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雷,王小偉,屈平平,王加才,王云洲
(山東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山東濰坊 261061)
肉牛產業是山東省畜牧業的支柱產業之一,是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主要產業,也是加快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構建農牧業生態循環發展的重要力量。優良的種質資源是產業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重要環節,也是肉牛產業持續發展與競爭力提高的關鍵。以引入專門化肉牛品種安格斯牛、海福特牛基礎母牛群為基礎,建立專門化肉牛品種核心群,集成一套育繁推一體化的關鍵技術,為完善山東省肉牛良種繁育體系,加快牛群遺傳改良進程,提高肉牛綜合生產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2022 年我國屠宰肉牛約3010 萬頭,牛肉總產量約為767 萬t。進口牛肉268.95 萬t,占全球進口牛肉總貿易量的27.13%,山東省進口牛肉49.54 萬t,超過上海、北京,牛肉需求缺口大。2021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推進肉牛肉羊生產發展五年行動方案》,指出我國肉牛產業基礎差、生產周期長、養殖方式落后,需要圍繞增加基礎母畜產能、推進品種改良、擴大飼草料供給、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加強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強化質量安全等關鍵環節,加大政策和科技支持,提升牛肉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肉牛產業是山東省傳統優勢產業,實施肉牛增量提質行動,增加母畜產能,是補短板、強基礎、增后勁的關鍵舉措,對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2023 年山東省大力推進肉牛增量提質項目,自啟動以來,投入財政資金近8000 萬元,覆蓋基礎母牛6.6 萬余頭,目前已新增犢牛2 萬余頭,在保障畜產品供應、促進富民增收、帶動草食畜牧業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濰坊市印發《關于支持肉牛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濰政辦字 〔2022〕 24 號),提出濰坊港具備活牛進口口岸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應加快補齊肉牛種群產業短板,計劃利用3 年時間培育做強百億級肉牛產業鏈條。
我國肉牛產業總體上保持增長態勢,規模化比重、生產水平有所提升,但牛肉需求與供給之間仍存在較大缺口,據統計,2020 年,我國人均牛肉消費量為6.3kg/ 人,相比美國的26kg/ 人,有近4 倍的差距。牛肉產品需求穩步增長,飲食習慣和觀念轉變,對牛肉品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2025 年國家目標:牛肉自給率達到85%左右、牛肉產量680 萬t 左右、規模養殖占比達到30%。山東是養殖大省,濰坊市是養殖大市,但多以豬禽為主,肉牛產業是短板。目前,濰坊規模化肉牛企業少,與家禽、生豬等傳統優勢畜牧產業相比,多數肉牛場存在總體品種老化、養殖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屠宰企業加工不足的問題,弱項短板較多。
肉牛育種面臨周期長、缺乏持續的技術支持和服務、育種成本高等問題。2021 年12 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隨后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強調“大力推進種源等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濰坊市針對國內肉牛產業現狀,引入專門化肉牛品種,進行育繁推一體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契合國家繼續實施擴大母畜擴群增量項目、定向支持“產犢補母”穩定牛源的計劃,符合濰坊市對本地肉牛產業的規劃。該項目緊緊圍繞品種引入、場址規劃、品種繁育、飼料營養、飼養管理、疫病防治與保健、抗生素減量化控制使用、糞污無害化處理等環節,注重可持續發展,做到肉牛產業與生態環境承載相匹配,補足短板,形成一套樣板方案和推廣模式,實施后可加快推動濰坊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科學的隔離場安全生產管理技術至關重要。根據管理規范,在引入專門化肉牛工作的開始,境外引進肉牛要在指定的進境動物隔離場進行為期45d 的隔離。在避免染有疫病的動物進入的同時,應運用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避免因管理不當造成的死淘,主要內容包括:進境肉牛隔離場的人員管理、飼養管理、物資管理、防疫檢疫、生物安全體系建立等各方面,在滿足檢疫部門對隔離場要求的同時,形成一套隔離場精細化飼養管理規程,有效地保證高端肉牛品種的科學健康引入。
適度規模肉牛場的規劃建設是集家畜環境衛生學、畜舍建筑、養殖設備配套、精準環境控制及精細飼喂技術于一體的綜合技術,可解決肉牛行業牛場規劃布局及建設不合理、水平低下的問題。主要內容包括:①養殖場的合理選址,要因地制宜,根據經營規模和生產需要,對土質、水源、地勢、地形以及周邊環境等進行多方面分析,如選址要地勢高燥、土質良好、水源充足、草料豐富、交通方便、符合衛生防疫要求、不占或少占耕地等,這是科學建設牛場的基礎;②場區科學布局,規劃時應留有余地,要考慮牛場今后的發展,本著科學飼養、因地制宜、高效環保的要求,合理布局,統籌安排,提高土地利用率,節約用地,場地建筑物的配置應做到緊湊整齊,供電線路和供水管道設計科學,以便于整場生產過程和建立生物安全體系。牛場功能區應配置齊全,一般包括生活區、管理區、生產區、糞污無害化處理區及病畜管理區等,具體布局要滿足家畜環境衛生學的要求,各功能區選擇建設合理,保持科學合理距離,以保證科學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③牛舍標準化,配套飼喂系統、濕簾和風機、清糞系統和智能環控等設施,實現設備低耗能運行,舍內環境穩定適宜,飲水清潔適溫,為肉牛的科學健康養殖提供條件。
充分發揮引入一定規模的純種優質安格斯、海福特核心母牛群,利用人工授精及胚胎移植技術,提升專門化牛肉品種的數量,為肉牛產業快速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種質資源保障。主要內容包括:①以純種優質安格斯、海福特核心母牛群為基礎,推廣人工授精(鮮精保存技術、細管凍精生產技術、人工授精技術規程)、母牛發情精準鑒定、同期發情、超速排卵、胚胎移植等技術,提高普通能繁母牛的生產性能;②在科學選育種公牛的基礎上,優化人工授精技術,細化精液采集技術及鮮精保存技術,科學優化精液稀釋液,標準化操作細管凍精生產技術和人工授精技術,最大程度擴大引入肉牛品種的種質資源優勢,高效擴繁專門化肉牛種群。
充分利用農區秸稈資源,開發專用牧草種植和加工技術,從品種營養出發,測定營養成分,配制適宜的日糧飼料,細化秸稈揉絲、青貯技術和全混合日糧等技術,推廣鹽堿地養牛飼草種植及深加工技術,充分開發利用鹽堿灘涂。主要內容包括:①在充分利用當地玉米、小麥、花生等農作物秸稈資源的同時,發揮當地蔬菜種植面積大、蔬菜加工企業多、蔬菜下腳料多的優勢,開發蔬菜下腳料牛羊飼草再利用,評定并提升秸稈飼料、蔬菜下腳料的營養價值,研究益生菌、酶制劑在不同青貯飼料中的科學使用;②根據肉牛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結合主要飼料原料市場行情及當地飼草料資源,科學配制經濟日糧,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為開展精細化飼養管理提供技術支持;③分析肉牛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生理特點,研發功能性飼料添加劑,科學合規地提高飼料轉化率和牛肉品質,從根源上解決“瘦肉精”違法添加的問題,在提質降本增效的同時,解決牛肉食品安全隱患,為“食安中國”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④根據鹽堿地的生態特征,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培育及引進優質的耐堿飼草品種,推廣耐堿牧草的種植及深加工技術,為推廣鹽堿地肉牛規模養殖提供優質的飼草飼料和技術支持。
專門化肉牛飼養管理,形成一套飼養管理規程,推廣犢牛早期斷奶和隔欄補飼、肉牛分群、公牛母牛培育等技術,充分發揮濰坊地區肉牛飼養環境和飼草料資源優勢,實行標準化飼養,加強不同時期的飼養管理,提高生產效率,主要內容包括:①在保證引入專門化肉牛健康的基礎上,科學規劃適度規模肉牛場的批次生產管理方案,提高母牛群的利用率,充分體現集約化養殖;②加強專門化肉牛養殖各階段的飼養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參考國家《無公害食品肉牛飼養管理準則》及山東省地方肉牛飼養技術規范,制定科學的專門化肉牛飼養技術管理技術規程、生產管理制度及安全生產措施,同時引進推廣犢牛早期斷奶技術,縮短幼牛的飼養周期,提高肉牛的集約化飼養水平及優質肉牛生產水平,加速牛群周轉。
根據肉牛疾病發生和流行特點,推廣肉牛免疫程序、疫病凈化、應激綜合征防控、繁殖障礙性疾病防控和肉牛肢蹄保健方案,解決肉牛養殖過程中的疾病防控難題,提高養殖效率。主要從以下6 方面進行:①定期對牛場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病毒性腹瀉等主要疫病進行動態監測,根據監測情況制定免疫程序和疫病凈化方案;②根據不同養殖場的特點,因地制宜,科學評估牛群的健康情況及免疫效果,科學選擇預防藥物和疫苗的,為陽性牛場的疾病凈化等提供有針對性的科學防控方案;③在正確評估不同牛場牛群的健康水平的基礎上,研發新型高效中獸藥,采用中西藥結合方案進行繁殖障礙性疾病防治,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行動,提高母牛群的健康水平及生產能力;④使用本課題組創新研制的純中藥制劑“健牛散”解決牛場養殖和運輸過程中的應激問題,降低應激綜合征發病率,降低死淘率;⑤科學分析集約化肉牛場蹄病高發的主要原因,制定蹄病綜合防控技術方案,利用中西結合集成護蹄、蹄部藥浴、修蹄等技術制定肉牛肢蹄保健方案,提高肉牛肢蹄健康水平;⑥科學分析肉牛集約化養殖前胃疾病高發的原因,根據當地肉牛的實際飼喂特點,結合集約化養殖肉牛群瘤胃內環境的動態變化情況,中西結合研發瘤胃保健功能包,維持瘤胃內環境穩態,保障牛群健康生長。
推廣好氧堆肥技術和種養結合的養殖模式。好氧堆肥技術是在適度規模化肉牛場推廣應用的比較成熟的技術糞污無害化處理技術,也是最有效的肉牛場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技術之一,包括條垛式堆肥、反應器堆肥、槽式堆肥等模式。主要技術路線包括:以肉牛場糞污為主料,秸稈類為輔料,進行碳氮配比,配合添加功能性微生物菌劑,利用不一樣的翻拋方式,對糞污有機質含量、pH 值、發酵溫度、含水率、糞大腸桿菌群數、蛔蟲死亡率、重金屬含量等各項指標進行評價。集成監測糞污好氧腐熟發酵進程、糞污堆肥過程無害化分層情況、有效提升產品品質,制定符合現場的工藝方案。
推廣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生態養殖模式,構建適合本地區的“生態養牛-再生能源-綠色種植”的特色循環鏈,推廣以凈化肉牛糞便、污水治理為核心的“牛-沼-林/ 菜/ 糧”這一農業循環經濟種養業發展模式。畜牧業循環經濟是通過運用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多層次高效利用技術,實現畜牧業資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一種新型畜牧業發展模式和經濟形態。大力發展肉牛養殖循環經濟是促進降本增效和拓展肉牛養殖功能的重要舉措,是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是實現肉牛養殖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肉牛產品綠色競爭力的強有力支撐。
組建肉牛品種育繁推一體化關鍵技術推廣創新團隊,抽取精干組成協同專班,負責團隊工作的運作與溝通協調;積極開展技術推廣與示范,定期召開工作調度會,溝通工作進展,深入推廣縣區一線養殖場開展調研,及時發現和反饋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定期對團隊內部成員進行培訓,提高技術推廣能力和水平,協作單位定期按照要求標準組織養牛場配合團隊開展技術培訓、現場觀摩和座談交流,根據項目開展情況及時進行宣傳報道。
加強與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協同合作,定期走訪交流,針對推廣過程中發現的生產一線的難題,組建科研攻關團隊,展開科學研究與可行性論斷,促進更多更好的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一線,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產學研協同創新水平。
與協作單位大力合作,組織開展調研,通過交流座談、實地調研、直接反映等方式,及時發現項目實施過程存在的問題,加強攻關與技術集成,形成育繁推一體化的技術鏈條,著力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
根據鄉村產業振興和現代農業建設需要,突出糧食保障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等農業農村工作重點任務,引入專門化肉牛品種,進行育繁推一體化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形成一套樣板方案和推廣模式,加快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項目實施,有效聚集全社會優勢資源,建立農科教、產學研多方協同的推廣機制,構建以科研教學單位、政府農技推廣機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組織等為核心,協同開展推廣服務的組織模式,加快新技術推廣應用,提高肉牛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為牛肉的穩定安全供給提供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