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鵬,曾巧玲,楊心怡,張華丹
(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并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為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撐,既是當務之急,也是長久之策[1-3]。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文件明確提出,高校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創新,培養大批工程科技人才,支撐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然而,新工科教育理念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實踐中的應用卻并不理想。
食品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專業人才需求量大,但目前高校食品專業人才培養仍不能較好地滿足食品行業人才需求,這將對食品行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4-5]。為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要對現有的食品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培養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良好的專業素養,又能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促進行業培養本行業應用型卓越人才[6]。
食品專業技術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動力因素,是推動食品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然而如今卻存在食品專業人才嚴重緊缺的現狀。新的工業革命催生了技術與產業變革,傳統的工科教育模式已無法滿足變革后的產業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已然成為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7]。相比傳統工科,新工科背景下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以食品行業對人才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調整專業課程教育體系,設計貼合食品行業實際調整教學內容,滿足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8]。為更好適應現代食品行業對新型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形成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掌握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畢業生的需求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針對性調整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辦學思路及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踐教學模式,開展了專項調查研究。該調查圍繞“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畢業生知識技能需求及是否加強校企融合發展”這一主題設計了20 道有代表性的問題,以明確當前專業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
為準確了解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利用現有資源優勢深入食品企業開展問卷調查。問卷調查時間為2021 年12 月2 日,調查對象主要為福建省內的食品加工企業,涉及水產品加工、肉制品加工、蛋制品加工、休閑食品、果蔬加工、飲料加工、糧油制品加工、糕點糖果加工和保健及功能性食品9 個食品加工領域,調查共涉及福建省內8 家地方中等規模以上不同領域的食品企業。本次問卷調查發放的問卷數量為8 份,回收問卷為8 份,有效問卷數量為8 份。對收回的調查問卷進行整理歸納,并對其調查結果進行統計與分析。
調查以“公司關于食品加工操作技術人員需求如何”和“公司主要需要哪方面的技術人才”這兩個問題反映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愿望。根據調查結果可知,食品企業中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數量顯然不足,與其崗位需求不成正比,包括食品生產加工(設備)操作技術人員、研發人員、食品質量管理人員、食品銷售人員、食品檢驗人員、品保品控人員和食品化驗員,其中食品加工操作技術人員尤為稀缺。食品銷售人員缺乏,說明高校對食品專業學生營銷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專業教學內容設置與食品企業實際需求并不切合。建議高校在進行專業建設時增設市場營銷類課程,并在課程教學中增加銷售互動環節,為以后可能步入銷售行業的畢業生提供實際基礎。同時,食品企業也表示食品專業人才是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高素質技術人才的加入無疑將為企業的發展帶來極大助益,特別是實際操作檢測類人才。
2.2.1 食品生產操作崗位技能知識要求
“公司對食品生產操作崗位技能知識要求包括哪些”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食品生產操作崗位技能知識需求。由圖1 可知,75%的食品企業更關注加工工藝參數控制與調節、產品質量控制和食品安全規范,62.5%的食品企業更關注儀器設備使用維護。上述情況說明食品企業對食品生產操作的基本知識技能較為重視。50%的食品企業更關注食品原輔料預處理及加工設備操作。當前高校實驗課中使用都是實驗室儀器,很少能用到食品工廠里面的儀器,從而會導致學生不熟悉食品工廠設備的操作方法。
圖1 食品企業對食品生產操作崗位技能知識要求統計Fig.1 Statistics of skill and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foodenterprises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posts
2.2.2 食品檢測類崗位技能知識要求
“公司對食品檢測類崗位技能知識要求包括哪些”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食品檢測類崗位技能知識需求。由圖2 可知,所有食品企業尤為重視食品檢測類技術人員熟練運用標準的能力,75%左右的食品企業選擇食品微生物質量檢測及管理,60%左右的食品企業選擇檢驗相關材料準備,只有30%左右的食品企業選擇產品相關分析。
圖2 食品企業對食品檢測類崗位技能知識要求統計Fig.2 Statistics of skill and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food enterprises for food testing posts
2.2.3 食品品質管控崗位技能知識要求
“公司對食品品質管控崗位技能知識要求包括哪些”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食品品質管控崗位技能知識需求。由圖3 可知,食品企業對數據分析能力非常重視,要求專業技術人員要具有抽樣送檢的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安全意識,時刻保持產品衛生健康,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說明論證。綜上,食品企業對品質管控類崗位從業人員的技能知識要求各有不同,而且對各類食品崗位從事人員的能力要求較為全面,這表明當今的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
圖3 食品企業對食品品質管控崗位技能知識要求統計Fig.3 Statistics of skill and knowledge requirements of food enterprises for food quality control posts
“公司覺得從事食品行業需要哪些課程的知識和技能”“公司對食品畢業生專業能力要求如何”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專業人才理論知識和能力水平的要求情況。由圖4 可知,大多數的食品企業認為食品專業人才需要具有食品檢驗類、食品品質控制與管理、企業管理、熟悉食品標準與法規等方面的能力與知識基礎。食品企業專業人才應該具備的知識結構:掌握基本的食品檢驗知識與技術,懂得食品企業管理的基本知識,熟悉各種食品標準與法規,并且能夠在食品工廠中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工廠運作中的食品安全等問題。
圖4 食品企業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理論知識統計Fig.4 Statistics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at professionals in food enterprises should possess
由圖5 可知,食品企業非常重視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專業人才不僅能夠熟練應用專業知識,還必須要具有較強的溝通交流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現場應變能力、開拓創新意識及團結合作能力。因此學生需要加強學習能力與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圖5 食品企業專業人才應具備的能力統計Fig.5 Statistics on abilities of professionals in food enterprises
崗位技能證書是對持證人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客觀評價,可以反映持證人的專業技能水平,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公司是否關注食品專業畢業生擁有的技能證書”及“如果要求食品專業學生持證上崗,公司認為以下哪些技能證書是比較需要的”這兩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專業人才技能證書的需求情況。87.5%的食品企業關注食品畢業生的技能證書,87.5%的食品企業需要食品專業人才具備“質量管理體系內審員”資格證書,75%的食品企業需要食品專業人才具備“食品安全管理員”資格證書,而62.5%的食品企業需要食品專業人才具備“食品檢驗工”資格證書,僅有25%的食品企業需要食品專業人才具備“化學檢驗工”資格證書。由此可見具有資格證書已成為各個食品企業招聘的重要因素,也為食品人才就業提供了重要參考。
“公司比較看好食品專業畢業生以下哪幾方面的技能”這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食品企業對食品專業畢業生應需技能的需求愿望。75%的食品企業比較看重食品專業人才對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的能力,以及他們的專業操作、開拓創新和團隊協作能力。50%的食品企業更重視食品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道德和素養,以及溝通表達能力。這要求食品專業畢業生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和良好的職業素養,無論是在學習還是工作中都應該有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不斷增強與他人的溝通表達能力。
“公司認為當代食品畢業生哪方面需再磨煉”這個問題的回答反映了當前食品專業人才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由調查結果可知,當代食品專業畢業生的工作經驗尤為欠缺,不能很好地適應所從事的工作,專業技能水平仍有待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較為淡薄,思維方式不夠活躍,沒有理解分工合作的重要性。這表明高校對食品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還不夠全面,有待進一步的改進。企業認為食品畢業生缺乏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這說明高校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抗壓能力的訓練還不夠重視。在食品專業人才建設的過程中,高校應多為學生提供一些實習的機會,讓學生能在實習中多多鍛煉專業操作技能,并且積累更多的工作經驗。同時高校可以增設創新課程和心理課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設一些關于心理的測試及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并時刻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對食品專業畢業生進行心理輔導,關注其工作尋找進度。
調查以“公司是否愿意與高校合作發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公司認為當今社會開展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如何;公司希望實施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有哪些;公司對加強‘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推動學科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本科教學內容,發揮實際作用有何建議;如果公司和高校合作,能及時提供生產設備及較高信息技術支持嗎;公司是否愿意讓專家到校實踐教學;如果公司和高校合作,公司覺得應加強哪些方面交流,重點應放在哪里”這些問題來了解食品企業對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的總體評價。
關于當今社會開展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有一半的企業認為其簽訂了合作協議,但只以促進實習和就業為主;有37.5%的企業認為,與高校緊密合作有助于促進專業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只有12.5%的企業認為該種模式流于形式,并未有實質性合作內容。大部分企業都愿意與高校合作發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讓食品企業專家到校開展實踐教學,并為高校提供生產設備及較高信息技術支持。這說明“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受到了食品企業的認可。企業希望開展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是合作模式,即建立實訓基地和科研平臺“校中廠”或“廠中校”,培養模式為“訂單式”培養和“定向培養人才”。
企業認為要推動學科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本科教學內容,發揮實際作用,需要加強校企緊密合作,安排專業學生分組進廠實訓,促進產教融合,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將理論知識真正運用到實際生產中,增加學生專業技術的實用性,以此培育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應加強定向培養、留人留崗、人才儲備、產品開發、人員培訓、產教融合,以及培育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融入企業思維、企業專業人才的需求及企業實際產品開發的應用需求。
通過問卷情況的統計,可以看出企業對食品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較大,尤其是對于高素質、高技能型專業人才的需求已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對比當前食品專業人才缺口問題,暴露出當前我國食品專業人才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不足以滿足食品企業需求的現狀。食品專業人才培養不能僅僅局限于高校,而是需要與社會的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不斷加以調整和創新,以期真正滿足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高要求。
企業對食品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大,并且企業對畢業生的期望值高于畢業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導致食品企業存在人才建設困難的現象,尚不健全的人才流通機制和現有人才的流失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如相對于傳統的食品加工,當前食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更高,而食品專業人才缺乏相應的知識基礎,自身技能不能滿足食品崗位要求。此外,食品專業人才對工作崗位的適應力并不是很好,尤其是動手操作能力、心理抗壓能力和創新能力尚需進一步提升。因此,食品專業人才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握各種學習的機會,學習鍛煉各種技能,不斷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盡快適應工作崗位要求。高校在日常教學中應加強對食品專業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適當增加專業課程課時,確保學生掌握基本的食品檢驗知識與技術;對學生心理抗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也不能松懈,高校可以增設一些創新課程和心理課程,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科技創新活動,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比賽,以及與食品相關創新比賽等,使學生能夠從中學習到更多提高創新力的方法和心理知識,從而不斷提高食品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9]。另外,高校也應該為食品專業畢業生和食品企業搭建起溝通交流的橋梁,建立健全二者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徑,完善人才流通機制。高校應以食品企業需求為導向,探討當前有效的專業培養機制并進行不斷更新,以適應社會轉型需求。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出能適應當前社會轉型的人才,當前高校食品專業教學內容與食品企業的實際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應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及時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合理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適當調整課程體系,改革專業教學模式,以培養出更多滿足食品企業要求的優秀食品專業人才。根據調查結果可知,食品企業對食品銷售和食品生產加工操作人員有一定的需求,因此高校在修訂專業培養方案時可以增設市場營銷類課程,使食品專業學生能夠掌握一定的銷售知識;同時在食品專業培養方案中還應該適當多增設一些實踐課程,高校應積極為食品專業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能深入到食品加工生產線去學習更多實際的生產加工知識與技能。
根據調查顯示,食品企業對于專業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因此,為滿足食品企業的人才需求,企業也應發揮作用。企業要主動作為,及時將企業的崗位要求信息傳遞給高校,讓食品專業人才按照食品企業的崗位要求開展技能培訓。高校應加強和食品企業的緊密合作,共同搭建一個以新工科理念為導向、以培養食品應用型卓越人才為目標的協同育人平臺,實現資源的共享,也使食品專業學生有更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10]。
為了解新工科背景下食品企業對于食品專業的人才需求狀況,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深入了解福建省內8 家食品企業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并對所得到的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專業教學中相應的改進措施,以期為新工科背景下食品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