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曙,朱麗群,韋玉潔,黃 菊
1.江蘇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212000;2.江蘇大學附屬第三人民醫院
功能性便秘是指非器質性病變引起的以排便周期延長、秘結不通、排便困難、糞便量減少、排便不盡感等為表現的腸道功能性疾病,其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全球發病率約為14%[1],我國成人發病率為4%~10%[2],老年人發病率為18%[3]。目前,老年人對功能性便秘的重視程度仍較低,認為不危及生命,常濫用瀉藥,最終導致病程反復遷延,造成心理生理負擔。部分老年人因用力排便甚至可誘發腦血管意外等事件[4]。西醫多采用口服緩瀉劑或直腸給藥等方式輔助病人通便,該類方法見效較快,但仍有約1/3 的病人達不到預期療效,且長期、反復用藥還有可能導致病人自主排便功能下降[5]。中醫理論認為老年人便秘系津液虧虛,氣血不足導致[6]。本研究針對老年人功能性便秘形成機制,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胃腸起搏儀對病人實施干預,以期益氣養陰、健脾和胃,促進老年人腸道傳導和胃腸功能恢復,改善病人的便秘癥狀,在獲得良好療效的同時也減輕了病人家屬護理負擔,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江蘇大學附屬醫院2 個消化病區2020 年1 月—2022 年4 月收治的老年便秘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考羅馬Ⅳ功能性便秘診斷標準[7]診斷為功能性便秘,即在過去6 個月中至少12周連續或間斷出現以下2 個或2 個以上癥狀,如>1/4的時間有排便費力;>1/4 的時間有糞便呈團塊或硬結;>1/4 的時間有排便不盡感;>1/4 的時間有排便時肛門阻塞感或肛門直腸梗阻;>1/4 的時間有排便需用手法協助;>1/4 的時間有每周排便<3 次。②年齡>65 歲。③病人知情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由器質性病因引起的便秘,如腫瘤、炎癥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腸腔狹窄或梗阻。已有研究結果顯示,一般治療組有效率為36.67%,在一般治療基礎上實施足三里穴位注射有效率為90.79%,在一般治療基礎上采用胃腸起搏儀干預有效率為92.11%[8-10],取α為0.05,β為0.1,通過PASS 15.0.5 軟件計算得出每組樣本量應為38 例。預計20%的研究失訪率,最終擬納入病人95 例。研究過程中脫落5 例,最終納入病人90 例。將2020 年1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30 例病人作為對照組,將2020 年7 月—2022 年4 月收治的60 例病人作為觀察組,將觀察組再分為兩組,為避免兩個觀察組病人相互“沾染”,將消化一病區病人作為觀察1 組,消化二病區病人作為觀察2 組,每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71.60±9.56)歲;觀察1 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72.36±11.67)歲;觀察2 組:男17 例,女13例;年齡(68.36±12.67)歲。3 組病人性別、年齡及便秘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實施。
1.2 干預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健康教育加常規緩瀉劑藥物治療2 周,包括指導病人多吃含纖維素飲食;告知病人每日飲水總量約2 000 mL;訓練病人每日定時如廁10~20 min;鼓勵病人參與散步、慢走、深呼吸等活動,活動量以不出現勞累為原則;鼓勵病人配合醫囑接受藥物治療以緩解便秘。
1.2.2 觀察1 組 在健康指導基礎上接受足三里穴位注射。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經穴部位》進行足三里穴位定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 寸,脛骨前緣一橫指位置)并做好標記。注射方法如下:①根據子午流注學說將注射時間定為09:00~11:00;②使用配備7 號普通針頭的2 mL 注射器;③抽取2 mL 維生素B1注射液;④囑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在消毒一側足三里穴位局部皮膚后以注射器直刺0.5~1.0 寸,回抽無血后注射2 mL 藥液,連續干預2 周。注射注意事項:①局部皮膚有感染、瘢痕、出血傾向及高度水腫時不宜注射。②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及無菌操作規程。③遵醫囑配制藥物,注意配伍禁忌。④注意針刺角度,注射前觀察有無回血,避開血管豐富部位,避免藥液注入血管內;病人有觸電感時針體外退少許后再進行注射。⑤注射藥物病人如出現不適癥狀,應立即停止注射并觀察病情變化。
1.2.3 觀察2 組 在觀察1 組基礎上聯合使用胃腸起搏儀。采用泰士WCH-Ⅱ型胃腸起搏儀進行干預。①囑病人平臥。②根據說明書確定胃腸體表起搏點位置,胃起搏點定位:正極位于胃竇體表投影處(即劍突與臍連線中點向右2~4 cm 處),負極位于胃體體表投影處(即劍突下與臍連線中點向左3~5 cm 再向上1 cm 處),設起搏頻率為3.3/min。腸起搏點定位:正極位于劍突與臍連線向上1~2 cm 處 ,負極位于胃起搏點正極向左2~4 cm 處(即劍突與臍連線中點) ,設腸起搏頻率為13.2/min。③用75%乙醇棉球擦拭皮膚,將專用電極片貼于定位點上,每日2 次,每次30 min,連續干預2 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第2 周、第4 周、第8 周由消化專科醫師評估病人便秘癥狀,包括每周排便次數、每次排便時間、大便性狀。每周排便次數:≥3 次計0 分;2次計1 分;1 次計2 分;無計3 分。每次排便時間:<5 min 計0 分;5~10 min 計1 分;11~<30 min 計2 分;≥30 min 計3 分。大便性狀:Bristol 大便性狀分型為4~7 型計0 分;3 型計1 分;2 型計2 分;1 型計3 分。②治療第2 周、第4 周、第8 周進行綜合效果判定。查閱病人每日大便記錄,大便性狀和次數均正常,未伴隨癥狀為顯效;便秘明顯改善,2~3 d 排便1 次,便質接近正常或干結改善,伴隨癥狀有所緩解為有效;1 周以上大便仍秘結,癥狀無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數+顯效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不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 組治療后每周排便次數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3 組治療后每周排便次數評分比較[M(P25,P75)]單位:分
2.2 3 組治療后每次排便時間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3 組治療后每次排便時間評分比較[M(P25,P75)]單位:分
2.3 3 組治療后大便性狀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3 組治療后大便性狀評分比較[M(P25,P75)]單位:分
2.4 3 組病人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見表4)

表4 3 組病人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單位:例(%)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2 周,觀察1 組病人每周排便次數、每次排便時間、大便性狀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較常規用藥更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功能性便秘。《針灸大成》言,足三里“主胃中寒,心腹脹滿、腸鳴,臟器虛憊,真氣不足……大便不通……”,是臨床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要穴,通過針刺足三里穴可達到促進胃腸蠕動的作用[11]。此外,穴位內部具有豐富的神經末梢、毛細血管及肥大細胞,是神經化學末梢或生物學的制動點,穴位不但對針灸的機械性刺激易感,對藥物的理化刺激亦有相當的敏感性。已有研究顯示,穴位注射后血藥濃度雖遠低于靜脈注射,但藥效與靜脈注射相當[12-13]。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機體胃腸道功能減弱,食物在胃腸道滯留的時間太長導致排便困難的情況[14]。維生素B1具有較強脂溶性,能夠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促進胃腸道平滑肌興奮,加快胃腸道蠕動,促進腸道排便,且維生素B1能幫助消化,尤其有利于糖類消化,對胃腸道功能不佳、食物在胃腸道滯留時間較長、便秘病人具有重要作用。選用維生素B1在足三里穴進行注射有利于增加老年人胃腸道腺體分泌,補充腸道陰液不足,促進排便。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4 周和第8 周,3 組每次排便時間和大便性狀評分兩兩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隨著時間推移,病人養成了健康的生活作息及排便習慣、能夠有效注意飲食、進行有意識地飲水、按時如廁等有關。便秘首要癥狀是排便次數減少,老年功能性便秘病人由于腸道脾肺氣虛導致大腸傳送推動無力,進而導致排便次數減少。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第4 周,兩個觀察組每周排便次數評分低于對照組,且觀察2 組每周排便次數評分低于觀察1 組(P<0.05);治療第8 周,觀察1 組每周排便次數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觀察2 組每周排便次數評分低于觀察1 組及對照組(P<0.05)。說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和胃腸起搏儀聯合使用能有效幫助病人建立正常的胃腸功能,解決病人排便次數少的問題,且其效果持續時間長于僅進行足三里穴位注射。胃腸起搏儀主要利用不同頻率的電流作用于胃腸道各部起搏點,通過電刺激使胃腸電活動產生跟隨效應,從而使病人不正常或者功能降低的胃腸道蠕動節律逐漸正常,促進食物的消化和糞便的排出[15-16]。已有研究顯示,單一使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緩解便秘隨著時間推移,總體效果逐步下降約10%[17],而將胃腸起搏儀與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應用,恰好彌補了足三里穴位注射長期效果欠理想的問題。
目前,足三里穴位注射已是成熟的中醫護理操作,具有易操作、易被接受、操作簡單等優點。本研究運用中醫子午流注學說擇時治療規律,利用穴位開合原理,選取大腸經氣血最旺盛的巳時(09:00~11:00)進行操作,使足三里注射效應最大化,也保證了病人配合度[18-19]。胃腸起搏儀的協同作用使得效應時間延長,有利于進一步提高護理有效性。本研究3 組病人治療第2 周、第4 周和第8 周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不足有關,今后可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