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雪芳,潘圓圓,朱玉婷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顱腦腫瘤是一種與情緒有關的神經性系統疾病。由于神經系統受到損傷,患者可能會出現行為及心理異常,加上對手術過程不了解及對手術結果不確定,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對機體內分泌和循環系統造成了一定影響。術后,大部分患者不能以積極、平和的心態對待病情,治療依從性較差,醫護人員對顱腦腫瘤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尤為重要。有研究表明,顱腦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發生風險較高,患者對后續治療的耐受性下降,導致康復時間延長[1]。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將心理干預應用于顱腦腫瘤患者效果良好[2]。鑒于此,本研究將飲食指導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應用于顱腦腫瘤手術患者,探討其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8月1日~2022年8月31日我院行手術治療的80例顱腦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行開顱手術;有正常的閱讀能力;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臟器功能障礙者;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28~76(52.54±8.84)歲;病程3~9(5.95±1.01)個月;腦膜瘤8例,顱內占位或占位病變13例,蛛網膜囊腫5例,垂體瘤2例,其他12例。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6~75(51.21±8.78)歲;病程1~10(5.87±1.12)個月;腦膜瘤9例,顱內占位或占位病變12例,蛛網膜囊腫7例,垂體瘤1例,其他11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干預措施連續干預至出院后3個月。做好術后常規飲食和心理干預,囑患者術后1~2 d可進流質飲食。發放健康手冊,鼓勵患者均衡飲食并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泄,密切關注其病情變化和心理狀態,若發現異常立即處理。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飲食指導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連續干預至出院后3個月。①飲食指導:入院后護理人員統一了解患者飲食習慣,結合病情和用藥情況,制訂術后個性化營養干預及飲食指導計劃。術后早期主要為鼻飼流質飲食,以奶、魚湯、肉湯、營養米粉、果汁等為主。鼻飼量每次在250 ml內,量由少逐漸增多,溫度為38 ℃,間隔時間應在2 h以上。指導患者及家屬積極配合,確保其掌握鼻飼的方法及注意事項,保證及時供給能量。患者能經口飲食后,依據身體情況對食譜進行調整,指導飲食應由細到粗、由流質飲食過渡為軟質飲食再到普通飲食,保證患者營養攝入充足,并注意避免發生誤吸、嗆咳,預防便秘。患者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飲食和恢復情況,囑其攝入低脂肪、高蛋白、高纖維素及易消化食物,多食魚肉、牛肉、蛋類、奶類,合理搭配飲食,確保能量來源充足。②支持性心理干預:收集患者資料,制訂個性化干預對策。每周由醫護人員開展1次交流會,以知識講解、小組討論、共享交流的形式展開干預。為患者講解發病原因,可能出現的異常現象及應對方式,并進行討論和提問,鼓勵患者分享自己的經歷,增強治療信心。此外,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定期與患者面談,傾聽患者感受,對患者疑問進行詳細解答,感受到患者存在不良情緒時要及時幫助排解,傳播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待患者出院后,鼓勵其進行適當的運動和娛樂活動,促進身心健康,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每月對患者進行1次心理測試,若發現患者有不良情緒則及時進行疏導。
1.3 觀察指標 ①營養狀況:采用簡易營養評價法(MNA)評價患者護理后營養狀態[3],該評分由人體指標、飲食、整體評價、主觀評定4個部分組成,總分30分,MNA≤17分,判定為營養不良;MNA17~23.5分,判定為有營養不良危險;MNA≥23.5分,判定為營養狀況良好。②營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飲食干預前后的營養指標水平,包括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及體質量指數(BMI)。③心理狀況:采用中文人生意義問卷(C-MLQ)[4]和焦慮自評量表(SAS)[5]評價。C-MLQ由王孟成等編制,分為人生意義體驗和人生意義尋求2個分問卷,共10個題目,采用Likert 7級計分,分數越高表示對生活更加希望。SAS由Zung編制,用于評價患者主觀焦慮狀態,包括20個干預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1~4分)。各條目相加獲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取整數部分即是標準分,分數越高表示焦慮程度越嚴重。④比較兩組手術室源性感染、切口甲級愈合情況,統計并發癥發生率。

2.1 兩組營養狀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營養狀況比較[例(%)]
2.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營養指標水平比較
2.3 兩組干預前后SAS、C-MLQ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C-MLQ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恢復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大腦由小腦、腦干、大腦皮層等神經系統組成,決定著身體的意識與行為。顱腦腫瘤的具體發病原因尚未明確,患者長期處于緊張、焦慮,甚至悲觀、絕望狀態,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目前,臨床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手段為手術切除,但由于患者大多不愿積極接受治療,不利于疾病康復[6-7]。因此,顱腦腫瘤切除術患者的護理工作尤其重要。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在顱腦腫瘤患者康復中起重要作用。龔美霞等[8]研究發現,心理干預對增強腫瘤患者治療勇氣和自信、幫助改善其負性情緒有一定的作用。王熒等[9]研究發現,心理護理可以顯著改善顱腦腫瘤圍術期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促進患者恢復。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SAS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C-ML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支持性心理干預對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效果顯著。支持性心理干預的核心是對患者不良情緒進行干預,通過排解患者不良心理、穩定情緒,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從而有效抵抗焦慮、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通過引導患者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生活中的樂趣,使患者更加積極地配合康復治療,加速康復[10-11]。
由于腫瘤患者術后機體處于高代謝、高消耗狀態,如果營養攝入不足,會出現貧血、消瘦、惡心等不良反應,影響機體組織修復能力和免疫力[12-13]。研究資料顯示,至少40%的腫瘤患者因營養不良而導致死亡[14-15]。因此,在術后給予患者必要的營養指導具有重要臨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營養狀況優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紅細胞計數與血紅蛋白濃度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顱腦腫瘤患者術后康復期間采用飲食指導干預能更好的滿足患者營養需求,促進早日恢復。觀察組在飲食指導方案干預下,營養均衡、種類多樣,更有利于激發患者食欲,補充體內所需營養,加快機體新陳代謝和組織修復[1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室源性感染率和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切口甲級愈合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考慮可能與樣本數量有關,這也是本研究存在的局限性,相關結論有待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飲食指導聯合支持性心理干預有利于改善顱腦腫瘤術后患者營養狀態,緩解焦慮等不良情緒,提高生活滿意度,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