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庭(福建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鹽田千春,1972年生于日本大阪府,成長于岸和田市。12歲的鹽田千春曾說過:“我將來想作為藝術家存在于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干任何事。”布面油畫作品《無題》是鹽田千春就讀于京都精華大學一年級時所作,她對于技巧優先于內涵的藝術觀念深感沮喪,她回憶道:“雖然我在操縱著這些歷史悠久的繪畫材料,我卻再也無法忍耐我正在創作的輕浮之物?!憋@然,油畫無法使她真正地表達自我,這幅作品也成為鹽田千春創作的最后一幅油畫。放棄架上繪畫后的鹽田千春開始嘗試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等新形式。在大二的時候,她以自己的夢境為基礎,創作出了行為藝術表演《成為繪畫》。她在自己和背后的畫布上灑下了一層紅色的顏料,想要盡可能地融入這幅畫中,以此來表達她對藝術的反思,也反映了她在迷惘時期所經歷的苦難。京都精華大學于1994年展出的《From DNA to DNA》,是鹽田首次將毛線作為材料,作品具有跳出二維空間的開放性。
鹽田千春通過有記錄性質的照片和影像的形式來追溯她的藝術實踐方式,2003年以來她還參與了9部歌劇和戲劇作品的舞臺設計。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創作至今的思考與價值觀。
1.將空間場景納入作品范圍
裝置藝術是一種將環境、材料和情感結合起來的藝術,它在某種程度上與“環境藝術”“大地藝術”“場景藝術”等藝術有著相似之處。鹽田千春的裝置藝術作品是將空間場景納入作品展示范圍的開放型藝術品,因此藝術家注重空間場景的構建,將人、環境與作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人、環境與氛圍相互映襯,與作品相輔相成。
2.利用重復性來構建空間
當一種元素被不斷地疊加,往往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這種美可以用震撼來形容。在《對話DNA》中,她將450雙收集來的舊鞋用紅繩綁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能量源,就像是一個黑洞,把鞋主人的經歷都吸了進去。就像鹽田千春自己說的,如果空中只是飄著一兩根線,那么觀眾看到的只有絲線,也就不能達到這幅作品想要表達的效果。然而,當大量的線條重疊在一起時,“線”的概念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個可以將一切物體都放大的能量空間,不管是床、船、鑰匙、鞋、窗戶,還是任何其他物體,只要把它放入其中,就會產生一種無可匹敵的力量。
3.將人類思想與情感通過裝置與環境產生共融
在德國,鹽田曾九次搬家,一直在找一個屬于她的地方。她說有時她醒來,一時分不清自己是在德國還是日本,就如莊周夢蝶一般,分不清夢境和現實。于是她開始在自己的臥室里編織毛線,最終完成了裝置作品《Among Sleep》(圖1)。

圖1 鹽田千春《Among Sleep》(圖片來源于https://huaban.com/boards/51937037)
沉浸于此的觀者一開始也許不明白作品有什么確切意義,空間氛圍帶來的是直接的生理感受,寂靜之下充斥著詭異的氛圍。被黑色纖維編織物包圍的空間,將一張張單人床所有過去的和可能存在的病痛折磨甚至是生離死別都放大到了極致,讓沉浸其中的觀眾都陷入沉思,并大受震撼。
這種震懾的力量讓觀者的靈魂為之顫動,藝術家將情感融入于環境,帶來的不僅是生理上的震撼,更能引起人們的共情,觀者的靈魂再次為人類之間共同的情感而顫動。在這件作品中,在異鄉居住所缺乏的歸屬感與安全感,使那些漂泊他鄉的人們產生了共鳴。
一件藝術作品的視覺效果,主要由色彩所帶來的沖擊力產生。鹽田千春的作品多用相同的顏色去營造和諧的氛圍,主要是紅色、黑色、白色等具有神秘感的色彩。
1.紅線
鹽田認為“紅線,是血液的顏色”,千絲萬縷的紅線可以呈現出難以言喻的關聯和紐帶。
在為森美術館大展做準備時,鹽田千春癌癥再次發作,她立即動了手術,切除了癌變器官,并接受抗癌治療。于是,新的作品《離開我的身體》(圖2)誕生了。在作品中,她表達了對抗疾病的苦痛,紅色的網猶如殘缺不全的肉體碎片無力地飄蕩在空中,銅質的四肢部件散落在紅色的網下,真正的靈魂已經脫離軀殼,身體不再完整。鹽田在采訪中說這次展覽是在“光是活下來就耗盡全力”的狀態下進行創作的①。

圖2 鹽田千春《離開我的身體》2022 年1 月7 日,筆者攝于上海龍美術館
2.黑線
當鹽田千春面對恐懼時,線就變成了黑色。作品《在沉默中》的創作靈感源于鹽田兒時目睹的鄰居家的一場火災。據鹽田千春回憶,當她看到被燒焦的鋼琴時,她發現這架無聲的鋼琴竟是那么的美妙,甚至超過了一架完好的鋼琴。黑線將被燒焦的鋼琴和觀眾席連接起來。鋼琴沒有聲音,觀眾席上也沒有人,可怕的壓迫感如同黑線籠罩著整個空間。當觀看者走入那黑線編織的空間中,可以親身感受那種恐懼和不安。
3.白線
鹽田千春的藝術創作在2017年向前進了一大步。新的裝置作品《我們將去往何方?》(圖3)誕生,她用了近三萬碼的白色紗線編織,白色是她新的色彩領域,由一根根細細的絲線編織而成的巨浪形的空間,讓參觀者可以隨意在其中穿梭。幾條纏繞著白絲的小船,就像是在天空中的游輪,將游客帶入未知的旅途,同時也預示著新的開始。在她的理解中,這種顏色代表著純潔、開始和結束,以及她對未來的期待。

圖3 鹽田千春《我們將去往何方?》2022 年1 月7 日,筆者攝于上海龍美術館
1.絲線材料
線在鹽田千春的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她的代表性作品中,幾乎都能看到線條元素。線條加上生活中的許多物品、記憶、情感等,被編織成一個整體。
鹽田千春以強大的手工能力體現了女性基因特質和材料的豐富性。每根線都是通過手工編結而成,并進行穿梭、編織、纏繞、重疊。線之于鹽田千春就像畫筆顏料之于平面藝術家。鹽田通過不停地變換雙手的位置,用線在立體空間中“繪畫”:這些線條逐漸交織成了一個面,然后填滿整個空間,產生巨大的能量,帶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鹽田也曾用針體現線條的形式,2017年鹽田癌癥復發,讓她的創作和展覽充滿了不確定性。《在手間》是鹽田以她女兒的雙手為創作素材,常見的絲線被針取代,這表示她正面臨許多未知的恐懼。
2.日?,F成品
鹽田千春的作品中經常顯示出對日常物品和廢棄物品的癡迷。這是一種對事物背后的歷史感的凝視、沉思,仿佛帶有反對虛擬時代的意味。
船是鹽田作品中的一個重要意象,幼時每年暑假,父母都會帶著她一起從大阪乘船前往故鄉高知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和物,讓她恍若置身異域。長大以后,鹽田在德國定居下來。童年往返故鄉以及長大后成為游子的經歷,在鹽田心里,都具化為一艘艘小船。鹽田在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上,首次以船為原型,創作了《手中的鑰匙》。作品中50 000把來自全球的古老鑰匙,由紅色的絲線連接在一起,被懸掛在威尼斯特有的貢多拉船上面。每一把鑰匙,都承載著一個人的回憶,交織在一起。鹽田說:“在威尼斯,船代替了汽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作品中的船只運送著物品,載著人們,同時也承載著時代、記憶和文化?!痹凇段粗穆贸獭贰段覀儗⑷ネ畏剑俊分?,我們都可見到船的形象。
除了船之外,鹽田也常用廢棄舊物來創作。在作品《整合-尋找目的地》中,四百多個舊行李箱被紅線懸吊著,一層一層地向上蔓延,呈現平緩的階梯狀。這也許是無數在異國他鄉求學者和奮斗者的縮影,包括鹽田本人在內。更讓人在意的是,這些行李箱都很輕盈,在晃動下彼此碰撞,發出悅耳而略顯低沉的叮咚聲。懸吊著旅行箱的紅色線條,疏密相間,若隱若現,就像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擦肩而過,循環往復,永不停歇。此作品營造出了如舞臺般出色的場域效果。
無論是哪種顏色的線,何種物品被編織進網中,我們似乎都能感受到鹽田復雜的情緒:沉默、焦慮、不安、孤寂、恐懼、迷茫、祈求、期盼……作品里雖然沒有人物,人類的記憶卻無處不在,鹽田渴望將這種震撼人心的感受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通過鹽田千春的創作軌跡,我們可以看到她內心的成長和心態的變化,從最初的迷茫、不安、焦慮,到重新找到表達自我的方式,思考宇宙,思考人與人之間的羈絆聯結,再到對未來的憧憬。
鹽田千春的裝置作品能讓人在感受美和痛的同時,獲得一種幸福的慰藉。鹽田千春用輕柔的線條在空中“作畫”,以一種平凡卻富有想象力的手法,使作品呈現視覺上的無限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