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蘭芳
(重慶市黔江區畜牧發展中心,重慶黔江 409000)
黔江區是全國現代畜牧業先行區示范區,全國第一批畜牧業綠色發展示范區,重慶市畜牧業優勢產區,重慶市牛羊五年發展規劃14 個重點區縣之一,已連續15 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近年來,黔江區畜牧產業堅持“穩豬興牛”發展主基調,著力構建豬牛肉制品全產業鏈,強領導、抓龍頭、興業態、優保障,持續提升畜牧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推動畜牧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發展,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黔江區2022 年出欄生豬77.06 萬頭、肉牛2.75 萬頭、羊3.3 萬只、家禽202 萬只,實現畜牧業產值18.04 億元,肉制品(豬、牛)全產業鏈綜合產值31.4 億元[1]。
此次調研從2023 年4 月7—29 日,現場調研歷時23 天,通過走訪、電話咨詢等方式,對黔江區畜禽養殖標準化現狀,主要從生產環節、糞污治理、畜產品質量安全及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問題,以期為做大畜禽產業經濟總量、提升畜禽養殖經濟質量提供參考。
黔江區30 個街道鎮鄉轄區內所有規模養殖場。
本次調研采用事先設計評分表格,根據評分表對調研的規模養殖場圍繞調研內容進行評分。評分表格涉及生產環節的4 個方面,即生產高效、環境友好、畜產品安全、管理制度等評分指標。具體指標是:每個被調查規模場的良種化、集約化、設施化、智能化,場區環境、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疫病防控、投入品使用、追溯體系、品牌培育,制度建設、管理水平等。
記錄所有調研數據,采用文字表述的方式進行闡述和分析。
黔江地處武陵山區腹地和重慶市東南部中心,是武陵山片區中心城市之一和渝東南區域中心城市,面積2402km2,轄30 個鄉鎮街道,人口55.6 萬,屬中低山區,最高海拔1938.5m,最低海拔320m,多為500~1000m,屬典型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5.4℃,年均降雨量1300mm,年均日照1240h,無霜期290d[2]。
實施生豬產業“11152”工程,即1 個50 萬頭無抗生豬基地、1 個100 萬頭生豬保供基地、1個20 萬頭壹號土豬農業產業園正在有序推進,50 家出欄2000 頭以上規模場、20 家存欄母豬100 頭供種繁殖場全部建成投產。目前黔江區建成年出欄1000 頭以上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01家。2022 全區出欄生豬77.06 萬頭,出欄總量渝東南第一,重慶市第七;年末存欄生豬45.59 萬頭,存欄總量渝東南第一,重慶市第七;存欄能繁母豬5.26 萬頭,存欄總量渝東南第一,重慶市第七,已連續15 年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獎勵。2023 年第一季度存欄生豬44.98 萬頭,存欄總量渝東南第一,重慶市第六;出欄生豬24.88 萬頭,出欄總量渝東南第一,重慶市第六,生豬產業保持穩量提質的健康發展狀態。
黔江區委政府把牛產業定位為全區農業產業發展重要增長極,發展勢頭十分強勁,圍繞建設10 萬頭牛產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目標,舉全區之力實施“十百千萬”工程,落實牛產業發展“62315”扶持政策,全區規劃發展肉牛場(戶)1612 戶54351 頭,其中5~20 頭養殖戶1224 戶,20~100 頭規模場280 戶,100~500 頭規模場80戶,500 頭以上規模養殖場28 戶,區外引牛15000 余頭,種植牧草0.71 萬畝。目前全區建成年存欄50 頭以上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95 戶,其中建成500 頭以上規模場10 戶。2022 年年末存欄肉牛4.74 萬頭,存欄總量渝東南第五,重慶市第八;出欄肉牛2.75 萬頭,出欄總量渝東南第五,重慶市第七,交售鮮奶0.62 萬t。2023 年第一季度存欄肉牛4.77 萬頭,存欄總量渝東南第五,重慶市第八;出欄肉牛4783 頭,出欄總量渝東南第四,重慶市第六,同期增長29.6%,交售鮮奶1736t,在黔江區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牛產業進入快速推進發展的階段,成為區級農業產業新的增長極。
積極引導山羊、家禽、蜜蜂等特色養殖發展,依托資源稟賦著力抓好現代草牧業,促進草產品生產加工營銷全產業鏈發展。建有常年存欄1000 只以上蛋雞場10 個(其中10 萬只蛋雞場2個),建有常年存欄1000 只以上肉雞場6 個(其中1 萬只以上肉雞場1 個)。建有常年存欄200只山羊養殖場4 個。常年存欄蜜蜂200 群以上養殖場11 個。目前黔江區常年存欄山羊3.3 萬只、家禽110 萬只、存欄蜜蜂3.4 萬群。
一是良繁體系基本成型。建有國家生豬核心育種場1 個,常年存欄原種豬1200 頭,種公豬站1 個,可提供精液25 萬余劑,存欄9000 頭生豬育種場1 個,100 頭保供母豬繁殖場20 個(即保種、供給,2019 年重慶市生豬產能調控政策下,黔江區提出的發展建設20 個100 頭能繁母豬保種、供給場)。建立“統一生產、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服務”的生豬改良“四統一”模式[3],每年提供優質種公豬(長白、約克、杜洛克)精液12 萬劑,免費提供給黔江區能繁母豬養殖戶使用,按照生產需求統一配送到30 個鄉鎮39 個供精站點,由技術服務隊伍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開展科學、規范的配種服務。每年改良能繁母豬3 萬余頭。建立區級液氮凍精儲運中心1 個、建立鄉鎮肉牛人工授精點30 個以開展全區肉牛品種改良,每年購買液氮10000 余升、西門塔爾及夏洛來凍精4000 余劑供鄉鎮肉牛人工授精點免費使用,每年可改良肉牛3000 余頭。
二是構建養殖體系。圍繞100 萬頭生豬和10萬頭牛產業目標,打造國家級生豬、牛產業現代農業產業園,實施“十百千萬”工程,發展生豬、肉牛產業強鎮,形成市級重要奶源供給基地和生豬、肉牛養殖基地。
三是建立科技體系。與重慶市畜科院、西南大學等院校合作,組建專家大院、專家工作站,提高科技培訓力度,開展良種選育、疫病防控、糞污資源化利用等技術攻關與推廣。
四是構建生態體系。配套建設環保設施設備,推廣多年生優質牧草,提高農牧循環、種養結合能力,實現糞污處理與土地化肥減量,與農產品質量提高協調發展。
五是構建加工體系。依托雙普食品公司,提升肉牛定點屠宰能力;依托蓬江、逸朗、小黃牛、尚辰牧業等公司,提升“黔江牛肉脯”、“黔江牛肉干”、“武陵黑豬”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開展有機肥加工,變廢為寶,延伸畜牧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六是構建政策體系。積極向國家產業發展資金和重慶市產業發展資金爭取項目資金,發揮好涉農整合資金作用,落實好政策性保險以及農業(畜牧類)產業化獎勵扶持政策,力爭每年投入牛產業扶持政策5000 萬元以上。
七是構建防疫體系。嚴格落實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雙?!必熑?,強化生產和流通環節監管,長期保持轄區內動物疫病防控清凈無疫。
3.1.1 推行品種良種化
強化指導,充分發揮畜牧科技對畜牧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引領作用,結合實際推介發布本地畜牧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引導養殖戶選擇優良品種,強化畜牧科技推廣作用,加強畜禽飼養管理水平,調整畜禽養殖結構,提升養殖效益,加快推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生豬養殖品種主推長白豬、大白豬、杜洛克豬,差異化發展武陵黑豬;肉牛品種主推西門塔爾牛,適度養殖川南山地牛;奶牛品種主推中國荷斯坦奶牛。雞品種主推羅曼蛋雞,農戶散養以雜交土雞為主;蜂品種主推華中中蜂、意大利蜜蜂;飼草品種主推雜交狼尾草、青貯玉米、飼用甜高粱。
3.1.2 推行養殖集約化
一是不斷提升畜禽圈舍設計水平,養殖場選址布局科學合理,符合土地、環保及防疫要求,在場址布局、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的規定,并按程序組織生產。二是大力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值,提升畝均效益,全區生豬、肉牛養殖畝均產值可達60萬元,其中有13 家生豬規模養殖場采用樓式圈舍,畝均產值達100 萬元以上。
3.1.3 推進養殖設施化
不斷提高設施裝備率,推進生產方式集約化、生產目標標準化、設施技術科技化,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強度,提升養殖效益,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促進全區畜牧產業轉型升級。在設施設備上主要采用限位欄、保育欄、高床分娩欄、人工授精、自動飲水、自動喂料、機械通風、飼(草)料加工揉絲機、秸稈粉粹機、秸稈打包機、機械刮糞板、糞污資源化利用等設施設備。
3.1.4 推進養殖智能化
黔江區畜禽養殖智能化程度參差不齊,部分大型養殖場實行智能化管理,配備場區監控系統的規模養殖場205 家、發情自動監測系統的1 家(重慶市天翼牧業發展有限公司)、對重點生產區域和糞污資源化利用區域進行全天候實時監控1家(重慶市六九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2.1 強化疫病防控
一是嚴把“三關”,筑牢春秋兩季集中防疫。把好集中免疫“預防關”,制定行動方案,分發防疫物資,對應免畜禽開展集中免疫、消毒和疫病普查;把好集中防疫“督查關”,下沉鄉鎮查看物資管理,督查工作開展,收集問題措施;把好抗體監測“評估關”,集中免疫21d 后開展抗體監測工作,評估免疫質量,出具監測結果通報和整改要求。
二是快速響應制定動物疫病防控措施。及時修改疫情應急實施方案,調整完善相關工作小組與專班,多渠道轉發不同季節常見疫病防控技術指南,多方式開展集中宣傳活動,印發《嚴厲打擊非洲豬瘟假疫苗明白紙》宣傳掛圖,訂購《動物防疫法實用問答》和《動物防疫法釋義》讀本,細化落實《非洲豬瘟防控任務清單》,制定《黔江區非洲豬瘟防控十項工作措施》等系列措施文件,設立非洲豬瘟疫情有獎公開舉報電話,扎實抓好非洲豬瘟防控等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4]。
三是建立動物疫病防控統一管理制度。統一發放畜禽養殖場養殖檔案,按照《動物防疫制度和掛牌獸醫監督制度式樣》制作制度并張貼在養殖場明顯位置,掛牌獸醫定期開展巡查工作。
四是積極爭取改進疫病防控基礎設施,獸醫實驗室全面升級改造。
五是統籌協調做好人畜共患病防控。常態化開展牛羊“兩病”監測。每年出臺《動物疫病監測計劃》,對奶牛場開展2 次布魯氏菌病和結核病全群監測,對其他牛羊場和散養戶,結合“三項制度”相關規定,開展2 次布魯氏菌病抽樣監測,2020—2022 年開展“兩病”監測18473 份次。與區疾控中心聯防聯控,做好人間布魯氏菌病篩查工作。以鄉鎮為單位,每年對監測點從事獸醫、牛羊飼養、交易、屠宰、皮毛乳肉加工、餐飲等相關職業人群開展布魯氏菌病篩查。加強犬只狂犬疫苗免疫注射工作,實現轄區犬只免疫注射全覆蓋,2020—2022年累計免疫犬4 萬余次。
3.2.2 規范證照辦理
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5],認真做好動物防疫條件現場審核工作。近3 年累計開展動物防疫條件現場審核130 余場次,其中,現場審核合格90 場次、下達整改意見37 場次、不符合11 場次。
3.2.3 規范投入品使用
一是按照《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等[6,7]文件要求,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實行“一崗雙責”,督促生產企業建立原料購進登記、生產記錄、質量自檢記錄、銷售記錄等進銷檔案。二是要求養殖場(戶)嚴格執行獸用處方藥和休藥期制度。嚴格核查對禁用藥清單、休藥期、注意事項等飼料獸藥安全使用規定的情況,強化投入品使用者主體責任意識。三是重點監管奶畜養殖場,要求建立的養殖檔案內容必須明確奶畜品種、數量、繁殖記錄、標識情況、來源和進出場日期;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獸藥等投入品的來源、名稱、使用對象、時間和用量;檢疫、免疫、消毒情況;奶畜發病、死亡和無害化處理情況;生鮮乳檢測、生產、銷售情況。四是嚴格實施“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把黔江區畜禽養殖專業戶納入重點監管,建立監管對象監管臺帳,并動態管理,明確監管責任。
3.2.4 強化質量安全
黔江區獸藥飼料經營戶建立經營臺賬,重點檢查黔江區1 家飼料生產企業和11 家獸藥經營企業獸藥經營GSP、生產GMP 制度落實情況和二維碼追溯管理信息,嚴格核查獸用抗菌藥供應商資質評估等相關檔案和獸藥購進、儲存、銷售記錄。
3.3.1 加強制度建設
養殖場要健全生產管理、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養殖檔案,按照一場一檔進行備案。
3.3.2 強化人員配備
黔江區養殖場專業技術人員普遍欠缺,大部分養殖場業主既是老板又是技術員,部分大型養殖配備專業技術團隊。每年全區組織1~2 次重大動物防疫培訓,3~5 次生產技術培訓。2022年全區培訓肉牛養殖技術300 人次,生豬養殖技術培訓200 人次、蜜蜂養殖技術培訓50 人次,防疫技術培訓240 人次。
3.3.3 加強信息采集
一是建立信息采集及管理工作聯絡方式,通過全區生產報表QQ 群、微信群、遠程控制等方式對鄉鎮街道統計員、養殖戶監測員開展多層次線上培訓,對個別業務不熟悉的人員進行一對一線下培訓,指導養殖場戶做好數據信息采集。二是養殖場直聯直報平臺監測數據采集,養殖戶通過掌上牧云APP 或掌上牧云微信小程序或公眾號將數據直接錄入平臺,中心統計人員收集匯總后開展邏輯效驗,對數據不符合效驗規則的養殖場通過打電話、微信、QQ 等方式進行核實。三是重慶畜牧信息系統監測數據采集,各鄉鎮街道統計人員向養殖戶收集數據匯總審核后報中心,中心開展邏輯校驗后,錄入系統,中心統計人員不定期通過養殖業戶QQ、微信、電話抽查等方式向養殖戶進行數據核實。
3.3.4 健全養殖檔案
黔江區統一發放畜禽養殖場養殖檔案,要求養殖場嚴格規范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投入品采購、存儲、使用記錄,準確記錄生產、防疫等情況。
一是國土、林業、環保等因素制約仍然突出。受基本農田紅線限制,養殖用地只能使用一般耕地,實行“進出平衡”并繳納測繪、第三方案編制、土地整治、預存土地復墾保證金等費用,加大養殖行業準入門檻和增加養殖投資成本。受森林資源限制,使用林地手續繁瑣,且須繳納的森林植被恢復費額度較高。環保約束趨緊,新建規模養殖場選址用地更加困難,有可能面臨無址可選。二是金融支持體系仍不健全。融資難現象依然存在,貸款門檻較高,“活體貸”、“圈舍貸”可復制性不強,養殖場(戶)資金周轉困難。
一是受豬周期影響,飼料原材料上漲、疫病防控難度加大、飼養管理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影響,生豬養殖目前處于深度虧損狀態,每頭商品豬虧損400 元以上,養殖戶信心普遍不足,可能出現減量、退出的現象。二是自2022 年年底以來,肉牛行情下降,黔江區新建肉牛養殖場,首批高價引進低價出欄,出現虧損,嚴重打擊了養殖者信心。
動物疫病種類繁多,病毒變異快,周邊區縣疫情一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對黔江區侵擾嚴重,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是機構不健全。區級層面無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二是基層體系薄弱。機構改革后,基層畜牧獸醫站劃轉鄉鎮街道,未獨立設置畜牧獸醫站,畜牧獸醫專業技術人員被調用、借用、調離,專業技術人員由直管期間的110 人,驟減至目前在崗僅59 人,其中專職只有38 人,50 歲以上占20 人,專業人員流失嚴重,職能弱化,體系斷線,工作脫節,基層工作難以落實。
通過此次調研,一是了解了黔江區畜禽養殖的基本現狀,在養殖品種、集約化程度及設施設備裝備較前沿,對畜禽高效養殖具有促進作用。二是在畜禽養殖疾病防控、飼料獸藥等投入品嚴把關,保障了畜產品質量安全。三是健全畜禽養殖信息化管理,暢通數據采集渠道,完善養殖檔案,做到了摸清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