景區的旅游體驗內容分為毛澤東青年塑像廣場、烈士陵園等革命紀念地和展示、體驗非遺項目的韶山非遺博覽園兩大部分構成,特別是后者,尤其注重游客對韶山非遺的親身體驗;黑石寨景區因文旅資源集中在自然景觀且遠離故居景區,少有外來游客前往旅游。其中,故居景區、清溪景區及銀田銀河景區都屬于國家級旅游景區。
韶山不僅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它還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擁有大量的非遺資源。從古至今的地方志、族譜等韶山地方文獻資料中,都可以找到文人墨客關于韶山歷史文化的詳細記載,特別是“舜帝南巡”這則風物傳說,廣泛流傳于韶山地區。相傳舜帝繼承堯的王位之后,開始巡視南方諸地,造福萬民。有一天舜帝南巡至韶山,見此處群巒疊嶂,霧靄繚繞,繁花似錦,頓時被當地的秀美風景所吸引,遂下令在此安營。休息之余,舜令樂工演奏韶樂,琴瑟和鳴,婉轉回蕩,引來鳳凰,韶山遂以舜帝奏韶樂而得其名。清代地方文人“韶山主人”毛蘭芳更在《浪淘沙·韶山八景》序言中旁征博引,以當地人的身份強調“舜帝南巡”傳說的真實性,充分彰顯了地方民眾對古代圣賢舜帝的歷史認同感。(9)作者為“韶山主人”毛蘭芳,原文收錄于《中湘韶山毛氏二修族譜》,本文轉引自湖南韶山管理局、風景名勝雜志社編《風景名勝·韶山》,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82頁。這種借助風物傳說來論述地方開發歷史、闡發文化源流的儒家圣賢敘事模式,經常出現在韶山旅游介紹手冊之中。(10)相關文本,可參見湖南人民出版社編《韶山》,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2頁;湘潭旅游局編著《韶山》,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年,第1頁。及至當代,許多韶山景區的導游在日常導覽過程中,也會將“舜帝南巡”和“韶氏女升仙”等歷史傳說融入講解詞之中,向游客們展現韶山獨特的湖湘文化底蘊。
位于韶峰山腳的韶山村不僅是“舜帝南巡”等古代神話傳說的重要流傳區域,它也是韶山紅色舊址和紅色紀念館的主要分布區。紅色舊址包括毛澤東同志故居、滴水洞、毛氏宗祠、南岸私塾、毛澤東父母墓等景點,這些空間不僅是韶山紅色革命文化的物質性呈現載體,還是韶山紅色故事的主要生成、講述和傳承場域。翻閱《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湘潭市分卷》,其中的“傳說·人物傳說”部分共收錄六篇毛澤東傳說,除流傳于湘鄉地區的《塞涵洞》以外,還有《收賬》《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不會說假話的人》《責任在我》《杯酒表鄉情》等五篇關于毛澤東成長與革命的歷史人物傳說。(11)湘潭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湖南卷·湘潭市分卷》,湘潭:內部發行資料1989年,第166-176頁。實際上,韶山南部與湘鄉相鄰,韶山人也熟悉《塞涵洞》這則故事。此外,據湘潭大學漆凌云團隊的采集與整理,該地當代還流傳著《毛潤之脫險》《毛主席脫險》《種田好手》等九則毛澤東傳說,以及《韶山五杰》《毛新梅的故事》《三公祠的廢墟》等三則其他革命烈士傳說。(12)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漆凌云,湘潭大學文學與傳播學院教授;訪談時間:2023年4月29日;訪談地點:微信訪談。這些韶山傳說多以紅色革命舊址為“傳說核”(13)參見柳田國男《傳說論》,連湘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5年。,為韶山地區廣大民眾所熟知。2010年9月,“韶山傳說”列入湘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21年12月,在采納評審專家意見并征得社區知情同意后(14)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吳優,韶山市文化館工作人員,負責基層非遺保護和教學工作;訪談時間:2023年4月29日;訪談地點:電話訪談。,“韶山傳說”非遺項目名稱變更為“韶山紅色故事”。更名后,該項目的紅色文化內涵和革命歷史價值更加突出,因而成功列入湖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分類為“民間文學”。這意味著韶山村民不僅是紅色旅游產業的主要從業人員,還是社區參與的“韶山紅色故事”非遺傳承主體,韶山的紅色文化資源與非遺資源通過社區村民的文旅實踐,形成一種共生、共享的依存關系。
與紅色旅游景點呈現空間共存關系的韶山村落,還擁有與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地方性非遺資源,包括湖南省級非遺項目韶山山歌、毛氏菜制作技藝,湘潭市級非遺項目楊林雜技、韶山如意鎮剪紙、韶山皮影戲、韶山民間地缸釀米酒工藝、韶山民間小窖釀酒工藝、韶山銅像鑄造技藝,以及和記農夫手撕鴨制作技藝、毛體書法、銀田紅色故事等20項韶山縣級非遺項目。這些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間文學等類民俗文化,不僅廣泛存在于韶山村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而且它們在成為非遺項目前就已作為紅色旅游的重要生活要素,得以商品化開發與利用,用以滿足游客與村民的多樣化需求。
總體而言,當代韶山地區的紅色旅游與非遺保護實踐相結合,逐漸形成一系列包括物質性與非物質性共存、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并重、地方性與區域性共享等特色的復合型旅游資源。這意味著,韶山紅色旅游不再只是依托于文物舊址、圖片文字等傳統的展陳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游客和社區居民共同的主體參與,創造新的旅游體驗內容和體驗形式,讓革命歷史和地方文化一起重新迸發活力與生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第十五條明文規定,“在開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時,應努力確保創造、延續和傳承這種遺產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15)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基礎文件匯編(2018版)》,內部資料2020年,第11頁。,這意味著社區及其具體構成成員在非遺保護與傳承過程中理應扮演至關重要的主體角色。特別是當非遺面臨商業化或者產業化時,如何有效保證社區參與和社區受益,將直接影響到非遺的可持續發展。(16)參見劉朝暉《誰的遺產?商業化、生活態與非遺保護的專屬權困境》,《文化遺產》2021年第5期。此外,康麗指出“社區受益”包含多個層面的意義生產,如對主體文化自覺意識生成的期待、對文化認同感與持續感的提供等,詳見康麗《實踐困境、國際經驗與新文化保守主義的行動哲學——關于鄉村振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民俗研究》2020年第1期。
近年來,韶山紅色旅游為了拓寬潛在旅游市場,除大力升級改造原有的旅游基礎設施以外,還注重挖掘地方文化資源,借助韶山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嘗試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旅游相結合,特別從紅色革命故事、傳統手工藝、地方飲食等方面展開文化創意研發、服務體驗,并將紅色旅游研學場所與非遺傳承基地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紅色旅游+非遺”的產業融合路徑。
韶山因旅游業的發展而成為全域性的景區,意味著傳統的當地紅色故事傳承社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遷,特別是導游群體成為新時代韶山紅色故事的“職業講述人”和“積極承載者”(17)參見楊利慧《現代口承神話的傳承與變遷——對四個漢民族社區民族志研究的總結》,《青海社會科學》2011年第1期。。與商家或普通村民講述的故事版本較為均質化、碎片化不同,韶山導游們往往可以信手拈來,講得頭頭是道。他們多為附近具有大學學歷的村民,和當地商戶一樣從小就耳濡目染,聽家中長輩講述各種關于革命偉人、革命烈士的韶山紅色故事,這些生活體驗成為他們日后講述韶山紅色故事的重要文本來源。
不過,對導游而言,他們需要盡可能多地掌握各種韶山紅色故事,以應對不同的聽眾群體或講述場合。因此,他們既會從旅行社等單位獲取各類經過專門整理、印刷的故事文本,也會在工作之余互相交流、觀察其他導游的講述,甚至查閱網絡資料、觀看視頻,再結合自己所掌握的書面資料加以糅合、整編與更新,從而形成一套有導游個人印記的紅色故事講述文本。(18)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毛惠娟,工齡近五年的韶山景區導游;訪談時間:2023年5月1日;訪談地點:韶山市竹雞塅毛惠娟家中。盡管文本來源不盡相同,但導游們講述的韶山紅色故事種類和情節大體相似,他們多將韶山紅色故事的講述行為嵌入到特定的紅色舊址、遺跡等旅游景點的導覽過程中。

韶山紅色旅游既注重儀式感的旅游氛圍營造,同時也強調紅色旅游與日常生活的聯結,這與非遺生活性傳承的理念是相通的。具有煙火氣的飲食類非遺項目,因其不可或缺的日常性而最容易為游客所接受。而且,這種傳統技藝類非遺本身多為商品,因此借助紅色旅游來推動韶山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的生產性保護,有助于它們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例如毛家飯店的“毛氏菜制作技藝”就是韶山當地“非遺新經濟”的一個樣本?!懊喜酥谱骷妓嚒敝饕干厣酱逡粠霞易迕癖娫谌粘谧?、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傳統菜肴制作工藝,代表性菜品為毛家紅燒肉、毛家火焙魚等。2016年,韶山市“毛氏菜制作技藝”成功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并于2021年再次入選湖南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毛家飯店在此基礎上創新菜色、改良口味,使韶山菜形成了一道獨具湖湘風味特色的地方美食景觀。毛家飯店除了在飲食上注重傳統,其店面裝潢也極為凸顯紅色文化氛圍,不僅在大廳擺設了毛主席標準塑像,還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與毛澤東有關的歷史故事。因此,到韶山參觀后再“嘗嘗毛主席生前愛吃的菜”成為一種標志性的韶山旅游傳統,廣受新時代游客的歡迎。
誠如有些學者所言,盡管部分游客可能對旅游目的地的特定非遺內容并不熟悉,但并不影響游客對非遺景點和活動感興趣,特別是接觸與學習傳統手工藝制作技能、烹飪和品嘗當地美食。(20)Haleh Masoud,Mohammad Mortazavi,and Neda Torabi Farsani,“A Study on Tourists' Tendency towa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Attraction (Case Study:Isfahan,Iran)”,City,Culture and Society 17(June 2019):54-60.韶山紅色旅游并不是簡單地采取“非遺進景區”的策略,將非遺與旅游拼盤化,而是借助以“看、聽、玩、吃”四種感官體驗方式,將非遺傳承打造為標志性的旅游品牌,突出非遺與紅色文化的內在聯系,注重游客的身體性參與和感受,最終使非遺的生產性保護與旅游的日常體驗得以有機地結合。
非遺傳承基地成為韶山紅色旅游的另一種文化延伸空間,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韶山非遺博覽園。韶山非遺博覽園位于韶山市紅色記憶城內,是國家文化產業重點項目。該園設有12個展廳,以展現湖湘文化、紅色文化為主題,按照非遺十大門類,借助聲光電及多媒體技術進行布展。園區內還有8個互動體驗場所、10個非遺研學傳習體驗教室,主要采用實物與模型展示、現場制作、高科技演示、參與體驗等形式。換言之,韶山非遺博覽園既是韶山景區重要的文化景觀資源,也是重要的非遺傳承、展示平臺,成為青少年體驗具有紅色文化特色非遺項目的傳統文化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自2015年正式開園運營以來,該園多次舉辦非遺研學親子活動,每年接待來訪游客達20萬人次,年均產值約3000萬元。(21)根據筆者訪談記錄整理。訪談對象:郭合平,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董事長;訪談時間:2023年5月2日;訪談地點:中國(韶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
可以說,將韶山的紅色旅游與非遺研學活動相結合的發展路徑,不僅為新時代韶山紅色旅游注入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文化活力,而且能強化潛在傳承主體對非遺保護的認知、理解和參與程度,推動湖南非遺的代際傳承和區域空間的破壁傳播,“通過文化生產提供動力或者賦予其經濟價值,商品化實際可能保存傳統”(22)徐贛麗:《文化遺產在當代中國——來自田野的民俗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81頁。。以非遺消費、體驗為主的韶山非遺博覽園旅游項目有力地補充了韶山較為單一的旅游產品形式,極大地延伸了旅客在韶山的游覽時間。
該園在非遺研學的課程設置方面有兩大特色:其一,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非遺傳承人的言傳身教,這也是非遺保護中社區賦權的一種具體實踐形式,有助于促進社區傳承主體的社會價值實現;其二,非遺研學老師們會鼓勵學員們運用毛體書法、手工拼布等各種非遺技藝將他們個體性的紅色旅游體驗具象再現,這意味著非遺成為當代青年游客群體講述中國紅色故事的新路徑,也是當代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可能性方案。
韶山非遺保護工作與紅色旅游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種物化展陳與非物質性體驗相結合,游客體驗與社區傳承共存共享、形式創新與情感認同互補的非遺保護“韶山模式”??梢哉f,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相互融合的發展模式,不僅向廣大游客展示偉人風范、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還不斷挖掘韶山非遺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充分調動非遺社區的主體力量,最終促成了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雙贏的局面,同時也有效促進了韶山社區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2011年3月,習近平在湖南調研時曾強調,“革命傳統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要把這些革命傳統資源作為開展愛國主義和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學習黨的歷史,深刻理解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必然性,進一步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黨和人民事業不懈奮斗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23)“習近平:加強黨建為‘十二五’良好開局提供保證”,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ldhd/2011-03/23/content_1830398.htm,訪問日期:2023年3月25日。。
的確,無論是非遺保護還是紅色歷史教育,最核心的意義就在于不斷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主義精神肌理,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于革命老區的各類非遺資源,因其生成空間與紅色文化呈現出一種共生、共享的依存關系,往往在文化內涵上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重新挖掘、整理與傳承至今依舊流傳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具有紅色文化內涵的非遺,這不僅有助于弘揚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也能為紅色文化注入鮮活的內生動力,從而賡續紅色血脈。
不可忽視的是,目前部分紅色旅游景區仍舊以革命舊址、歷史遺跡的展陳和保護作為主要內容,并不注重挖掘與傳承背后的革命精神,這就導致紅色文化資源的潛力并未充分得到彰顯,因而影響紅色旅游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就此而言,如何在當代將非遺保護工作與紅色旅游有機地融合,本質上就是為當代講好中國革命歷史故事探索新方向。以韶山紅色故事為代表的非遺,是當代人民群眾表達自己樸素思想感情的最為真實而鮮活的文藝形式。在革命老區代代相傳延續、口耳相傳的韶山紅色故事,“不僅反映了千千萬萬民眾獨特的視角,而且全方位展現了中國革命歷史的印記,充分表達廣大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開創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用戶、支持和贊頌”(24)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選編:《革命故事:〈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選編》,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21年,“編者的話”第1頁。。因此,充分挖掘非遺資源中的紅色基因,活化使用傳統文化資源,借助紅色旅游的產業化來推動非遺的當代存續與活態傳承,也為服務文化強國戰略開拓了一條守正創新的新思路。
非遺保護不僅需要保存、保護與宣傳,也需要傳承和振興,這就意味著非遺保護工作并不是緣木求魚,也非靜態物化,而應科學合理地活化利用、傳承發展,從而有效地保證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就韶山地區與紅色旅游相結合的各類非遺項目而言,一方面,它們普遍具有活態化和生活化的文化屬性,特別是那些傳統技藝類非遺,與在地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具備轉化為旅游文化資源的內在條件。另一方面,各種飲食、手工等傳統技藝類非遺融入紅色旅游的產業化發展中,不僅可以極大地豐富韶山紅色旅游的消費內容,還可以借助紅色旅游的市場化、商品化潛力,實現非遺從傳統文化向商品經濟的良性轉化。事實上,韶山非遺借助紅色旅游形成的生產性保護路徑,并不是簡單地以追求市場利益為核心,而是通過自身的文化再生產來積累經濟條件,從而激發非遺傳承人的主觀能動性和保護熱情,促進非遺的差異性和可持續發展。就此而言,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的結合,不僅能夠激活各類傳統文化的社會功能和經濟活力,也能在生產性保護與生活性保護過程中完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最終提升它的紅色基因價值。
與此同時,借助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讓非遺重新回歸傳承社區的日常生活場域之中,也能賦予韶山紅色歷史和地方傳統以新的生活價值導向。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的融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彰顯韶山鄉村的千年歷史文脈,也能促使非遺更好地融入生活、游客更好地融入景區社區。首先,非遺與村民生活的共生關系,決定非遺的生活性保護必然會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動性。為了維護家庭生計,韶山村民勢必需要在守正創新中延續各類非遺的發展動力,以滿足社會的發展和游客的需求。其次,非遺的生活性保護還可以有效地拉進非遺商品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文化距離,甚至鼓勵游客成為潛在的非遺傳承者。通過具身性實踐,游客對韶山的革命歷史文化認知也得以加深,同時也將潤物細無聲地形成一種內化的愛國情懷。非遺只有走到百姓身邊、走進游客心中,它才能重新煥發生機,真正地“活”起來。
謝里爾·利特(Cheryl Little)曾指出,“可持續發展”體現為“善用科技”“生態維護”“社會正義”“民主”與“美學和諧”五個原則(25)Cheryl Little,“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Environmental Action 28,no.1&2 (1996):9.,其中的“社會正義”與“民主”,對非遺保護而言就是指向多元行動方共同繁榮的平等關系?!侗Wo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第七條明確規定:“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區、群體或個人應從源于這類遺產的精神利益和物質利益的保護中受益,特別是社區成員或其他人對其使用、研究、立檔、宣傳或改編?!?26)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倫理原則》,巴莫曲布嫫、張玲譯,《民族文學研究》2016年第3期。這意味著,非遺源于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同時人民作為非遺的持有者與傳承者,也必須成為非遺保護的受益者。然而,正如宋俊華所言,非遺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平衡協調之間長期面臨資金短缺和傳承人權益保障不足這兩個難題。(27)宋俊華:《文化生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文化遺產》2012年第1期。因此,如何能與時俱進地在非遺的當代傳承和發展過程中,更好地惠民、利民,真正做到“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28)“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1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的通知”,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4/07/content_5598159.htm,訪問日期:2023年3月25日。,是實現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式。
韶山的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相結合,不僅強化了韶山各景區村民對地方文化的價值認同,也為非遺傳承人爭取保護、傳承的話語權提供了堅實的社會經濟基礎。對韶山民眾而言,不管是發展紅色旅游,還是推動非遺保護,它們本質上都是為了追求更為美好的未來生活。因此,韶山在傳承與保護非遺的同時,也不斷通過輔助貧困家庭、改善生態環境、提升景區基礎設施、提供免費公共交通等方式,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促進地方性的鄉村經濟發展,從而更好地增強社會凝聚力。
韶山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的新時代融合模式,實際上也是對文化與經濟協同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嘗試性探索,它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實現經濟繁榮與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的潛力。無論是非遺還是紅色文化,都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它們共同構成了文化表現形式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以人民為傳承載體,世代薪火相傳。非遺保護與紅色旅游相互融合的“韶山模式”,作為文化領域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案例,為探討多元行動方如何通過有效的合作來進行非遺商業化,以協調文化與經濟之間的共生關系,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