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劉海粟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一位杰出畫家,他在油畫創作中大量融入國畫的寫意風格,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西合璧的藝術特色。文章以劉海粟早期油畫風格及其藝術改良思想為研究對象,分析了他在不同時期受到的西方藝術影響和對中國美術創新的主張,概括了他早期油畫風格及其藝術改良思想的演變過程和特點。文章首先介紹劉海粟早期油畫風格的奠基,進而介紹兩次旅歐前后劉海粟的油畫風格和思想轉變,最后敘述其“中西合璧”改良思想的最終形成,總結了劉海粟早期油畫風格及其藝術改良思想的演變和意義。
關鍵詞:劉海粟;油畫風格;藝術改良思想
劉海粟(1896—1994年)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被譽為中國新美術運動的拓荒者和中國新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油畫綜合了后印象派、野獸派畫風和中國寫意美學風格,在色彩、造型、筆觸等方面展現了強烈的個性表現和情感表達。劉海粟是中國現代油畫的先驅和創新者,他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藝術家,也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和藝術使命感的教育家。1912年,他與烏始光、張聿光等人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美術專門學校——上海圖畫美術院(后改名為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并擔任副校長。他在辦學過程中,廣納英才,吸引了一批各有所長的教授和學生,如黃賓虹、張大千、潘天壽、朱屺瞻、王濟遠等。他還創辦了《美術》雜志,介紹西方美術理論和實踐,并提倡美育思想。他在20世紀初期赴法國留學,接受了西方油畫的教育和影響,同時也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啟發和熏陶。本文將時間視角置于1912—1937年,這一時期亦即劉海粟油畫創作風格的形成和探索時期,分析其早期油畫的創作背景、風格特征和藝術理念的變化,探討他如何在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油畫風格和藝術改良思想,以及這些風格和思想對后世中國油畫發展的影響和意義。
(一)從周湘傳習所到上海美專
1909年,劉海粟來到上海,在周湘主辦的“布景畫傳習所”學習繪畫,初步接觸西洋畫的基本技法。求知欲旺盛的劉海粟常常到外灘“別發”和“普魯華”兩家外文書店翻閱美術圖籍,還購買委拉斯貴支、倫勃朗、戈雅等西方名畫家的作品復制品,并自己動手制作顏料、畫布,進行各種創作實驗。1912年,劉海粟擔任“上海圖畫美術院”副校長兼教授,負責油畫教學。他在教學中引進西方美術史、美學、色彩學等課程,同時開設人體寫生、風景寫生、靜物寫生等實習課程。他開設的人體模特寫生課程引發了社會的軒然大波,但他堅持認為,人體寫生是繪畫實習之必需,是發展東方藝術之必需。他還創辦了《美術》雜志,介紹西方美術動態和理論,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評論。他在雜志上宣布了自己的辦學宗旨,即“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藝術的蘊奧”“在殘酷無情、單調枯寂的社會里盡宣傳藝術的責任”。1912年執教于上海美專的經歷,被學者公認為是劉海粟油畫風格萌芽期到奠基期的轉捩與分界。
(二)早期的印象主義探索
在1912—1921年的10年里,劉海粟以上海美專為個人藝術思想與教育理念的實踐場所,積極接觸、推介國外美術學說,開始推動美術革命,并發表了大量闡述美術創作和教育理念的文獻,這種沖破傳統束縛的理念在他的油畫中有所表現,如繪于1919年的《披狐皮的女孩》(圖一),為劉海粟為其第二任妻子張韻士所作,也是劉海粟罕見的保存狀況良好的早期油畫作品之一(1931年后由劉海粟夫婦帶回上海,在全國各地展出,才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幅油畫描繪了一個身披狐皮的東方女孩,她面容清秀,眼神深邃,神態優雅,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中女性作為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似乎既有西式的開放和自信,又有東方的內斂含蓄。在這幅油畫中,劉海粟采用了明暗對比和空間透視的手法,使畫面具有光影對比和層次感。這幅畫作是劉海粟早期對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風格的一次試探,雖然還不具備較強的主觀表現力,但已使他對國畫改良產生了一定的思考。
(一)“因藝術而死”的“藝術叛徒”
20世紀20年代,是國內藝術界潮流與反潮流、前衛與反前衛、西化與反西化爭論最為激烈的時代。1921年后,浪漫主義印象派油畫家汪亞塵、表現主義畫家關良相繼受聘于上海美專教授西畫,也說明劉海粟對創作理念有了新的理解。繼人體模特寫生課引發社會爭議后,上海美專還開始雇傭女性教學模特,展出人體寫生作品,再加上此期間劉海粟較少創作中國畫,專心于油畫,即使是創作中國畫,也都將人物刻畫得極其簡約,重寫意。在衛道士的眼中,劉海粟是本土藝術和傳統道德的背叛者,是離經叛道的代名詞,1925年的《上海畫報》刊文,將劉海粟、胡適分別指斥為“藝術叛徒”和“文學叛徒”,但他們二人反倒引此稱為榮,樂于以“叛徒”自稱,把酒言歡,劉海粟在1925年還專門發表《藝術叛徒》一文,在文中追慕梵·高“因藝術而死”的光榮,隱隱間也以此自況。
(二)第一次旅歐期間的風格轉變
1928年冬至1931年夏,受中國政府派遣,劉海粟開始了他的第一次歐游,前往法國、意大利等國家,深入了解西方油畫的各個流派。他尤其傾慕印象派、后印象派和野獸派的風格,并試圖用自由、鮮明、狂放的筆觸和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旅歐期間,他創作了許多風景畫和人物畫,如知名的油畫作品《翡冷翠》(圖二),畫作的名字取自徐志摩根據意大利語“Firenze”的音譯,宣示了畫作的浪漫主義基調。佛羅倫薩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中心,擁有眾多藝術名勝和歷史遺跡,對于劉海粟這樣的藝術探索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激發靈感和創造力的地方。在這幅畫中,劉海粟以高遠的視角,展現了佛羅倫薩市政廣場上的一角風光。畫面中央是一座著名的雕塑《劫奪薩賓婦女》,它是文藝復興時期雕塑家博洛尼亞的杰作,雕塑周圍欣賞和拍照的游客及各式各樣的服飾,僅依靠三原色的搭配,就在廣場上營造了一種亮麗的視覺感受。畫面左側的加圖美爾達·烏菲齊鑄銅騎馬像和畫面右側佛羅倫薩的標志性建筑——舊宮,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畫家筆下。劉海粟在這幅畫中運用了厚重而富有質感的油彩,以大塊而簡潔的色塊勾勒出建筑物和雕塑的輪廓,用色彩來表現光影的變化,使畫面呈現不同的層次和深度。第一次歐游期間,劉海粟還考察了凡爾賽宮、盧浮宮及其所館藏的世界名畫,受到巴黎國立美院院長貝納爾的熱情邀約,開設演講,向歐洲藝壇宣傳中國藝術和中國畫,也為再次旅歐做好了準備。1931年回國后,劉海粟總結了此次歐游帶給他的藝術震撼,發表了《東歸后告國人書》,宣傳“發揚國光,與歐西競進”的美術革命新思潮。
(三)“中西合璧”改良思想的最終形成

1933年,劉海粟自上海乘輪船抵達柏林,開始了第二次旅歐,繼續拓展自己的藝術視野,并于次年在柏林普魯士學院開辦了盛大的“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根據劉海粟的《歐游隨筆》和當時的相關文獻記載與報道,劉海粟還與知名畫家畢加索、馬蒂斯等人有過會面[1]。旅歐前后的劉海粟,事實上正經歷從追求西化改良的“藝術叛徒”到中西美術理念傳播者的身份轉變,二次歐游期間,劉海粟幾乎遍訪了當時知名的藝術中心城市,每到一個新的目的地,劉海粟都要圍繞中國畫作學術報告,旅歐歸來后,他還撰寫出版《西畫苑》,翻譯英國厄普的《現代繪畫論》等書,發表了大量關于石濤的藝術理論、謝赫“六法論”與現代印象派、浪漫主義之間關系的研究文獻[2]。可以說,在1935年之后,劉海粟的油畫風格正式進入融貫東西的成熟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劉海粟以筆為鋒,積極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文化藝術創作,將中西融合的油畫風格和改良思想提上了一個新的高度,如創作于1938年的油畫作品《四行倉庫》(圖三),這幅畫是劉海粟難得一見的火線紀實油畫,取材于1937年淞滬會戰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抵抗戰役,10月28日早上,畫家登上了能夠遙望四行倉庫的位置,并未從實際的戰斗過程中取景,而是從遠處以明亮的暖色調進行靜態創作,為了突出真實性,畫中幾乎沒有任何變形夸張的構圖,將西方油畫的寫實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盡顯“八百壯士”孤軍奮戰的悲壯、肅穆和蒼涼。

回顧20世紀20—30年代的本土藝術發展史,劉海粟無疑是最早一批接觸西方藝術,同時大力宣傳、推介西方藝術的一批先鋒藝術家之一,他對中國畫的改良思想從西化到“中西合璧”,經歷了一個從跨文化溝通到統合文化進行創新的過程,他在中西美術文化的交流中,也同樣經歷過同時代藝術家所經歷的從文化隔閡到思想偏移,再到領悟發現的過程,作為一名學習國畫出身的畫家,他能正視并努力消弭中西藝術文化的隔閡,不盲目追求西化,才能如他所言:“接納自戰后迄于今日各種復雜之傾向,而一一加一玩味,由極端現實而折回到理想……而與思想上新浪漫派之潮流相融合。”[3]對于文化藝術之合奏,劉海粟最后的心態是“玩味”而非研究,才是他進一步融通中西,將改良思想的內涵定義為“合中西而為藝學之新紀元”。
劉海粟早期學習油畫的歷程,是一個不斷求新求變、不斷融合吸收、不斷表達自我、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他在油畫創作中,既借鑒了西方油畫的技法和理念,又結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和特色,形成了一種中西合璧、別具一格的藝術語言。他早期的油畫作品不僅記錄了他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學習和生活,也反映了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思想和情感。劉海粟的藝術改良思想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一座豐碑,開拓了中國油畫的新領域,豐富了中國油畫的表現手法和語言,也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鑒,推動了民族藝術的復興和發展,也啟示著今天的藝術創作者,要敢于突破傳統束縛,勇于接受外來文化,同時又要堅持民族特色,保持個性化和寫意化的表達,探索適合自己的美術道路與風格。
作者簡介
郭昕,女,上海人,上海市普陀區文旅發展管理中心研究三部,本科,研究方向為書畫。
參考文獻
[1]王琪森.劉海粟與馬蒂斯、畢加索是否有過交往?[J].世紀,2023(1):37-40.
[2]蘇丹.民國初期美術與民族主義思潮研究(1912-1937)[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2.
[3]封鈺.劉海粟早期美術思想解讀[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