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梅,曾佩敏,岑瓊珠
(陽江市人民醫院 廣東陽江529500)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是發生于老年男性群體的一種常見疾病,通常指前列腺側葉或中葉增生發生實質性改變引發的一系列征候群,臨床癥狀多為排尿不暢或尿急等下尿路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危害[1-2]。隨著年齡的增長,BPH臨床發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且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存在中度甚至重度的下尿路癥狀,包括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尿后滴瀝等。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分析與年齡、雄激素平衡受到破壞、遺傳、酒精、性活動強度和糖尿病等多種因素相關[3]。臨床治療方法包括α-受體阻滯劑、5α-還原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及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治療等。但經過電切術治療后患者通常會出現膀胱痙攣等并發癥,不利于預后,且對患者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4-5]。常規術后護理措施主要通過講解疾病、并發癥預防、手術治療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度,緩解患者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情緒,但缺乏針對性的鍛煉輔助患者相關功能的恢復。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可通過盆底肌訓練和排尿中斷鍛煉等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盆底肌肉張力和逼尿肌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6]。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在BPH患者電切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3月1日~2021年9月30日我院收治的280例行電切術治療的BPH患者。納入標準:符合《中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經尿道等離子雙極電切術治療指南(2018標準版)》[7]中關于BPH的診斷標準者;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PSS)[8]評分結果>8分者;符合手術指征且行電切術治療者;肝、腎功能均無異常者;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并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無法完成研究者;合并凝血功能異常者;存在認知功能異常或溝通交流障礙者;依從性較差或中途退出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0例。觀察組年齡60~83(68.56±4.22)歲;IPSS 10~33(24.39±3.52)分;合并疾病:慢性支氣管炎41例,冠心病30例,糖尿病36例,高血壓33例。對照組年齡58~84(68.47±4.35)歲;IPSS 11~34(24.66±3.24)分;合并疾病:慢性支氣管炎43例,冠心病31例,糖尿病32例,高血壓3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BPH相關知識的詳細講解、手術方式、術后處理措施及膀胱沖洗的重要性、可能出現膀胱痙攣的因素等。讓患者全面了解治療和護理流程,減輕其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提高患者對術后護理和并發癥預防的重視程度,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工作。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術前7 d指導患者進行行為療法訓練,包括排尿中斷和盆底肌訓練。排尿中斷訓練:正常排尿過程中,患者可有意進行中斷排尿2~3次;盆底肌訓練:每次肛門收縮訓練的時間>10 s,隨后逐漸放松肛門,依次循環反復訓練30次/組,3~5組/d。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可進行監督,若發現問題應及時糾正和指導,確保訓練方式的準確性和護理的有效性。通過行為療法改善患者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功能、提高尿道及盆底周圍肌肉組織的張力。對于術后發生膀胱痙攣的患者,繼續采用行為療法鍛煉,同時嚴密監測患者癥狀,發現異常及時進行干預。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4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膀胱痙攣發生情況。參照《中國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經尿道等離子雙極電切術治療指南(2018標準版)》[7]對兩組膀胱痙攣患者的嚴重程度進行評估,分為輕度、中度、重度。輕度:導尿管周圍存在血性尿液,沖洗液顏色未改變,膀胱痙攣發生次數為5~6次/d;中度:膀胱存在明顯憋脹感,沖洗液未出現滴出,存在一定的下腹脹痛,導尿管周圍存在少量血性尿液,膀胱痙攣的頻率可達1次/1~2 h;重度:患者有急迫排尿感,沖洗液不滴,表現為血色加深,且下腹脹痛感強烈,膀胱痙攣頻率可達1次/min。②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采用我院自制的舒適度評分量表進行評估,包含心理、社會、生理環境等內容,每項總分0~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舒適度越高。③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采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生活質量量表修訂表(BPHQLS)[9]進行評估,包括疾病維度(27~135分)、生理維度(16~80分)、社會維度(13~65分)等,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④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評估,包括護理態度、技巧、效果等內容,總分0~100分,91~100分為非常滿意、71~90分為滿意、<71分為不滿意。

2.1 兩組膀胱痙攣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膀胱痙攣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舒適度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BPHQL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BPHQL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情況比較[例(%)]
BPH具有發病較為隱匿且進展緩慢的特點,易被患者忽略,到醫院就診時已處于中度甚至重度,需要進行手術治療[10]。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在治療BPH中應用較為廣泛,具有手術創傷小、療效顯著,預后良好等優點,但手術均具有一定的創傷,術后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并發癥。膀胱痙攣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患者通常表現為排尿困難、具有強烈的尿意等,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易發生陣發性或持續性的膀胱脹痛等嚴重癥狀。由于BPH多發生于老年患者,若臨床癥狀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緩解或處理不當,可能引發手術創面出血或心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1-12]。因此,需采取護理措施輔助患者術后恢復和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可通過排尿中斷訓練提高患者術后對膀胱逼尿肌的控制能力,控制非抑制性收縮,減少尿頻、尿急情況,可有效預防和治療膀胱痙攣。向患者講解注意事項提高了認知度和配合度,緩解了患者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舒適度得到明顯提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膀胱痙攣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1);護理后觀察組生理環境、心理環境、社會環境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膀胱痙攣發生率,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提高整體舒適度,與丁玲[13]研究結果一致。
BPHQLS評分是臨床評估BPH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可反映護理方法對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情況[14]。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可通過盆底肌訓練促進患者盆底肌肉張力的恢復,排尿中斷訓練可促進逼尿肌收縮功能的恢復,提高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疾病維度、生理維度、社會維度評分及護理總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整體生活質量,提高總體滿意度,與王靜等[15]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基于行為療法的護理方案應用于BPH患者,可有效降低膀胱痙攣發生率,改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提高整體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