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會群,夏慧玲,梁 芳,阿依古麗·亞生,顏 萍,由淑萍
1.新疆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新疆 830017;2.新疆醫科大學護理學院
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64 億人,占總人口的18.70%,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1]。現階段居家養老為我國主要養老方式,居家養老老年人能力現狀及其影響因素、如何減緩能力下降速度值得探討。目前,對于老年人能力的研究多為日常生活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2-3],多采用回歸分析、相關分析探討其影響因素,較少從多個維度評估老年人能力受損情況,且忽視了各因素間的交互作用及對能力的間接影響,本研究采用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2019 年發布的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表(試行)[4],從3 個維度評估烏魯木齊市60 歲及以上居家養老老年人能力受損情況,并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將多個因素同時納入,通過路徑分析將各因素對能力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展現出來,為減緩老年人能力下降速度提供科學依據。
1.1 研究對象 于2021 年7 月—2022 年4 月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法抽取烏魯木齊市4 個轄區的8 個社區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60 歲;②在該社區居住時間≥6 個月;③居家養老;④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患有嚴重精神疾病;②存在嚴重的聽力障礙、語言溝通障礙。采用PASS 軟件計算樣本量,考慮10%的流失率,至少需抽取500 名老年人,因此每個社區抽取60~70 名老年人進行調查。
1.2 調查工具
1.2.1 老年人一般資料問卷 包括老年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主要照顧者、自評健康狀況、慢性病、跌倒情況、每個月養老金數額等。
1.2.2 居家養老環境安全評估問卷 該問卷由居家養老危險因素評估工具(HFHA)[5]和臺灣居家環境安全評估量表[6]改良而來,并參照《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GB 50340—2016》[7]《無障礙設計規范GB 50763—2012》[8]等進行修訂。經信效度檢驗,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27,內部一致性信度較高。問卷包括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門窗等方面內容,共48 個條目,各條目采用Likert 3 級評分法,“不符合”計1 分,“基本符合”計2 分,“符合”計3 分,總分48~144 分,得分越高表示老年人居家養老環境安全水平越高。
1.2.3 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表(試行)該量表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于2019 年發布[4],分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和感知覺與溝通能力3 個維度,其中,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維度包括移動、進食、修飾、排便、服藥等15 個指標,總分0~60 分;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維度包括定向力、記憶、攻擊、抑郁、強迫行為和財務管理等8 個指標,總分0~40 分;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維度包括意識、視力、聽力和溝通4 個指標,總分0~12 分。3 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該維度能力越差。經檢驗,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943,分半信度為0.905,內容效度為0.946,量表信效度較好。老年人能力評定根據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表(試行)中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維度得分和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維度得分對老年人能力等級進行第1 次判定,根據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表(試行)中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維度得分和感知覺與溝通能力維度得分對老年人能力等級進行第2 次判定,2 次老年人能力等級判定結果均分為完好、輕度受損、中度受損、重度受損4 個等級,如2 次老年人能力等級判定結果不同,取最嚴重者[4]。具體判定標準見表1。

表1 老年人能力評估判定標準[4]
1.3 調查方法 對6 名評估人員進行培訓后組成團隊,進入社區前先征得社區工作人員同意及幫助,入戶評估前須得到老年人知情同意。問卷當場收回,及時檢查并予以修正或補填。共調查662 名老年人,回收627 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7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EpiData 3.1 軟件建立數據庫并雙人錄入數據,初步整理和篩查無效數據后,采用SPSS 25.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潛變量,采用AMOS 25.0 構建結構方程模型分析各潛變量間的關系,以驗證居家養老老年人能力的影響因素及相關作用機制,檢驗水準α=0.05。
2.1 老年人一般資料 共納入627 名居家養老老年人,其中,男272 人,女355 人;年齡以80 歲及以上為主(445 人,70.97%);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為主(277人,44.18%);婚姻狀況以有伴侶為主(412 人,65.71%)。
2.2 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對老年人能力進行評估,完好152 人(24.24%),輕度受損362 人(57.74%),中度受損94 人(14.99%),重度受損19 人(3.03%)。因重度受損者較少,故將中度、重度受損者合并進行分析,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單位:人(%)
2.3 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
2.3.1 潛變量選擇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10 個變量(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主要照顧者、自評健康狀況、慢性病、跌倒情況、每個月養老金數額、自評環境安全和環境安全程度)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為0.761,Bartlett's球形檢驗χ2=1 457.283,P<0.001,滿足因子分析條件。使用最大方差法提取特征值>1 的4 個公因子,共解釋變異量的61.9%。公因子1 命名為社會經濟狀況,公因子2 命名居家養老環境,公因子3 命名為家庭支持,公因子4 命名為健康狀況,相關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

表3 變量賦值方式
2.3.2 結構方程模型的構建 將4 個公因子作為外生潛變量,能力作為內生潛變量,能力的3 個維度(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精神狀態與社會參與能力和感知覺與溝通能力)作為能力的觀測變量,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采用一般化最小平方法(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GLS)進行參數估計,不斷修正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達到相應判斷指標,見表4。結果顯示,對能力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家庭支持、健康狀況和居家養老環境,社會經濟狀況對能力影響的效應值無統計學意義。由年齡、主要照顧者和婚姻狀況構成的家庭支持對能力總效應最大,為0.64,其中直接效應為0.38,通過健康狀況對能力產生的間接效應為0.26(0.51×0.50),健康狀況對家庭支持具有中介作用。由自評健康狀況、慢性病和跌倒情況構成的健康狀況對能力影響的直接效應為0.50。由環境安全程度和自評環境安全構成的居家養老環境對能力影響的總效應為0.44,其中直接效應為0.30,通過健康狀況對能力產生的間接效應為0.14(0.28×0.50)。除社會經濟狀況對能力影響的效應值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各潛變量和觀測變量的標準化效應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最終模型標準化路徑系數見圖1,模型路徑系數見表5。

圖1 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結構方程模型

表4 模型適配度指標

表5 模型路徑系數
結構方程模型可以將變量間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定量展示出來[9]。本研究在以往研究基礎上從多個方面構建結構方程模型,探討了社會經濟狀況、居家養老環境、家庭支持及健康狀況對老年人能力的影響,并通過中介變量(健康狀況)將各因素對能力的直接作用或間接作用進行對比,更好地解釋了各因素間的關系,較以往老年人能力影響因素的研究更具指導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能力情況不容樂觀。結構方程模型結果顯示,影響老年人能力的潛在因素的效應值由高到低依次為家庭支持、健康狀況和居家養老環境。此外,本研究發現,健康狀況在家庭支持和居家養老環境這兩個潛變量對老年人能力影響中有中介作用。
對能力影響最大的為家庭支持。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能力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減弱[10],可能是身體機能隨年齡增長不斷退化,從而增加了能力受損風險。本研究發現,有伴侶的老年人能力較好,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伴侶與老年人關系親密,能夠給予其生活上的照顧及精神上的支持[11];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有伴侶的老年人年齡相對較小,能力相對較好。本研究結果也顯示,主要照顧者為他人的老年人比主要照顧者為自己的老年人能力受損更嚴重,這可能并不是因為被他人照顧導致老年人能力下降[12],而可能是自身或家人意識到老年人健康狀況較差故對其進行照顧。
本研究結果顯示,健康狀況對老年人能力影響較大,自評健康狀況差、患有慢性病和曾跌倒的老年人能力受損較嚴重,與熊保盈等[10,13]的研究結果一致。自評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老年人的真實健康水平,慢性病會引起腦或心等重要器官損傷,導致老年人身體功能逐漸下降、能力減弱。經歷跌倒的老年人,因行走不便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社交活動,身體進一步衰弱,也可能加重能力受損程度[10]。本研究發現,家庭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即健康狀況在家庭支持對老年人能力影響中發揮了中介作用,原因可能是子女或伴侶等家庭成員可以給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顧,家庭氛圍和諧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14]。
本研究中居家養老環境越安全的老年人能力受損越輕,且居家養老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即健康狀況在居家養老環境對老年人能力影響中發揮中介作用,可能是由于安全的居家養老環境對防止老年人跌倒、墜床[15]、提升慢性病病人健康質量以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具有積極意義[16-17]。因此,改善居家養老環境可作為改善老年人健康狀況及減緩老年人能力下降速度的新途徑。
老年人能力情況不容樂觀,家庭支持越少、健康狀況和居家養老環境越差的老年人能力受損越嚴重,要重點關注這一類人群,首先,應給予無伴侶及需要他人照顧的老年人更多家庭支持;其次,要加強老年人健康管理,防止慢性病病人病情惡化及并發癥發生;此外,已有研究顯示,對居家養老環境進行適老化改造可幫助老年人提升獨立生活能力、實現原居安老[18],因此,可根據老年人能力受損程度給予差異性的適老化改造措施,為其提供適老化的環境,減少跌倒等傷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