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發展,要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創新創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農業高職院校進行“專創融合”在落實國家創新創業相關政策、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提升農業高職生就業創業質量等方面有重要價值。通過分析農業高職院校“專創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困境,提出了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促進專業和創新創業體系融合程度等路徑。
關鍵詞:農業高職;“專創融合”;困境;路徑
隨著產業變革和科技革命的發展,要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調整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創新創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需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進而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做貢獻。與此同時,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雙高計劃”) 等一系列深化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文件的頒布實施,我國高職教育迎來重大發展機遇,進入由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關鍵期[2-3]。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所以,探討農業類高職院校進行“專創融合”教育,成為當下亟需關注的議題[4]。
一、農業高職院校進行“專創融合”的價值意蘊
(一) 落實國家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必要路徑
2015年的《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和2020年《關于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推進行動的通知》[5],對大學生提出了創新創業要求。但當下,我國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在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方面難以滿足國家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則能有效促進農業高職生對這兩種技能的掌握。
(二) 提高農業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
農業高職院校“專創融合”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技術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掌握,在一定程度能提高農業高職院校的教育質量,表現為以下兩點。一是“專創融合”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專業技術水平、應變能力、溝通能力等的提升。二是“專創融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使學生接觸了解相關領域前沿的實踐內容、職業精神和市場趨勢,還能促進教師教學創新性的發揮,倒逼教師從多方面提升自己。這最終都有利于農業高職院校提高自身教育質量。
(三) 提升農業高職生就業創業質量的可靠保證
當下,職業教育往往存在知識脫離行業發展、學校所教和社會所需不匹配的問題,不利于經濟發展和學生成長。“專創融合”是提升農業高職生就業創業質量的可靠保證,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專創融合”能激發農業高職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好奇心,使學生更專注于專業技術知識的學習,為其畢業后的創業做足準備。另一方面,即使畢業后沒有進行創業實踐,但受過“專創融合”教育后,學生對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的了解以及自身各種能力的提升都有利于其今后更好地就業。
二、農業高職院校“專創融合”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偏低
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偏低[6-7],主要表現為課程作業完成敷衍,相關活動、比賽參與度低。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大多數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及相關活動的認知有偏差,認為參與的目的主要是獲得學分,能完成即可,沒有真正認識到參與此課程和活動對提升自身能力及未來發展的意義。二是許多農業高職生缺乏創業意識。許多農業專業學生來自農村,思想更傳統和保守,不喜歡風險,缺少創業意愿;在性格上更偏內向,不擅長溝通與合作,不喜歡競爭,將升本、打工作為畢業后的主要選擇。學生參與創新創業課程及相關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偏低,也就難以切實有效推動“專創融合”。
(二) 師資隊伍建設質量不高
強大的師資隊伍是保證“專創融合”順利實施、完成“雙高計劃”的關鍵。但現階段,相關師資隊伍建設質量還不高,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農類高職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不夠專業。目前,許多創新創業教師主要是由經過短期相關培訓的其他專業教師、輔導員和行政管理人員擔任[8],不僅缺乏創新創業的實踐經驗,而且對農業專業知識掌握不足,不了解相關專業的前沿技術和發展趨勢,不利于開展有效的創新創業教學。二是評價和管理機制不健全。一些農業高職院校對創新創業教師沒有設置專門的評價體系,忽視了創新創業教學的創新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對相關教師的要求仍是更看重其科研成果和理論探究能力,忽略了對其創業實戰能力、比賽指導能力及理論成果轉化能力的要求。同時,聘任企業創新創業導師的管理機制不完善,導致聘任路徑不順暢,相關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三是對創新創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部分農類高職院校更注重專業建設和創新創業比賽成績,對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培養的重視度、深度和支持力度不夠,有時為了比賽,甚至需要教師自己單槍匹馬做準備。
(三) 專業和創新創業體系融合程度較低
目前,專業教育體系相對成熟和完善,但創新創業教育體系還不完善,同時,二者的融合程度較低。部分農業院校還沒有形成完整、有針對性、成熟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授課內容基本仍以創業通識課程為主,創新創業比賽也缺少個性化和分類,無法滿足不同農業專業學生的需求。而不論是課程開設歸屬還是課程實施,在當下大部分高職院校中,其都歸屬于創新創業學院或部門,與專業教育屬于不同運行體系。在專業教育方面,很多農業專業教師專業技能強,但卻不了解市場需求,也缺乏將創新創業要素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意識。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各行其是,無法充分有效調動和利用教育資源,導致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效果欠佳,使得農業各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計劃大同小異,難以實施推廣。創新創業實踐與專業實踐平臺也存在這種問題。這既不利于農業高職院校培養真正能創新創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也不利于“雙高計劃”的實現。
三、農業類高職院校“專創融合”教育實施的路徑探索
(一) 提高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高職生正處于提升自身創業意識的關鍵時期。對此,要想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首先,高職院校要抓住此關鍵時機,通過各種途徑(借助公眾號等自媒體、廣播等新聞媒體以及校園文化等手段) 廣泛宣傳農業類高職生創業成功案例及產生的影響,使學生能更深刻認識到創新創業對自身、對周圍的人,乃至對國家的重要意義。其次,深化創新創業意識改革,全方位滲透創業理念,扭轉學生認為創業是最差選擇的固有觀念。在理論課及專業課中加入創業相關的理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業意識;開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相關選修課程;在進行實踐課程教育時,安排檢測學生創業能力的環節,加強學生對自我的了解和認識。同時,政府和高校要完善相關支持政策,優化農業類高職生創新創業環境,并為其搭建良好的創業實踐和模擬平臺,鼓勵農類高職生先通過模擬平臺進行創新創業,提升創業所需的各項能力,降低學生的創業風險,增加其創業自信心。
(二)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要建設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師資隊伍。首先,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和落實師德師風建設相關制度,為農業類高職生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有針對性地對師資隊伍進行培訓。一是要引進聘請有豐富經驗的行業專家、企業家和優秀的創業校友,讓他們多給學生傳授社會實踐經驗和專業發展趨勢。對于此類教師,在保證師德師風的前提下,要使其了解學生即授課對象的情況,確保其掌握一定的授課方法。二是鼓勵農業類專業課教師加入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對于此類教師,要進行創新創業理論教育,使之掌握一定的創業知識,在專業課授課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創業理念的熏陶。三是吸引專職輔導員、行政管理人員和其他非專業課教師加入。對于此類教師,要加強其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培訓,使之了解專業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并鼓勵他們進入行業、參與企業管理,積累經驗[9]。最后,加大對創新創業教師的考核獎勵力度。對于比賽取得好成績、科研出結果的創新創業教師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 促進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
首先,制定“專創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要將專業技能目標和創新創業能力目標融合貫通,把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貫穿學生專業學習的整個過程,突出“專創融合”特色。其次,打破專業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壁壘,構建“專創融合”的課程體系。在大一新生的專業課程中融入創新創業元素,開展創新創業啟蒙教育,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對大二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教育課程,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專業能力的提升進行深度結合,鼓勵學生多參加相關比賽,多觀摩學習;根據專業特色、優勢和產業需求,對大三有意向進行創新創業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實戰指導[10]。最后,構建“專創融合”的實踐平臺,給學生盡量提供各種各樣的創新創業實踐機會。
參考文獻:
[1]李英奇.“雙高”建設背景下專創深度融合模式及路徑研究[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1(03):1-6.
[2]雍莉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探究[J].教育與職業,2022(03):48-53.
[3]李雨錦,李戰軍,陳業佳.質量與特色:“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專創融合課程建設芻議[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5(03):54-58.
[4]李明達,張紅萍,鄭紅,等.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甘肅農業,2021(10):113-116.
[5]李俊琦.“雙高計劃”視域下高職雙創教育升級建設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05):49-54.
[6]居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的實踐與問題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21.
[7]郭素娟,于琳琳,張洪波.高職財經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探析[J].教育與職業,2022(21):60-64.
[8]鄭玥,孫衛芳.高職院校專創融合培育卓越技術技能人才的現實困境與實施策略[J].教育與職業,2022(24):85-90.
[9]徐峰,樊麗娜.專創融合理念下的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理性反思與實踐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2):173-178.
[10]閭志俊.“雙高”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施[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22,28(06):1-9.
作者簡介:張萌喆(1990-),女,河南中牟人,講師,研究方向:高職教育。
(責任編輯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