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靜
(江蘇省常熟市畜禽屠宰檢疫和城區動物防疫中心,江蘇常熟 215500)
2003 年,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出一種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模式—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以下簡稱“無疫小區”),成為目前國際上控制和消滅動物疫病的通行做法,主要采用貫徹生物安全理念、鼓勵企業自建落實主體責任、政府加以引導和監督的管理模式。我國對無疫小區的持續性研究在2018 年國內發生首例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后得到了進一步實踐和規范,相繼出臺ASF 無疫小區建設的標準、管理技術規范、評估管理辦法、評估工作實施方案等規范性文件[1-3],對畜牧業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ASF 被OIE 列為法定通報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重點防范的一類動物疫病[4]。目前尚無有效ASF 商品化疫苗和治療藥物可用[5],防控ASF 的有效途徑是提高養殖場所的生物安全水平[6],引導企業創建ASF 無疫小區,建立生物安全管理體系、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切實穩妥的達到ASF 防控要求。2020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有關ASF 無疫小區建設和評估的指導性文件,正式啟動ASF 無疫小區創建及評估工作。2021—2023年,農業農村部先后發布395、510、607、646號公告,分別宣布62、53、51 和50 個ASF 無疫小區通過評估達到國家生物安全水平標準,為生豬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建設ASF 無疫小區的企業首先應具有創建信息準確表述的省級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出具的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建設的批復文件,建設主體為獨立的法人實體或企業集團,具備生物安全管理體系運行基礎。小區各單元按照動物防疫要求與生產管理工藝流程合理布局,遵循良好飼養管理規范原則,配備通風、飼喂、供水、隔離、無害化處理、糞污處理、洗消等運行系統,實施健康養殖。
根據無ASF 小區的具體位置,確保3km 內無易感動物養殖場、交易場所、屠宰場、無害化處理場所,無野生易感動物活動,設立環形緩沖區。場區外圍建封閉式實體圍墻、圍欄、防疫溝等防范野生動物的物理屏障和設施,設置防鼠防鳥等設施設備,建洗消中心、消毒通道、人員隔離點、庫房、生豬中轉臺等,做到合理布局、有效隔離。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應取得有效的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畜禽養殖代碼等必要資質證明,具有健全的飼養管理制度和完整的養殖檔案記錄,建立畜禽標識和可追溯系統,確保生豬及其產品移動和飼料、疫苗、藥品、用具等生產資料來源及使用情況的追溯信息完整,對所有生產環節中的生豬及其產品、生產資料實施可追溯管理。按照有關規定,嚴厲禁止飼喂餐廚廢棄物。飼料應采取嚴格高效能殺滅ASF 病毒的辦法進行消殺處理。場區具有完善的糞便、墊料、污水、污物及廢棄物的運輸處理制度和相應的設施設備,運輸和處理措施要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具有真實完整、填寫規范的生產單元及生物安全管理記錄,以及官方獸醫機構工作和監管等記錄,相關檔案記錄保存符合規定。
企業結合自身條件,制定《病死豬無害化管理制度》,建立無害化處理體系,明確無害化處理方式,根據企業自身條件可通過自屬無害化處理場所和委托其他無害化處理場所進行處理。ASF 無疫小區自屬無害化處理場所位置及凈、污區布局要合理,運輸、裝卸、儲存、洗消、人員管理等環節不能存在交叉污染風險;采用委托處理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的,需配置專用病死豬運輸車輛,建設病死豬無害化處理暫存場所,科學、合理規劃運輸路線并做好車輛清洗、消毒、烘干、監測、管理等。病死豬按照要求用動物尸體袋包裹并用專車經專用通道運至指定地點,再由病死畜禽專用封閉箱式運輸車輛,經設定路線及時運輸至無害化場所,并按照《病死及病害動物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要求,對病死豬進行高溫熟化處理,確保無害化處理徹底有效,降低ASF 傳入和傳播風險。
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制定企業生物安全管理手冊,手冊內容至少包括動物生產生物安全基礎、生物安全管理組織體系、生物安全計劃、應急反應及疫情報告制度、生物安全培訓、樣品安全運輸管理、檔案記錄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SOP)等。企業應監督指導工作人員按照手冊內容認真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各個場所工作人員應嚴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手冊中相應環節的要求和標準操作流程落實生物安全措施,逐一檢查每個環節每個要點,極力防患降低生物安全風險。
以生物安全為本,嚴格落實ASF 防控政策,嚴格制定生物安全手冊,并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小組,確定各崗位生物安全管理負責人,針對各功能區域、崗位制定生物安全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定期按照生物安全標準操作進行監督檢查。ASF 無疫小區負責人為生物安全管理第一責任人,整體協調場區生物安全防控工作。生物安全管理小組負責制定生物安全的具體管理措施,定期進行生物安全風險評估與內審,形成評估分析報告,并根據生物安全評估結果制定完善生物安全計劃。生物安全管理小組負責監督檢查通報,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參加生物安全培訓,掌握生物安全的法律規章制度、生物安全操作流程、采樣標準、應急預案、疫情上報和處置程序、生物安全風險評估和操作技能等,確保工作人員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能和工作能力,同時健全完善生物安全體系并推動其能長效運行。
生物安全管理小組應結合企業及周邊動物疫病流行情況,制定科學有效并符合《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管理技術規范》要求的風險評估方案,明確風險評估基本方法、主要程序和內容,對ASF 無疫小區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風險評估,監督檢查生物安全管理流程和執行情況,對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進行評估分析,形成風險評估結果報告,確定風險因素,設定關鍵控制點,并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細化落實生物安全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SOP)以及實施操作細則,形成覆蓋所有生產單元的生物安全計劃。
創建ASF 無疫小區的企業應對照制定的生物安全計劃和風險評估報告,結合ASF 流行病學特點和企業生產管理情況,綜合評估周邊環境、野生動物、蟲媒、選址布局、設施設備配置、生產管理要素、人員流動管理、投入品監管、運輸裝卸管理、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等方面的風險因素,及時制定或調整生物安全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確保生物安全措施科學、合理,符合相關要求并能有效落實。
企業應設置獨立的物資中轉隔離區,根據生產計劃控制各類物資進場頻次,食材經高溫熟化后入場。結合生活和生產需要安排物資入場,在場外經消毒通道消毒后進入場區中轉隔離區,在中轉隔離區去除外包裝,經噴灑、擦拭、浸泡消毒處理后采樣檢測,暫存于中轉隔離區,經檢測合格后按需轉入獸醫室,由場內人員交接。
創建ASF 無疫小區應合理布局建設洗消中心或洗消點,并配置清洗消毒、烘干或熏蒸設施設備,制定符合生產管理的消毒制度且嚴格落實到位,按照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對生產場區、進場車輛、人員等進行消毒處理。
場內工作人員應取得健康證明,并采用工作服分色的封閉式管理。工作人員休假期間不得接觸其他養殖場、屠宰場等高風險場所及人員,休假返場人員到人員隔離點洗澡換衣,隔離48h(24h 后采樣),經檢測ASF 核酸為陰性再進場,經消毒通道入場后在場內隔離區隔離24h,再進入生活區。在崗人員嚴格按照《生物安全管理手冊》要求進行監管考核,外來人員禁止入場。制定車輛洗消流程及標準操作程序,明確轉運車輛使用及清洗消毒要求,實行專車專用,車身標明用途標識,轉運前車輛都要進行ASF 病毒檢測,外來車輛禁止駛入消毒通道。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要設專用飼料中轉區,避免外來飼料運輸車入場。每批飼料原料由第三方廠家提供并經第三方檢測公司檢測出具檢測報告,由全封閉飼料運輸車通過場區消毒通道運送至暫存區,經紫外線消毒3d(每天臭氧消毒30min),封閉儲存21d,多點采樣,合格后由飼料轉運車調撥進飼料加工間進行自加工。為減少外來生豬轉運車輛入場帶來的動物疫病傳播風險,應建設豬只中轉臺,調出生豬按照科學規劃路線由內部專用生豬轉運車經過嚴格消毒后裝載運輸到豬只中轉臺,再由經清洗消毒烘干且檢測合格的外部運輸車,從指定路線到豬只中轉臺運出生豬,確保出豬單向流動,切斷ASF 傳入途徑。
企業應參照《中國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結合實際制定企業ASF 疫情應急預案,成立應急領導小組,完善應急響應程序,并及時更新儲備人員防護用品、消毒設備、消毒藥品、監測器材等應急物資。可以采用應急演練桌面推演的方式,不斷完善優化應急演練的各個環節,在演練的全過程符合應急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的基礎上,開展重大動物疫病應急實戰演練,確保在發生重大動物疫情時能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程序,及時上報疫情并采取強化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疫情擴散。
生物安全管理小組對ASF 無疫小區生物安全管理情況應每年至少開展一次評估和內審,并形成包括評審目的、范圍、組織實施、辦法等內容的審核報告,針對性提出的不足及改進意見,場區及時整改并完善措施,確保ASF 無疫小區生物安全管理體系持續有效運行。內部審核與改進,主要考察生物安全管理小組構成及其管理水平以及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確保制定的生物安全措施達到并超過預期的實施效果。
非洲豬瘟無疫小區應配置與生產規模相適應的檢測實驗室,不具備配置條件的可以委托具有資質且經省級畜牧獸醫部門認可的第三方實驗室開展檢測,承擔檢測的第三方實驗室和官方實驗室必須符合國家防控政策的相關要求,且都具備ASF 檢測資質。ASF 無疫小區應根據有關管理技術規范和相關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監測計劃或方案,建立ASF 監測體系,明確監測范圍、頻率和數量等要點,并按照監測方案開展監測,確保在過去12 個月內沒有發生ASF 疫情。證明無疫的監測要求是每棟豬舍隨機采集豬只樣品不少于30 份進行病原學檢測,并抽取一定比例豬只樣品進行血清學檢測。
監測范圍的確定應充分考慮ASF 流行特點和風險防范需要,對豬只、環境、車輛、洗消中心、飼料、物資、人員等開展科學采樣和病原學監測,內設無害化處理場的ASF 無疫小區,采樣監測應覆蓋出豬臺、病豬隔離場所、病死豬轉運車輛、死豬暫存場所、死豬處理場所等環境。監測采用主動監測和被動監測相結合的方式,至少每半年開展主動監測1 次,對異常或死亡豬只進行被動監測。
縣級畜牧獸醫機構按照職能分工有序運行,制定《非洲豬瘟監測方案》等規定動物疫病防控規劃、計劃或實施方案,建立動物免疫、檢疫監管、疫病監測、疫情報告及應急處置等相關制度并有效落實,配置具有相應資質和檢測能力的實驗室,承擔官方監測工作。配備一定比例的專業技術人員(官方獸醫),并定期開展相關法律法規、監測方案、應急預案和應急處置等內容的培訓,對ASF 無疫小區的生產單元、無害化處理場、生豬運輸車輛、車輛洗消中心和小區周邊養殖場(戶)等進行有效監管。
目前,全國216 個養殖企業建成ASF 無疫小區,切實提升了場區內生物安全管理水平,這充分體現建立生物安全體系已逐步成為畜禽養殖主體的共識,以及國家持續推動無疫小區建設的決心。劉靜等[7]對農業農村部395 公告宣布建成的62 個ASF 無疫小區的建設成效進行了梳理和詳細分析,從國家評估引領構建ASF 區域化防控格局、探索全新ASF 防控路徑創新優化理念和措施、完善落實生物安全措施打造生物安全閉環防范體系、養殖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概括總結了ASF 無疫小區建設的重要性、優越性和緊迫性以及示范引領作用。曹維偉等[8]以首批通過國家評估的山東曹縣牧原農牧有限公司的創建經驗為基礎,向山東省內3 個地區的5 家養豬場推廣應用并取得顯著成效,養殖場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較大提升。王世月[9]針對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的縣級畜牧獸醫機構監管情況進行了專題研究,闡述了完善畜牧獸醫機構體系建設、加強ASF 防控及監測對ASF 無疫小區創建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非洲豬瘟疫情在國內蔓延推動了我國生豬養殖業的格局由中小規模向規模化養殖轉變,為阻擋ASF 在我國傳播和流行,無ASF 小區的創建勢必成為未來生豬養殖業集團產能化發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是奠定生豬穩產保供基礎的突破口。政府從政策引導、技術優化、有效監管等方面不斷推行區域化管理理念,提升我國生豬養殖業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促進無ASF 小區示范和創建,同時每年對已通過評估的無疫小區開展維持情況評估檢查,及時處置不合規的情況。2023 年2 月,農業農村部按照《無規定動物疫病小區評估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對因生產單元全部停產或部分停產、生物安全管理體系無法正常運行的3 個無疫小區,作出了暫停無疫小區資格的處置,責令12 個月內完成整改再申請評估,如果未按期完成整改或未通過評估,將撤銷無疫資格[10]。為進一步加強無ASF 無疫小區長效運行和擴面推廣,政府和養殖主體要攜手共同推進,不斷增強養殖主體自主優化能動性,著力提升官方的監管監測能力,有效防范動物疫病發生和擴散風險,助力生豬養殖業提檔升級、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