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斷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大背景下,現在的文物數字影像除了要滿足檔案影像標準之外,還要滿足公眾傳播的要求。雕塑類文物的檔案影像采集,在文物安全原則指導下,要堅持質量與效率兼顧。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理解不同種類、不同材質、不同造型雕塑的特點,這樣才能針對不同的類型制定相應的拍攝方案。其次,對拍攝場地的選取、器材的準備和運用、提照人員的配合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布置,再通過規范統一的后期流程,方可得到風格統一、畫質精良的影像。
關鍵詞:影像質量標準;效率;器材;拍攝方法
“中國古代雕塑是世界上三大傳統雕塑之一,在人類雕塑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極具特色的面貌。”[1]紫禁城內的慈寧宮,是故宮博物院為其所藏雕塑文物設立的專館,足見雕塑在故宮藏品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展品主要涵蓋了陶俑、畫像磚石、佛像三大類。從戰國到明代,陶俑精品迭出,前后相續,構成一部完整的發展歷史,其中包括享譽世界的秦始皇兵馬俑等。然而這些展品只是故宮院藏的冰山一角,在故宮的文物庫房中,保存著雕塑類文物10 205件(套)。
為響應國家“將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的號召,推進文物數字化工作,故宮博物院于2014年開展文物基礎影像采集工作。基礎影像采集工作是要讓每件文物都有影像檔案。面對故宮浩如煙海的文物,必須有高效的影像采集方式。數字攝影技術比膠片技術更適合基礎影像采集工作,因為它的工作流程更短,成片效率更高,綜合成本更低。隨著文物影像公眾展示傳播的需求日益增加,對文物檔案影像的要求除了滿足“形象照”的程度之外,還要達到向公眾展示的質量標準。雕塑類文物不同于瓶、碗等造型對稱的器物,它有著獨特的空間造型特點。如果僅采用一種布光方式,批量采集拍攝,那么很多雕塑就難以展現其基本特點。以故宮拍攝展覽類雕塑文物為例,以往的影像采集追求精工細作。通常半個工作日的采集量不超過十件文物,拍攝照片不超過30張。對于檔案影像采集工作來說效率是不夠的。
2018年基礎影像采集工作進行到雕塑類文物。在完成一個階段的采集工作之后,筆者對本階段的工作經驗進行總結歸納,意在探討一種工作模式,使質量和效率二者兼而有之。
檔案類影像作為文物的形象照,要畫面質感清晰、曝光和色彩還原準確,所以風格要寫實。在用光、拍攝角度和構圖比例上,不需要特別藝術化的風格。
(一)客觀標準
雕塑類文物材質種類很多,細節非常豐富。作為檔案類影像要能夠將文物細節盡可能全面地記錄下來。圖片分辨率要達到300dpi以上,色彩深度24位。景深控制方面,要將被攝物完整放在景深范圍之內,這樣做除了完整記錄文物的細節之外,也有利于后期摳像。
(二)主觀標準
由于檔案影像要達到公眾展示的質量標準,雕塑類文物形態、種類各異,所以在用光上不能只用一套光效、一只鏡頭拍下所有文物,最終的影像要能夠基本表現每件雕塑的造型特點和氣韻。拍攝角度和光影效果要準確表現雕塑的體積感、材質、紋理、色彩、人物動勢,明暗反差控制在1∶4到1∶8之間。同時背景與被攝主體的亮度反差不宜過大。
要達到檔案影像的質量標準,在器材選擇上要重點關注相機、鏡頭、燈光系統三個方面。相機的選擇需依據畫幅的大小[2],相機的畫幅越大,質感的表現越好。但是相機的畫幅越大,后期成本越高。從性價比的角度出發,既能做到一次采集滿足多個應用場景的要求,從而減少文物提照的次數,又能平衡時間和資金成本的最低相機畫幅標準是全畫幅相機。鏡頭要達到專業級別,否則文物影像的細節和質感在放大的情況下會有嚴重的瑕疵。燈光系統要穩定,光譜完整,否則在工作中頻繁出現故障會影響工作效率,不完整的光譜會使影像在后期調整過程中出現偏色。
故宮博物院在雕塑類文物基礎影像采集工作中采用的拍攝和后期制作相關的器材如下:相機選用佳能(Canon)全畫幅單反相機,鏡頭為佳能L系列鏡頭,燈光系統選用瑞士broncolor,后期設備為戴爾圖形工作站。
(一)提照人員
影響雕塑類文物影像采集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材質、外形、大小。提照人員在提取文物時,要挑選大小、種類相近的文物,這樣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調整設備占用的時間。
(二)攝影部門
1.場地的選擇
有些雕塑類文物種類非常脆弱,比如陶瓷類、泥塑類。所以必須控制文物搬運的距離和人工搬運的次數。在選擇拍攝場地時盡可能靠近文物存放的地點。拍攝場地要有足夠大的空間,一方面是為了方便布置拍攝器材,另一方面可以給文物提照人員留出足夠的操作空間,這樣既能保證文物安全,也可以提高拍攝效率。
2.器材的布置
器材布置的原則是穩定、適用性強。穩定是為了安全,文物拍攝臺不能有一絲晃動。拍攝背景不宜設置得過于復雜。故宮在基礎影像采集中選擇的背景是中灰色背景紙,通過將背景紙拉成一條斜坡,進而形成由亮到暗的漸變效果。以往大量的實踐表明,這種方法能夠給畫面帶來非常舒適的空間感,同時適用于所有文物的種類。
適用性強的原則是安排的攝影機位和燈位,能夠適應某一類雕塑的拍攝要求。進而減少調整所用的時間。基礎影像采集的燈位有五個。以被攝物體為中心,頂部設置柔光棚,提供環境光。前方左右兩側各一盞燈,作為主光和副光。后方左右兩側各一盞作為輪廓光或者逆光。
3.色彩管理
色卡的使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可以使批量處理色彩的準確性大大提高。在每一個拍攝工作日之前,拍攝一張色卡。之后在后期軟件中,利用色卡對當天拍攝的所有圖像進行整體校色。

2.弱反射類雕塑
此類雕塑主要包括陶塑、泥塑、磚雕、石雕等,有一類金屬材質雕塑也屬于此類,就是沒有鎏金表面的銅雕塑。它雖然是金屬,但是經過漫長的歲月,其原本光滑的金色表面或因磨損或因氧化,已經變成粗糙發黑的樣子,表面反光已經比較弱。在拍攝弱反光雕塑時,布光要柔和,柔和的光線利于表現雕塑的顏色和細微的紋理。
石雕在是中國非常重要的雕塑材料之一,在拍攝沒有彩繪的石雕,比如建筑構件或者佛像時,要注意控制主光的角度,利用陰影將雕刻的紋理刻畫出來。再比如拍攝玉石雕刻時,主要表現其通透瑩潤的質感。在布光中,注意主光和副光的反差不宜過大,高光點不宜過分突出,否則很難體現玉石古樸瑩潤的質感。對于一些材質較薄的器物,可以加大逆光的亮度,突出玉的通透性。
陶、泥類雕塑多為彩繪,且以人物題材居多,可以使用人物造型光的基本方法,比如蝴蝶光、倫勃朗光等。但是不宜使用戲劇化效果強烈的大反差光效,面部反差應控制在1∶4~1∶8。光源同樣使用大面積的柔光做主光,這種光效適合表現色彩,而且只需微調就可以適應大部分雕塑的拍攝要求。
對于雕塑類文物的檔案影像采集的質量標準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表現其材質、顏色、神韻和空間。做到這些才能滿足其檔案影像和公眾展示的功能。為了兼顧影像質量和采集效率,首先需要搭建一套高效的采集平臺,在保證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地采集影像。其次是攝影師對雕塑藝術和攝影藝術的理解。雕塑和攝影都是造型藝術,雕塑是三維藝術,攝影是二維藝術。雕塑作品和空間是緊密聯系的,這些文物在來到文物庫房之前,有的被安置在佛堂里,有的是在地宮中,有的是在展示架上,這些地方才是最適合它們發揮其空間效果的地方,但是在它們離開原本的空間進入攝影的二維空間之后,攝影師就需要對其空間進行重新構建。雖然原有的實體空間沒有了,但其意象空間卻可以在攝影師的鏡頭里表現出來。只有攝影師具備良好的素質,才能夠僅用一到兩張圖片將文物蘊含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傳遞給廣大觀眾。

作者簡介
張云天,男,遼寧葫蘆島人,館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博物館數字化、視頻制作、文物古建攝影。
參考文獻
[1]曾齊寶.中國傳統雕塑之“塑列畫苑”與“塑繪一體”[J].新美術,2018(12):101-105.
[2]唐東平.攝影畫面語言[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20.
[3]李偉.應物象形—淺析傳統雕塑語言的當代轉換[J].藝術工作,2020(2):46-49.
[4]黃善武.雕塑教學及創作中如何融入古代雕塑語言[J].大觀,2020(4):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