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堂,許 鑫,高 潮,何蔚娟,王軍利
(1.咸陽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2.陜西省黃陵縣植保植檢站,陜西 黃陵 727300;3.陜西省三原縣農業科學技術中心,陜西 三原 713800)
小麥莖基腐病是一種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現的真菌病害,2012 年在我國首次報道以來,該病害在山東省、河南省、江蘇省和陜西省等小麥主產區發展迅速,呈現出逐年擴大蔓延的趨勢,對小麥生產產生的危害性也逐年增大[1-4]。該病害目前已擴展到陜西省關中南部麥區,部分麥田塊小麥受害嚴重。2018 年陜西省關中東部渭南市的10 個縣區小麥莖基腐病發病尤為嚴重,病田率達70%,病害對產量造成的損失率為10%~20%,甚至有個別嚴重受害麥田產量損失率50%以上。2019 年陜西省咸陽市小麥莖基腐病的總發病面積超過6 萬hm2,平均病株率15%,發病面積超過總種植面積的50%,造成的產量損失也比較嚴重,一般地塊產量損失率為20%左右,部分嚴重地塊質量損失率50%以上,已成為嚴重威脅當地小麥生產安全的重要病害[5-8]。該病害屬于土傳病害,采取藥劑拌種技術是生產中防治該病害的有效方法之一,為篩選出防治該病效果良好的拌種藥劑,2020 年在陜西省三原縣徐木永合村通過不同種衣劑的田間試驗,研究其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該病害的化學防治提供依據和技術支持[9]。
試驗地選在陜西省三原縣徐木永合村三原富興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場用地,前茬作物為玉米,地塊平整,排灌方便,地力均勻,小麥莖基腐病常年發生且較重。試驗田土壤為沙壤土,肥力中等,pH 值7.2。
(1)藥劑選用。①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江西正邦作物保護有限公司生產);②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山東省青島潤生農化有限公司)+6%戊唑醇懸浮劑(浙江威爾達化工有限公司);③25%氰烯菌酯懸浮劑(江蘇省農藥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④30%戊唑·吡蟲啉懸浮種衣劑[拜爾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
(2)小麥品種。試驗小麥品種為金麥1 號。
設置4 個處理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每個處理設3 個重復,每小區面積為330 m2,小區周圍設保護行。空白對照為白籽下種,不做任何藥劑處理。試驗地在整個小麥生長期除試驗用藥外,其他栽培管理同一般大田。播種前,先將藥劑按照用藥說明調成漿狀液,通常每100 kg 種子的用藥量,需要加入1.5~2.0 L 水來調制藥液,拌種選用電動立式全自動拌種機,能使藥液與種子充分攪拌混合,保證藥量準確、藥液分布均勻。
2020 年10 月19 日整地施肥,10 月21 日試驗拌種,10 月22 日機械播種,播量262.5 kg/hm2,播種時墑情良好;2020 年11 月16 日,試驗田冬灌1 次;2021 年2 月22 日試驗田春灌1 次,4 月30 日第3 次灌水。
1.4.1 試驗檢測
(1)出苗情況。播種時在每個處理小區選擇2 行,行間人工開溝,每行均勻撒播種子100 粒,用來調查小麥出苗率。
(2)苗期小麥生物學特性。2021 年3 月16 日,在小麥分蘗末期,每小區隨機取樣小麥20 株進行調查,分別測量株高(地面以上至每株最高葉尖的平均高度)、根長、分蘗數,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的鮮質量,分析計算不同處理對小麥苗期生長發育的影響。
(3)藥效。共進行2 次,第1 次在小麥分蘗末期的3 月16 日,第2 次在小麥灌漿期的5 月24 日;每個小區隨機取5 個點,每個點取25 株苗。將植株連根挖出并保持根系完整,將取回的樣品在室內進行分級檢測,根據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病情分級標準有苗期、返青拔節期和灌漿期[10]。
苗期、返青拔節期分級標準。0 級:整株無變褐癥狀;1 級:植株胚芽鞘或地中莖變褐;2 級:植株胚芽鞘及地中莖均變褐;3 級:第1 葉鞘變褐;4 級:第2葉鞘變褐;5 級:植株第3 葉鞘變褐或整株莖稈變褐發軟。
灌漿期分級標準。0 級:整株無變褐癥狀;1 級:根部有變褐現象;3 級:地上部分第1 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5 級:地上部分第2 莖節有變褐腐爛現象;7 級:病斑超過第2 莖節,但無白穗;9 級:病斑超過第2 莖節,有白穗。
1.4.2 計算
病株(莖)率或白穗率= [病株(莖)數或白穗數/調查總株(莖)數或總穗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病株(莖)率或白穗率?處理區病株(莖)率或白穗率]/對照區病株(莖)率或白穗率)}×100%
病情指數=Σ[(各級病株數×對應發病級數值)/(調查總株數×發病最高級數值)]×100%
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100%
在2021 年6 月7 日小麥收獲期,分別測定每小區的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及產量,計算增產率。
增產率=[(處理區產量?對照區產量)/對照區產量]×100%
1.4.3 數據處理
采用鄧肯氏新復極差(DMRT)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
2020 年11 月2 日,播后10 d 調查出苗情況,因10 月下旬氣溫較低,地溫也偏低,出苗較慢,因而小麥出苗不齊,出苗率有50%左右;11 月9 日,再次對試驗區小麥出苗情況進行調查發現,出苗較整齊,正常劑量的藥劑拌種不會影響種子的發芽率。在試驗區使用的4 種藥劑拌種,均對小麥安全,未產生藥害;各藥劑按推薦濃度拌種處理稍有延緩小麥出苗時間,對小麥出苗率幾乎不影響,小麥出苗較好,出苗率均達到90%以上。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出苗率93.5%,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出苗率94%,25%氰烯菌酯懸浮劑出苗率93.0%,30%戊唑·吡蟲啉93.5%,對照出苗率93%。
通過試驗表明,苗期各處理小區的小麥長勢良好,葉色濃綠、根系發達、分蘗多且根系較長。由表1 可知,小麥平均單株株高較對照處理增加0.4~0.8 cm,增幅1.06%~2.11%;10 株地上部分鮮質量較對照處理增加0.6~1.5 g,增幅1.27%~3.17%;根長較對照處理增加0.2~1.2 cm,增幅1.89%~11.3%;10 株根質量較對照處理增加0.54~1.08 g,增幅7.55%~15.1%;根數較對照處理增加0.2~1.6 個,增幅1.72%~13.8%;分蘗數較對照處理增加0.1~0.8 個,增幅2.04%~16.3%。各處理對小麥生長發育均有影響,小麥平均單株株高、10 株地上部分鮮質量、根長、根數、分蘗數較對照處理均有增加。試驗表明,各處理拌種均能促進小麥莖稈和根系的生長、促進小麥分蘗與側根的萌發,進而有效促進小麥生長,使苗齊苗壯。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對小麥的生長發育促進作用最明顯,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和30%戊唑·吡蟲啉對小麥的生長發育促進作用次之,25%氰烯菌酯懸浮劑促進作用較好。
表1 不同處理對小麥苗期生長的影響Tab.1 Effects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eat seedling growth
在拔節期、灌漿期和乳熟期,不同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均有防治效果。由表2 可知,在拔節期,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處理病株率為1.33%、防效為83.9%,病指3.47、防效為80.2%,防效最好;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病株率為1.60%、防效為80.7%,病指3.73、防效為78.7%,防效次之;25%氰烯菌酯懸浮劑處理病株率為1.87%、防效為77.4%,病指4.27、防效為75.6%,防效較好;30% 戊唑·吡蟲啉處理病株率為2.13%、防效為74.2%,病指5.20、防效為70.3%,防效一般。
表2 不同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效Tab.2 Control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eat crown rot
在灌漿期和乳熟期,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處理病莖率為2.13%、防效為86.9%,病指1.95、防效為89.7%,白穗率0.13%、防效為95.0%,防效最好;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病莖率為2.40%、防效為85.0%,病指2.75、防效為85.4%,白穗率0.26%、防效為90.1%,防效次之;25%氰烯菌酯懸浮劑處理病莖率為2.67%、防效為83.3%,病指2.93、防效為84.5%,白穗率0.30%、防效為88.5%,防效較好;30%戊唑·吡蟲啉處理病莖率為3.20%、防效為80.0%,病指3.73、防效為80.3%,白穗率0.39%、防效為85.1%,防效較好。
收獲時,分別測定每小區的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計算產量、增產率。
由表3 可知,各拌種處理區小麥的平均穗數、穗粒數、千粒質量與產量均高于對照處理,增產效果均高于對照處理30% 以上,增產明顯。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處理小區的平均穗數為646.35 萬穗/hm2、穗粒數為31.32 粒、千粒質量49.06 g,計算產量為8 441.85 kg/hm2,與對照相比,穗數增加8.21%、穗粒數增加8.90%、千粒質量增加18.82%及產量增加40.02%;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處理小區的平均穗數為643.65 萬穗/hm2、穗粒數為31.17 粒、千粒質量48.80 g,計算產量為8 322.00 kg/hm2,與對照處理相比,穗數增加7.76%、穗粒數增加8.38%、千粒重增加18.19%及產量增加38.03%;25%氰烯菌酯懸浮劑處理小區的平均穗數為641.40 萬穗/hm2、穗粒數為30.92 粒、千粒質量47.98 g,計算產量為8 088.15 kg/hm2,與對照處理相比,穗數增加7.38%、穗粒數增加7.51%、千粒質量增加16.20%及產量增加34.16%;30%戊唑·吡蟲啉處理小區的平均穗數為642.45 萬穗/hm2、穗粒數為31.03 粒、千粒質量48.63 g,計算產量為8 240.25 kg/hm2,與對照處理相比,穗數增加7.56%、穗粒數增加7.89%、千粒質量增加17.78%及產量增加36.68%。
表3 不同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Tab.3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on wheat yield
小麥莖基腐病是由多種病原真菌引起的一類復合侵染性土傳病害,主要侵染植株根部、莖部,生產中防治該病應采取選用抗病品種、輪作換茬、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適時晚播種、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及葉面噴霧等綜合防控方法[11-12]。在小麥播種前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藥劑拌種或者種子包衣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可減輕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病程度,降低發病率,是一種針對性較強、效果較理想的方法[6,13]。
近幾年來,小麥莖基腐病在陜西省咸陽市部分縣區小麥上的發生程度逐年加重,做好播前藥劑拌種是防治小麥莖基腐病的有效措施之一[7,14-15]。通過試驗發現,防治小麥莖基腐病首先要選用有效的小麥拌種劑進行拌種,在不同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效試驗中,27%苯醚甲環唑·咯菌腈·噻蟲嗪懸浮種衣劑、30%噻蟲嗪懸浮種衣劑+6%戊唑醇懸浮劑、25%氰烯菌酯懸浮劑和30%戊唑·吡蟲啉4 種拌種處理對小麥莖基腐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前兩個處理拌種后對小麥病莖率的防效均在85%以上,白穗率防效在90%以上,防效顯著,后兩個處理拌種后對小麥病莖率的防效也在80%以上,白穗率防效在85%以上,防效較好,可在生產上使用。從增產效果看,幾種小麥拌種劑,均能有效抑制小麥莖基腐病病菌的浸染、發展進而達到增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