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山水畫皴法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與地質地貌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不同的皴法是畫家根據不同的地質地貌特點,師法自然創造出來的,同時不同的地質地貌又成為畫家無窮無盡創作靈感的源泉,這也是中國山水畫的發展從古至今不僅沒有停滯,反而生生不息,迸發巨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關鍵詞:山水畫;皴法;地貌
中國山水畫中所體現的繪畫風格與地域地貌的關系是十分緊密的。正是由于地質地貌的不同,導致畫家的表現對象、表現技法、作品意境有明顯的區別,這不僅造就了畫家自身獨特的繪畫風格,也使中國山水畫具有多元化風格。古代畫家范寬、李唐作品中的崇山峻嶺,董源、米友仁作品中的江南云山;現代畫家石魯筆下的黃土高原、于志學畫中的冰雪世界、賈又福描繪的雄奇太行、方駿表現的秀美江南等,這些作品獨特的表現方法,鑄就了其個性鮮明的繪畫風格。這些繪畫風格的形成都是畫家融入生活、師法自然的結果,而每一次藝術風格的變革都是對大自然重新認識的結果,這也與畫家所處的地理環境、所見的地質地貌有密切的關系。這其中的獨特表現方法,就是中國山水畫特有的“皴法”。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分科,具有悠久的歷史,以及獨特的形式面貌和表現方法,其中的“皴法”是中國山水畫的藝術核心。
(一)皴法概述
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表現山石紋理結構的一種技法,是畫家根據客觀對象的不同構造、不同形象創制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畫術語中,輪廓線屬于骨法,皴法屬于破法,骨法內加一二破法謂之石筋,這樣就能達到“雖寥寥數筆,陰陽向背之神即已具”的表現效果。然而,隨著對中國山水畫題材的拓展創新,新的山水景觀和表現方法也不斷出現在當今的山水畫作品中,皴法也隨之在不斷繼續向前發展。
(二)皴法的藝術特征
自然界的山石外表的紋理、質感千變萬化,畫家們為了表現這些山石特有的紋理、質感,通過觀察和繪畫實踐而凝練出了皴法。皴法是中國畫特有的表現方法,在表現自然物象的同時,還形成了中國畫的獨特審美,是中國畫筆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上千年的發展演變,現已形成了眾多皴法。此外,獨特的皴法樣式還是山水畫家風格面貌的標志性符號。

現有的皴法種類雖多,實際上最基本的還是點子皴、披麻皴和斧劈皴,其他皴法大多由此變化而出,如牛毛皴是更細、更柔、更密的披麻皴;折帶皴則近乎一半披麻,一半斧劈;馬牙皴是短而粗的斧劈皴;芝麻皴則是更小的雨點皴。這些皴法不僅形象地表現了不同山石特有的質感,同時也創造了或雄奇蒼茫、或勁拔粗獷、或疏秀清麗的獨特美感。
中國山水畫常用的傳統皴法主要有披麻皴、斧劈皴、折帶皴等,這些皴法的形成都是基于自然界的真實地貌,是山水畫家通過對自然地貌的觀察、寫生,凝練而成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同的地貌特征鑄就了不同的皴法。
(一)披麻皴與地貌
披麻皴因形似披散晾曬的麻皮而得名,是五代時期的畫家董源,根據中國南方地質地貌半土半石這一特征,高度提煉概括出的一種皴法。因南方山勢平緩,多土質山,山石輪廓不突出,四季樹木蔥蘢,宜用點子和長而彎曲的線條表現,這就形成了披麻皴。披麻皴所表現的土石不分結構,所以山石輪廓線和內皴線是一致的,無明顯輕重濃淡之分,大抵中鋒用筆,用筆圓曲柔渾,用墨清淡潤雅,畫起來輕松自然,隨意而流暢,而中鋒用筆最能體現畫家的繪畫功力,因此,披麻皴具有繪制簡便又見真功的特點,對后世畫家影響很大,并被當作山水畫的基本技法而傳承不息,也成為表現丘陵或土質地貌的常用手法。
(二)斧劈皴與地貌
斧劈皴的形跡如同用斧頭劈過的木柴痕跡,由北宋末年畫家李唐開創,主要用于表現北方石質山的雄奇之勢和質感,所描繪的巖體多陡峭險要的絕壁。斧劈皴可分為大斧劈皴和小斧劈皴,大斧劈皴偏鋒直筆皴,起筆較重,直勢皴出,皴法簡潔整飭,氣勢猛烈,下筆急速,宜表現壁立千仞、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而小斧劈皴用半中鋒猛地按下,觸紙后一掃而過,頭重尾輕,猶如斧劈柴竹而筆線細利,宜表現山石的紋理結構。畫斧劈皴多用干筆深墨,禿筆皴擦,筆勢迅疾而多有飛白。其代表人物有南宋的馬遠、夏圭,明代的戴進、王諤等。斧劈皴適用于表現石質山體的客觀需求,可以烘托北方山水的雄偉峻厚和風骨峭拔。
(三)折帶皴與地貌
折帶皴畫出的墨線如折疊的裙帶,故以“折帶”名之,這種皴法多用以表現沉積巖的橫向層疊結構。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畫折帶皴,側鋒干墨方折用筆,用來表現水岸坡石,筆墨間透出瘦勁清靈之氣。但折帶皴所描繪的地貌結構,不如披麻、斧劈皴的地貌具有典型意義,因而在后來的畫家中繼承沿用的較少,只在明清畫家的花鳥畫或人物畫中,偶在奇石、坡地的描繪上有所應用。盡管清代畫僧弘仁繼承了倪云林的折帶皴,并用此法表現黃山,其中更多是對藝術風格的追求,與黃山的地貌結構沒有很深的關聯。
(四)其他皴法與地貌
除了披麻、斧劈、折帶皴之外,傳統山水畫中常見的皴法還有米點皴、解索皴、亂麻皴、荷葉皴、云頭皴等。
米點皴由宋代的米芾、米友仁父子首創,是用水墨橫點平列,點厾而成的一種山水畫法,因墨點形似大米,也因作者姓米,故稱米點皴。這種皴法常用于描繪煙雨迷蒙的江南景色。因米點皴技法簡潔且富有筆情墨趣,在宋以后的文人山水畫中被經常使用。解索皴法由披麻皴變化而來,其形態像解開的繩索,適合表現結構繁復的山石,代表畫家是元代的王蒙。同樣是由披麻皴演化而成的亂麻皴,因筆跡紋理散亂如同亂麻而得名,適合表現山石紋理交叉較多的山石,常常與披麻皴、解索皴等結合使用。荷葉皴是因山石紋理似荷葉的葉脈而得名,這種皴法描繪的多是峰巒高聳,山石結構以縱向且紋理清晰的山峰為主。云頭皴又稱卷云皴,所畫山石形狀及紋理似云翻卷的樣子,創自北宋山水畫家郭熙,這種皴法常表現圓渾曲紋的山石或峰巒。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近現代以后,山水題材不斷拓展,皴法也隨之不斷創新,出現了一些前無古人的皴法。
(一)石魯的黃土高原皴法
現代皴法的創新和發展,一部分原因是傳統皴法不能滿足畫家對地質地貌的理性與感性表達。縱觀傳統皴法,大多是畫家對中國東部南北方山水研究探索總結的各類皴法,并不適合用于表現中國西北地區的地質地貌。20世紀50年代,陜西畫家石魯開始以黃土高原為素材,進行國畫藝術的創新與實踐探索。他在對黃土高原山體的觀察中提煉出新的皴法,將筆皴和用色進行有機結合,組成了全新的筆墨技法框架,表現手法既抽象又充滿生活細節,創造了色墨渾然、拖泥帶水式的黃土高原皴法。
(二)于志學的冰雪皴法
黑龍江畫家于志學的冰雪皴法,源自他對東北冰雪世界的獨特感受。現有的傳統雪景畫法無法準確地把冰雪、冰凌、冰柱等質感體現在畫面中,造成了傳統雪景圖不像在表現雪景,反而像在畫白色的山石這種尷尬狀態,于是于志學先生開始了探索冰雪山水畫的技法之路。經過不斷嘗試與探索,他用礬水、夾宣作為創作材料,開創性地研究出了五種冰雪皴技法,即“雪皴法”“潑白法”“重疊法”“滴白法”和“排筆法”,創造了風格獨特的冰雪山水畫,并恰到好處地表現了東北特有的冰雪地貌。
(三)賈又福的太行山皴法
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以太行山為母題進行創作,創造了一種渾厚博大且富有裝飾感的皴法。他曾數十次深入太行山區體驗生活,對太行山獨特的石壁有過深入研究,這成為他開創太行山皴法的基礎。賈又福的中晚期作品,完全以太行山石為畫面元素,并獨創太行魚鱗皴,用密集的點與光影表現質感,用濃重的黑來體現太行山的雄渾、神秘,用富有構成意味的畫面,表現太行山的山之魂。
(四)方駿的江南云山皴法
南京藝術學院的方駿教授,在傳統山水畫勾、皴、染、點的基礎上,去除了毛筆的皴痕,以染代皴,用精致的色彩肌理為皴,完美地表現了清麗秀潤的江南云山。他的這種獨特畫法,一方面借鑒了民間瓷畫筆法的爽利線條勾勒形體;另一方面,則用一種迷人的特殊肌理代之以皴擦。那絲絨般的細密紋理,如雨簾,如牛毛,仿佛在輕微呼吸,表現出樹木的蔥郁和光線的躍動。其中,有運用技藝規律的必然性,也有不同材質碰撞下的偶然性,這是方駿山水畫創作的“獨門配方”,這種與江南刺繡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特殊肌理,是方駿山水畫區別于古人時賢的重要審美元素。
皴法源于地貌,是畫家們表現山石特有的紋理、質感的藝術手法。中國山水畫現有皴法的形成,大多與畫家對不同地貌的研究表現密切相關,不同地域的地貌成就了不同的皴法,不同的皴法又塑造了畫家獨特的山水畫風,每一種繪畫風格的形成都是畫家深入生活、師法自然的結果。同時皴法又是畫家對自然景觀的主觀表現,受畫家視覺感受、自我修養、筆墨語言等綜合影響,皴法不是客觀再現物象,而是主觀表現物象,從而使畫家們的藝術創造擁有無限的表現空間,皴法作為山水畫的表現技法也隨之在這個基礎上得以不斷創新發展。

作者簡介
李春輝,女,漢族,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畫(寫意山水)。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山水畫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2](日)高島北海.寫山要法[M].傅抱石,譯.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