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金融部門從重建銀行到建立資本市場,再到金融開放,經歷了太多的曲折,有說不完的精彩故事。
貨幣銀行學對我們理解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金融體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義。當時人們總是說,是財政部而不是銀行控制著中國的金融資源,事實上的確是這樣。
1949-1978年,中國人民銀行不僅不是中央銀行,而且還隸屬于財政部,成為財政部的一個部門。2007年底我偶然翻得1978年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出版的《毛主席以后的中國經濟》一書,發現該書第一卷“政策和執行情況”中,根本沒有提到有關中國的銀行或者金融的內容。這并不奇怪,當時,銀行幾乎就不存在。一直到了1978年這一年,中國人民銀行才與財政部正式脫離,成為真正的銀行并升格為正部級單位。
1978年之前,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在行政上隸屬于中國人民銀行。1979年2月,中國農業銀行得以重建,一個月之后中國銀行則正式從中國人民銀行的行政管理體制中獨立出來,成為負責國際貿易、外匯和海外匯款的專業銀行,而不再是中國人民銀行的附屬機構。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被命名為中國的中央銀行。而且也是在1984年1月,中國人民銀行原有的商業銀行業務移交給了新成立的中國工商銀行。所以,中國工商銀行與中國的中央銀行是同時成立的。
就在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之后,中國政府在1981年還組建了一家銀行,叫中國投資銀行。我聽說,這家銀行的使命最初就是為了從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機構引進項目資金,為中小型投資項目提供貸款,因為在當時,中國已經恢復在世界銀行集團中的席位。1985年世界銀行還在北京開設了辦事處,而這個辦事處的首任主任,就是后來參與創辦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經濟學家林重庚。他在1980年就到北京幫助世界銀行開展工作了。1986年中國成為亞洲開發銀行的成員,中國投資銀行也就自然擔當起該行對中國的項目貸款工作。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中國投資銀行可以吸收公眾存款并從事商業銀行的業務,完成向商業銀行的轉型。
1987年4月,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并把它的總部從北京遷入上海。這家銀行是股份制銀行,政府占50%的股權。有意思的是,交通銀行不僅是綜合性商業銀行,從事海內外的銀行業務,而且還是地區性銀行,因為它的業務范圍在當時集中在華東和沿海地區。交通銀行不屬于傳統的國有商業銀行,也沒有必要必須受到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計劃的影響。實際上,它是中國商業銀行中第一家實行資產負債率管理的銀行。它于1993年開始實行資產負債率管理,這就意味著銀行的貸款要受其存款的制約。此做法對于在當時還嚴格實行信貸配額計劃分配的銀行體制來說具有改革的意義。
在新建銀行方面,還必須要提到另外幾家在今天已相當有名的銀行,它們分別是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中國光大銀行和華夏銀行都是企業創辦的銀行,這與中信銀行(原名中信實業銀行)類似。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光大集團應該是王光英(王光美之弟)在香港創辦的。我查了維基百科,上面提供的信息說,中國光大集團在創辦之初的注冊名為“紫光實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更名為“中國光大集團有限公司”,總部繼續設在香港。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公司業務發展向中國內地傾斜,并將重點放在金融業。1990年11月,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在北京成立。至此,光大集團擁有兩個總部:一個在北京,另一個在香港。1992年8月,中國光大銀行成立,1996年4月又成立了光大證券有限責任公司。
1995年,中國光大銀行改制成為股份合作制銀行,中國光大集團的股份占51%,其余股份出售給了更多的機構,其中包括亞洲開發銀行。據說,這是外國機構首次被允許持有中國的銀行股權。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朱小華擔任了中國光大集團的第三任董事長,但不到三年時間就因為受賄罪被判刑入獄。
華夏銀行是北京的首都鋼鐵公司創辦的。首鋼是著名的大型國有企業,總經理是當時將近古稀之年的老革命周冠五。周冠五在20世紀80年代成為中國著名的具有改革精神的企業家。1992年5月鄧小平視察首鋼之后,政府給了首鋼許多經營上的特權,還專門下發擴大首鋼自主權改革的試點文件,其中包括融資的權利,于是首鋼就想到了主辦一家銀行。1992年12月華夏銀行組建成立。1995年初,華夏銀行也被轉制為股份制銀行,而且好像就在這一年,周冠五離職,時年77歲。
中國民生銀行算得上是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總行于1996年1月在北京開業。這家銀行由全國工商聯合會主辦,最初的59個股東全是工商聯的會員單位,而且清一色是私人企業。后來,股東的數量迅速增加到2000多家公司。2000年12月19日,民生銀行A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
從1985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正處于創辦銀行的時期,這當中大多數銀行是地區性或者專業銀行。《中國經濟改革的回顧與分析:1978—1998》,里面有一段對當時開辦銀行的描述:1985年至90年代初陸續建立了其他地方銀行或者專業銀行,包括廣東發展銀行、廈門國際銀行、福建興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實業銀行、中國招商銀行、蚌埠住房儲蓄銀行和煙臺住房儲蓄銀行。前五家銀行的目的是為廣東、福建兩省和上海、廈門與深圳經濟特區的發展籌資。廈門國際銀行也是中國第一家合資銀行。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實業銀行是該公司的銀行部門。中國招商銀行是一家國營航運公司——中國招商控股有限公司的銀行部門。蚌埠住房儲蓄銀行和煙臺住房儲蓄銀行專門從事住房抵押業務。從廣義上說,后兩家銀行有點類似于美國的儲蓄與貸款協會(S&L)或英國的建筑協會(Building Society)。
記述中國的銀行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所經歷的改革過程是需要更多篇幅的。在這里,我只想提一下商業銀行在2004年之后經歷的財務重組和制度改革。毫無疑問,對整個銀行部門而言,這是最重要的改革。此番重組改制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降低銀行的不良信貸資產,提高資本的充足率。當時,人們之所以總是說,中國的商業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了,就是因為資不抵債,只是由于中國的企業和家庭還繼續在中國的銀行存款,銀行依靠儲蓄才能活下來。更多的人擔心的是,外國銀行一旦以競爭者的身份出現在中國的儲戶面前,中國的商業銀行是否會面臨滅頂之災?根據當時的推測,中國在“入世”并且即將結束過渡期之后很快就要面臨那樣的局面。事后發現,我們的擔心其實被夸大了,事態的發展沒有那么可怕。但是,中國的確在這個令人擔心的環境里完成了商業銀行的財務重組與改制,這是可喜的。
在很多方面,中國的銀行部門面臨著與韓國在1997年之前類似的“健康問題”。最主要的表現為銀行經常受到政府的干預;沒有過硬的信貸審查程序和機制以及風險管理制度來進行信貸的決策和執行;企業過度依賴銀行的信貸支持,銀行的壞賬率高,資本金不足。就程度而言,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壞賬率高于韓國銀行在1997年之前的平均水平約10%—15%,企業的負債率則低于韓國企業財團的負債率平均水平,后者通常高達300%。當然,中國的商業銀行與韓國的商業銀行唯一有顯著不同的地方在于,在1997年之前,韓國的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國外短期負債,而中國的商業銀行沒有。這是因為中國的金融部門還沒有真正向外國金融資本開放,盡管這些年來非正式的短期資本的流入其實從沒有中斷過。
從2004年開始,中國政府加快了對國有銀行部門重組和改革的步伐,盡管看起來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按照“一行一策”的原則,將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股份化,吸收非國有的機構股東或所謂的戰略投資者,包括國外的大銀行集團,希望最終實現其在海內外上市的目標,完成改革和重組的任務。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四大”首先進行財務的重組(如剝離大量的壞賬,提高資本充足率),因為這對于實現股權的資本化和有效的治理結構的目標是必要的第一步。但是,銀行的財務重組只是把身上已有的傷疤抹平了,但是否從此進入一個健康的狀態,這在很大程度上還要看通過股權的改造和資本化是否能建立起一個有效的銀行治理結構和業務戰略。到目前為止,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農行相繼進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了。
除了開設和重建銀行機構之外,在這個時期也開始恢復和重建了大量非銀行金融機構。在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是說它們不可以吸收短期存款,特別是不能吸收居民儲蓄存款。據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于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定義會有不同,它只強調存款和非存款的概念。因此,如果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中國的信托投資公司就應該屬于銀行機構了,因為在中國,信托投資公司是可以吸收存款和發放貸款的。另外,1995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銀行不得從事保險、經紀和信托投資業務,只做存貸款等銀行傳統的業務。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來上海時,曾對我說,看起來,這次金融危機(指2008年金融危機)讓我們反思,中國的銀行倒真正做了銀行原本做的事情,而美國的銀行做了它不應該做的業務。
近40年前,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組建是從1979年10月由榮毅仁在北京創辦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CITIC)開始的。“中信”在當時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國際金融投資公司。創辦這家金融投資公司的最初想法來自1979年1月榮毅仁與鄧小平的一次會面。參與會面的還有胡子昂、胡厥文等工商界的民主人士。據說當鄧小平談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發揮原工商界人士專長問題時,榮毅仁在會上提出了引資興辦實業的建議。這個建議引起了鄧小平的濃厚興趣,希望榮毅仁盡快寫出一份報告。榮氏家族有400多位親屬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多都是工商界及科技界知名人士,這當然是天然的優勢。就這樣,中信公司在9個月之后在北京掛牌,榮毅仁擔任董事長。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信控制的資產約達250億元人民幣,創辦了300多家合資企業,其中包括1987年注冊成立的中信實業銀行(現更名為中信銀行)。
除了中信之外,其實各省基本上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自己的信托投資公司。我記得人們習慣于把地方政府支持創辦的信托投資公司稱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很多年前我讀到謝平的一篇介紹中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文章時,感到驚訝,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繁殖速度非常快。謝平博士當時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金融司,他的這篇文章是作為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的“工作論文”印行的。根據謝平提供的數據,信托投資公司是中國非銀行金融機構的主要形式。1996年年底,中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信托投資公司共有244家,其中全國性公司22家,地方性公司222家;國務院直屬的一家,就是中信,國家部委獨資的15家,商業銀行獨資的5家,地方政府獨資和控股的143家。
在當時,信托投資公司出現的違規案例是比較多的,制造的風險非常大。在國內,最著名的事件制造者當屬中國農業發展信托投資公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農信”。該公司于1988年成立,財政部是大股東,隸屬國家計委,后歸屬農業部。其規模龐大,在全國有300多個分支機構。但是它卻盲目投資,嚴重虧空。最后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在 1997年1月4日決定關閉并解散該公司。由此可見信托業當時的混亂。實際上,根據我在自己的書里曾經記錄的數據顯示,中國有1200多家信托投資公司,僅1992年就成立了300多家。但是這些信托投資公司是否都具有法人資格就不得而知了。
地方政府也是在這個時候迅速建立起自己的信托投資公司的。正因為有地方政府這個背景,這些信托投資公司迅速吸引了國外的眾多銀行和其他投資機構投資其中。1997—1998年東亞金融危機期間,于1980年成立的有政府背景的廣東省信托投資公司在1992年之后,因為投資失誤出現嚴重虧損和資不抵債,而國外的投資者相信廣東省政府會承擔賠付責任并紛紛提出要求,這次事件一時間將中國再次推上全球媒體的風口浪尖。
中國的信托投資公司的確出了很多問題,這個案例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實際上,中國曾多次整頓過信托投資公司,而且一直到2001年之后,中國才制定頒布了《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
除了信托投資公司之外,再就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PICC)的恢復。“人保”于1980年恢復了國內保險業務并于1983年9月正式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來成為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是1949年10月創辦起來的,并在1958年之前開展了國內保險業務,但1958—1979年間,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成為并且只是中國人民銀行的一個部門,停止了國內的保險業務,只做幾個對外港口的保險業務,盡管它對外還是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由中國人民郵政承辦的郵政儲蓄于1986年恢復。當然,郵政儲蓄最早其實是國民黨在1919年創辦的業務,1949年之后由中國人民銀行接管并于1953年被終止。在郵政儲蓄恢復20年之后,中國于2007年3月6日成立了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另外,易綱在他的《中國的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1984—1993》一書中基于樓繼偉在1993年的文章,提到中國有20多家財務公司、4家保險公司、9家租賃公司和3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而我查閱的由柴健(Joe Chai)提供的數據則顯示,中國在1994年初有15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590多家信托投資公司。
看來,兩者的數據有不小的出入。關于證券公司,謝平在1997年發表的那篇文章里的數據說,證券公司在1996年底有94家,其分公司22家,營業部1100多個。不過,在中國沒有政府獨資的證券公司,也不允許由個人投資者出資組建,因此這些證券公司都為法人投資組建。有意思的是,在1996年之前,中國人民銀行各分行還控股了43家證券公司,但之后,在整頓中這些證券公司都被要求轉讓和脫鉤了。
中國的金融開放是緩慢和謹慎的。可是,在 1949年之前的上海,金融市場是自由的,有200多家國外的銀行,而且貨幣可以自由兌換。我記得鄧小平1991年初在上海曾說過,上海曾經是金融中心,貨幣可以自由兌換。他還說,我們今后也要做到這些,而且中國在金融方面取得國際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上海是今天的美國國際集團(AIG)、匯豐銀行(HSBC)和國泰航空公司的出生地。AIG誕生在上海,是因為AIG的前身是史帶(C. V. Starr)1913年在上海創立的“美亞保險公司”(AAU)。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的“史帶樓”就是AIG捐贈的。因為具有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淵源,中國的金融開放一開始就在地理上選擇性地進行。上海成為中國金融開放的前沿地帶。其實,早在1978年,上海就有了匯豐銀行(英國)、渣打銀行(英國)、東亞銀行(香港)和華僑銀行(新加坡)四家海外銀行的分支機構了。它們落戶上海的時間遠遠早于中國金融開放的真正時間。而中國金融開放的時間我認為應該是1990年之后。
1990年9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外資金融機構、中外合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個《辦法》加快了境外金融機構進入中國的步伐。盡管這個《辦法》是針對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但允許外資金融機構落戶的城市則包括了北京和深圳等經濟特區。1991年,日本、美國和法國的多家著名銀行紛紛進入中國。
從很多方面來判斷,1991年算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歷程中的一個轉折年份。這一年中國的領導人開始考慮更大程度地開放和改變政策了。在我的印象里,江澤民主席在1993年前往美國西雅圖參加了APEC首腦會議,會見了克林頓總統,參觀了波音公司。據說,之后的那一屆廣交會也創下了歷史紀錄。1992年春,90歲高齡的鄧小平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談話更是一個敦促中國要加快改革和開放步伐的老人的心聲。
1991—1998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迅速增加到了將近200家。1998年8月12日出版發行的中國版《金融時報》上,我讀到并記錄下的一個數據是,到1998年6月底,中國的外資金融營業性機構有178家。其中,外資銀行的分行146家,注冊的獨資銀行6家,中外合資銀行7家,外資財務公司7家,外資保險公司11家,中外合資的投資銀行1家。外資銀行的總資產為373.9億美元,占中國金融資產的2.58%。
當時在上海發行的《國際金融信息報》則披露了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的早期信息。根據1998年3月12日發行的這份報紙,到1998年2月底,上海批準設立的外資金融機構有51家,其中外資銀行開設的分行39家,外資財務公司2家,合資財務公司2家,合資銀行2家,外資獨資銀行1家,外資保險公司4家,合資保險公司1家。外資金融機構代表處162家,其中,外資銀行代表處65家,外資證券代表處35家,保險代表處49家,信用卡公司代表處4家,金融經紀代表處8家,信貸財務公司代表處1家。到1998年2月,上海的外資金融機構的總資產為180億美元,占了中國全部外資金融機構總資產的一半。
外資銀行在1996年之前是不被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它們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但是,1996年底,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上海浦東外資金融機構經營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管理辦法》,批準了僅在上海浦東的9家外資銀行允許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試點。這9家銀行分別是花旗、匯豐、渣打、東京三菱、第一勸業、三和、日本興業、法國東方匯理以及上海巴黎國際銀行。之后一年,國務院同意中國人民銀行擴大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試點范圍,不僅增加了上海浦東的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試點名單,而且決定深圳成為上海之后可以進行試點的城市。
在試點擴大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放寬了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的業務范圍。例如,允許個案報批外資銀行增加人民幣營運資金的規模,但總量不能超過人民幣1億元。1998年4月,允許上海9家可以從事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中的8家與中資銀行以相同的條件進行人民幣的同業拆借,在市場上買賣債券和回購債券。在這個規定下,1998年7月東京三菱銀行從上海城市合作銀行拆入為期4個月、金額10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這算是第一筆外資銀行在中國國內拆借人民幣的行動,具有紀念意義。
中國在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就承諾,入世后將取消對外國銀行的所有非審慎性限制并給予外國銀行國民待遇。于是在2006年底決定對外資銀行實施法人導向的政策,鼓勵外國銀行在中國注冊法人銀行。2007年8月,中國的銀監會批準了20家外國的銀行可以在中國境內改制成外資法人銀行,據說有12家已經改制成功。這些改制的銀行實際上就是中國的銀行或者是具有中國身份的銀行。
(此文摘自《改變中國:經濟學家的改革記述》,作者: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