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銅鏡有著四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古人照面的生活用品,是豐厚青銅文化藝術遺產。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銅鏡的國家之一,中國銅鏡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十世紀,一直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時期。金代銅鏡在承襲唐宋的基礎上,融合時代背景下的民族文化特點,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和時代特色。文章以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為鑒賞對象,在分析其視覺形象的基礎上,從歷史文化、藝術文化、社會文化、生命文化四個維度,闡釋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文化內涵。
關鍵詞:博物館;吳牛喘月;銅鏡;文化
凌源博物館收藏的漢、唐、宋、遼、金、元、明、清時期的銅鏡共121件。銅鏡一般制成圓形、方形、葵花形、鐘形等。銅鏡背面有花紋,背心有鏡鈕,有橫穿孔以系帶,即是盛水銅器扁平化的遺痕,盛水銅器的花紋是在表面的,扁平化后則在背面。鏡鈕是器足的根蒂[1]。雖然銅鏡的正面就是一塊平平的、帶有銅綠銹的金屬片,但是它的背面卻是另外一番樣貌,不僅有復雜的花紋和精美的裝飾,而且還有非常珍貴的銘文,從這些圖案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鑄造工藝、科技水平、風俗民情和歷史文化等,極具美學價值與考古價值。
“吳牛喘月”的典故出自《太平御覽》,講述了漢代吳地的水牛覺得暑熱難耐,在晚上看見月亮也以為是太陽而伸出舌頭喘息的故事[2]。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圖一),為金代時期流行的故事鏡,銅鏡背面以鏡鈕為中心鑄有大量的水波紋,水波紋細密規整,象征多水的吳地,鏡鈕上方祥云繚繞,月亮浮于云上,中間以仙人現象、樹木形象作為填充,枝葉繁茂、春意盎然,起到了襯托效果。下方為起伏不平的水河流,波浪起伏、波谷回旋,一牛臥在岸邊,凝望著皎潔明月,此刻水牛尾巴下垂,似乎難耐溽暑炎熱。
(一)民族交流交融的歷史文化
故事鏡是金代銅鏡的主要類別之一,常見有吳牛喘月故事鏡、許由巢父故事鏡、柳毅傳書故事鏡等多種,尤以柳毅傳書故事鏡最多,金代故事鏡的流行與民族文化的交融緊密相連[3]。 從銅鏡造型上來看,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有明顯仿唐宋的痕跡,沿襲宋鏡質地輕薄、圓形造型等傳統特征,且在此基礎上融合女真民族特征,如由瑩澈變為昏暗的銅質,鏡體更為厚重寬大,鮮明體現了文化交流交融現象。從圖像內容上來看,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題材源自漢唐宋三代銅鏡上的吳牛喘月圖案紋樣,它源于中原民間傳說,鏡上的人物衣著、自然環境、故事內容等元素具有鮮明的中原地區文化特點。“吳牛喘月”講的是江浙一帶的水牛害怕酷熱,見到月亮也以為是太陽,因此發喘。此成語用來比喻因遇到類似的事物而膽怯,也借指天氣酷熱勞作辛苦。同時吸取宋代銅鏡寫實為主的審美特征,不再局限于抽象形象,且構圖滿而不塞,具有強烈的立體感,這象征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的融合,也從側面表現了女真族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民族風格,以及中原先進文化對女真族的深刻影響。
(二)粗放狂野的藝術文化
較之漢唐時期的銅鏡,金代銅鏡有其獨特的藝術之美。從形體來看,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比宋代鏡銅質略泛黃。這是因為金代造鏡時制范技術雖然較為成熟,但是由于金朝統治地區少銅,且注重器物的實用性和耐用性,所以為了追求銅鏡鑄造的簡易性,延長銅鏡使用壽命,加強便攜性,在銅鏡冶煉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提高鋅和鉛的比例。由此形成了金代銅鏡自己的特色,即銅質由瑩澈轉為昏暗,色澤泛黃的現象更加明顯。相較于宋代銅鏡,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鏡體顯得更加厚重寬大,外圈較薄而內圈較厚,不如唐鏡渾圓豐滿,不如宋鏡質地輕薄,且鏡鈕由大變小。在紋飾內容上,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沿襲了宋代喜愛市井風情題材的藝術風格,用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吳牛喘月故事紋,取代了以往繁縟的紋飾,使得銅鏡更加世俗化,突顯女真人審美情趣。在構圖布局上,雖然不及漢唐精美細致,但是卻敢于突破以往規范化圖示,其中邊緣以寬素緣為主,采用并列式布局。整個畫面疏密得當,圖紋纖細清新,以鏡鈕為中心安置水波紋、纏枝花草變形紋、水牛紋等銅鏡內視覺圖像,加之高浮雕制作工藝精雕細琢,用遠凹近凸的手法呈現出自由活潑的圖案。蕩漾的水波和類似纏枝的如意云紋,占據了鏡面大部分空間,回旋形成一圈帶波紋,右側大樹枝冠延至右上方,突出了水牛的特定生活環境。上部祥云繚繞,托起一勾彎月,倒映于水中。鏡鈕下方,浮雕一頭水牛,腰身渾圓健壯,四腿勁健有力,牛角彎曲,形態生動傳神。鏡鈕左側一仙人身著交領長衫站立在樹下的巖石上,似在向對面觀望。此刻的水牛牛頭向上仰望,尾巴下垂,襯以水草紋,好像在逐浪嬉戲。水牛望著天邊的月亮,似乎想要說些什么。整體而言,高凸的月亮紋、纏枝花草變形紋、水牛紋與水波紋搭配顯得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顯出力度美和動感美,散發著粗放狂野的藝術氣息[4]。
(三)坦蕩勤勞的社會文化

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銅鏡在給人視覺享受的同時,還承載著“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這就意味著其在選擇題材時,要有意地表現那些有利于統治者鞏固統治、助力社會風氣改善的故事,這是對金代銅鏡文化內涵直接明了的總結。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以生動的畫面,一方面展現了當時社會民生狀態,間接反映了所處時期的社會風貌,另一方面也宣揚了勇敢、端正、坦蕩、勤勞的社會文化。南朝宋文學家劉義慶在《世說新語·言語》中寫道:“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事過分懼怕,而失去了判斷的能力。此外,也有對吳牛喘月的另一種解讀。吳牛喘月,起于先秦吳地,多寫在早秋之熱里。這里的早秋指的是夏秋交節、暑熱旺盛期間,是需要牛耕作下田的階段,天氣明顯的特征是高爽和高熱并行。雖然有西風吹拂,但是比盛夏還難捱。此時正是江南地區商貿繁榮的時期,為了及時傳送貨物,碼頭上的勞動人民要在太陽暴曬下拉纖行船,即使汗流浹背,也要應對旺季的到來。因此,后世往往用吳牛喘月來形容勤勞的勞動人民,用以歌頌那些不畏炎熱,堅守工作一線的勞動人民,折射古代運河船工的艱辛。由此,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文化內涵也不言而喻,它或嘲笑膽小者,表達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行事坦蕩的道德品行,勾勒出一種狂野的草原文化風格;或歌頌勤勞,表達對勞動的肯定和贊美,弘揚熱愛勞動、勤奮做事、勤勉為人的社會文化,以及盡責、樂業的工匠精神,鼓舞百姓靠辛勤勞動開創美好的生活。
(四)靈動多變的生命文化
關于天人關系的探討,是我國古代哲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的構圖豐富飽滿,圖案布局主次分明,幾乎把鏡背填滿了,豐富但不顯雜亂,展示了一個有秩序的世界[4]。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鏡背是人神形象與世俗生活的對比,是粗獷與精細的對比,是均衡與整體的對比。銅鏡內每個紋理圖案并沒有使用相互交錯纏繞的形式,并非孤立的拼湊,反而運用了一種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同心圓發散模式,讓每個視覺元素既處于同一界面,又保持著一定的間距,將不同主題的元素分布在銅鏡的上下左右四個正方向,就如同萬事萬物遵循特定節奏在不停流動那般,變化中保持了穩定,并在營造和諧、柔性視覺效果的基礎上,形成一個協調的生命整體。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內的植物紋、動物紋飾不是抽象的、凝固的,不是對自然的簡單模仿,而是靈動的、流動的,在生命設計理念的加工下,無論是植物紋還是動物紋,抑或是人物紋、水紋、云紋,都充斥著生命的氣息,它們形態各異,或飽含熱情地蓬勃伸展,或充滿活力地競相生長,或因天氣元素伏地而息,或因仰望明月而頭頸高昂,用生意盎然的動植物紋飾,象征形神皆備的生命之美,體現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之美,將觀者引入充滿畫意的藝術空間,讓人感受一呼一吸的生命氣息。在這樣的視覺感官下,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不再僅是文物,反而更像自由生長的自然場景,流動漂浮的云紋似乎在風的吹動下自由搖擺,月亮隨著云朵的搖動忽隱忽現,植物紋不再是單調的圖像排列,如同向四方蓬勃伸展的形態,有秩序地反復出現,隱喻旺盛的生長空間,包含著自由蔓延的生活情意,而臥著的牛仰望星空,像在訴說無限的衷腸。畫面充滿生命氣息,充滿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呈現生動多變的特點,進一步體現了金代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情,對生命的贊美。除此以外,凌源博物館收藏的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還流露出一種吉祥文化觀念,對祥瑞的信仰深厚。層層的云紋,連綿不斷的植物紋,這些代表祥瑞的自然物象,體現在理想和現實的關系之上。漢人歷來的傳統,讓金代人相信刻在銅鏡之上的祥瑞圖案,對于實現家族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是奏效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金代人對生活安定美好的向往。
通過賞析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文化,可以發現金代故事紋銅鏡兼具物質性和精神性、實用性和藝術性,而不是僅限于生活道具,其承載著時代文化精神,見證了歷史朝代的變遷,構造出美妙的藝術世界。從金代吳牛喘月故事紋銅鏡中可以窺見女真族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的民族風格,以及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的交流歷史,彰顯力度美和動感美,散發粗放狂野的藝術氣息。或嘲笑膽小者,宣揚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行事坦蕩的作風;或歌頌勤勞,表達對勞動的贊美,弘揚熱愛勞動、勤奮做事、勤勉為人的社會文化,體現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希望家庭富裕、家族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樸素愿望。

作者簡介
韓波,女,漢族,遼寧朝陽人,中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為遼金文物藏品。
參考文獻
[1]顏宇鴻.福建永安傳統木構古建筑探究[J].江西建材,2021(7):112-113.
[2]繆麗利.木構古建筑的白蟻防治措施淺析[J].建材與裝飾,2018(17):126-127.
[3]張雪.木構古建筑柱架層的加固抗震保護試驗研究[J].科技通報,2018(2):192-195,201.
[4]鞏艷.木構古建筑殘損節點加固[J].智能城市,2016(11):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