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歲歲
摘要:為共同應對全球氣候問題,積極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及實現可持續發展,中國設定了“碳中和”及“碳達峰”目標。在此背景下“雙碳”目標也成為對外新聞報道中的重要話題。本文研究《中國日報》“雙碳”英語新聞報道,從議題、信源及態度系統三大方面運用UAM語料庫標注軟件進行話語標注,總結“雙碳”對外新聞報道的積極話語構建體系。
關鍵詞:“雙碳”;對外新聞;國家形象;國際傳播
碳排放量的不斷增長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生存環境進一步惡化。因此,減少碳排放量、實現低碳發展已成為各國共識。各國積極簽署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協定,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本國發展水平及特點設定“碳達峰” 及“碳中和” 目標。2020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一般性辯論上首次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此背景下,對中國“雙碳” 目標的對外新聞報道也不斷增多。對外新聞報道中如何在傳遞事實的基礎上利用語言傳達中國在實施“雙碳” 戰略過程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強化中國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大國形象具有重要研究意義。因此,本文選取《中國日報》英文版為研究對象,以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碳達峰)、carbon neutrality(碳中和)為關鍵詞進行新聞檢索,搜集30篇2022年“雙碳” 新聞報道。將議題設置、信源選擇與評價理論當中的態度資源相結合構建“雙碳” 對外新聞報道的積極話語分析框架對其進行積極話語分析。
一、議題設置分析
“雙碳” 對外新聞報道的議題呈現出議題內容多樣化及聚焦性強的特點。議題內容主要包括:中國為實現“雙碳” 目標所采取的各方面具體措施、實施“雙碳” 目標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對于中國“雙碳” 的政策分析與解讀、對中國實現“雙碳” 目標的關鍵問題分析以及中國相關雙碳會議、論壇報道。
通過對30篇語料的議題進行數據統計發現,其首選議題為中國為實現“雙碳” 目標所采取的各方面具體措施,該類議題報道數量為22篇,占比為73.3 %,聚焦性強。議題體現實際性,能夠將“雙碳” 目標設置以來,中國的各項計劃、舉措、成果及未來發展方向展示給全世界各國目標讀者,有利于將中國實現“雙碳” 目標的決心通過各項實際行動展現出來,更能夠讓目標讀者信服,同時也通過議題的選擇將中國構建為“雙碳” 目標的“奮力行動者”。同時在“雙碳” 具體措施的新聞報道中,呈現主體多元化的特點。除國家政府外,還包括傳統能源省市、重點能源消耗產業及企業、在“雙碳” 目標中具有開拓作用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等,以此構建全社會各層面都為“雙碳目標的主動參與者與行動者” 的形象。
二、信源分析
信源,即信息的來源。信源的選擇與熟練使用是新聞報道的一項重要技巧,同時也影響著新聞的可信程度及傳播效力。“雙碳” 對外新聞信源分布特點如下:
信息來源豐富,可信度高。“雙碳” 對外報道中的信源數量有83處,其中既包含中國聲音也包括國際聲音,既包括國家專業機構也包括企業、社會團體,既包括國家領導人也包括社會普通人士,信息來源多樣性強,有助于從更加客觀與多維的角度對中國“雙碳” 目標進行報道,并從不同視角構建中國實現“雙碳” 目標過程中的積極形象,增強新聞報道的可信度與傳播效力。
中方信源豐富,傳遞中國聲音。在83處信源中,來自中方的信息達到78處,占比為93.98 %。說明《中國日報》致力于全方位對外傳達中國聲音,構建中國全社會投身于實踐“雙碳” 目標的積極形象。
關注國外聲音。除來自中國的信息外,“雙碳” 對外報道中也包含5處國際信源,其中包括國際領導人、國際組織及人員、國際會議代表。依靠對當前形勢下中方所作出的行動給予肯定的評價,并呼吁全球各個國家積極協作,共同參與到“雙碳” 行動中。以上內容可作為中方信息的背景與行動評價,使新聞報道的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國際信源的融入能夠增加新聞的可信度,使新聞構建的中國大國形象更加生動。
突出專業信源體現權威性。在各類信源中,專業部門及人員的信源數量達到40處,占比為48.19 %,其中包括國家專業環保部門,如中國生態環境部及其工作人員;國家其他部門,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能源局等;以及各高校的研究學者。此類信源能夠為“雙碳” 對外新聞提供最具有參考性的數據,從而直觀展示中國“雙碳” 行動的進度,保障新聞的權威性與可信性。特別是高校研究學者的加入,無疑也為中國的“雙碳” 行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論與技術支持,有助于構建理論、技術、行動三維一體共同致力于“雙碳” 目標的中國形象。
關注其他社會團體及社會人員聲音。除專業部門及高校研究學者外,由其他社會人員提供的信息有30處,占比為36.14 %,其中包括企業工作者、大學生、社會組織如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等。這一類型信源的使用能夠從普通人的視角描述中國的“雙碳” 行動,并對其進行一定評價,有利于拉近讀者與媒體的距離,引起與讀者的共鳴,增強新聞的傳播效力。
三、態度資源分析
韓禮德提出語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包括概念意義、人際意義與組篇意義。[1]其中,人際意義指“人們在社會中從事有意義的活動,對事物的可能性和價值等有自己的判斷。”[2]在人際意義的研究當中,Martin提出了評價理論。其中,態度資源是核心系統,主要關注人們的感受,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感情。態度資源包括情感資源、判斷資源及鑒賞資源,能夠有效評估“雙碳” 對外話語的態度基調。情感資源關注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反應,涵蓋愉悅感(un/happiness)、滿足感(dis/satisfaction)、傾向性(dis/inclination)、安全感(in/security)。判斷資源關注語言使用者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及價值體系或社會法律法規對特定行為所持的態度,包括規范性(normality)、能力性(capability)、毅力性(tenacity)、真實性(veracity)和恰當性(propriety)。鑒賞資源可以傳達對事物或現象的評估態度,包含反應性(reaction)、構成性(composition)和價值性(valuation)三個子系統。[3]
筆者在UAM語料庫標記軟件中對30篇“雙碳” 對外新聞進行態度資源標記,共標記態度資源860處,說明“雙碳” 對外新聞中的態度資源豐富。積極態度資源共計809處,占比為94.07 %。《中國日報》在“雙碳” 對外報道中使用大量表達積極態度的語言,即使存在部分消極態度資源,如reduce(減少)、refuse(拒絕)等,當這些態度資源與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排放等相關內容搭配時,也能轉向一種積極態度。在三種態度資源中,判斷資源出現頻率最高,共計541處,占比為62.91 %。此外,鑒賞資源共計220處,占比為25.58 %。由此說明,在《中國日報》“雙碳” 對外報道中,傾向于通過使用對中國“雙碳” 行動進行判斷性描述及對其過程進行評價,以達到在國際傳播中通過語言塑造積極形象的效果。
(一)判斷資源分析
《中國日報》傾向于使用對中國在“雙碳” 行動當中所展示出的能力進行判斷的詞匯,即判斷系統當中的能力資源(capacity),共計334處,占比為38.66 %。出現頻率較高的語言表達包括:boost(推動)、achieve(實現)、enhance(提高)、promote(促進)、speedup(加速)、accelerate(加快)、strengthen(加強)等。此類語言的使用,服務于“雙碳” 對外新聞報道聚焦具體措施的議題設置,能夠使目標讀者直觀地了解到當前中國不僅正積極采用各方面措施,并且在此過程中有能力加強各產業的“綠色” 轉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雙碳” 目標的實現,從而提高新聞的傳播效力。此外,《中國日報》也依靠規范性資源(normality)的使用凸顯中國在此方面的特殊性。thelargest(最大規模的)、massive(大規模的)、takethelead(帶頭)、thefirst(第一)、fastest(最快)、longest(最長)、original(新穎的)等語言的使用一方面向目標讀者傳達出中國在“雙碳” 目標過程中在全球范圍內的示范作用,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的能力。
除對中國實現“雙碳” 目標的能力進行積極形象塑造外,在“雙碳” 對外報道中毅力性(tenacity)資源出現頻率也很高,共計109處。通過resolveto(決心)、persistant(堅持不懈)、endeavor(盡力)、consistantly(堅實地)、unswervingly(堅定不移地)、fulfillcommitment(履行承諾)、unhindered(不受妨礙地)、remain(保持不變)、determined(堅定的)等詞語的使用,向目標讀者傳達出中國履行在“雙碳” 目標所作出的承諾的信心,與實行各項措施的堅定決心。與新聞當中多元化主體與多元化信源相結合,更加有利于目標讀者了解中國全社會堅定不移地履行“雙碳” 承諾。此類詞匯也出現在“雙碳” 新聞的標題當中,如“China never waver sincarbon commitment”(中國的碳減排承諾從未動搖)從而第一時間將中國實行“雙碳” 措施的堅定性傳達給世界各國讀者。
《中國日報》通過判斷資源的高頻使用向目標讀者傳達中國在“雙碳” 行動當中高能力、強決心的信息,增強新聞的傳播力。
(二)鑒賞資源分析
鑒賞資源指個體從反應、構成及價值三方面對事物進行評估。在220處鑒賞資源中,構成資源共有166處,占比為75.45 %。構成資源主要有:green(綠色的)、safe(安全的)、reliable(可靠的)、harmony(和諧)、all-roundway(多方面的)、jointly(共同地)、coordinate(協調)、sustainablity(可持續性)、win-win(共贏)、equitable(平等的)、long-term(長期)、sharing(共享)、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人與自然共存)等。這些語言表達均屬于構成資源當中的平衡性資源。《中國日報》依靠各方信源主體使用此類平衡性資源對中國“雙碳” 目標實施過程的科學性進行評估。首先,在各項措施中,green(綠色)一詞出現頻率極高,結合新聞的議題,目標讀者能夠清楚了解到綠色轉型是其核心內容,涉及各領域,如交通、建筑、電力等;其次,在此過程中,中國關注長期利益,因此在“雙碳” 行動中采取更加穩步與安全的措施,協調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關系、協調綠色轉型與經濟利益的關系;最后,中國在“雙碳” 行動中不僅關注本國利益,同時關注加強與別國多方位、全方面的合作,以達到共贏。通過以上三方面對中國“雙碳” 目標過程進行評估,一方面,向目標讀者更加有效地傳達出中國不僅注重“雙碳” 目標的行動性,同時在行動過程中注重行動的高效性、漸進性、安全性、可靠性、和諧性、共享性的信息;另一方面,通過語言將中國致力于“人類命運共同體”、關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的大國形象塑造得更加飽滿,增強新聞的傳播效力。
四、結束語
本文從議題、信源及態度資源三方面通過運用UAM語料庫標記軟件,對《中國日報》“雙碳” 對外新聞進行積極話語分析。從宏觀方面,《中國日報》通過聚焦中國“雙碳” 具體措施議題,依靠豐富信源構建多元化信息主體,增強新聞的客觀性、具體性及時效性。從微觀語言方面,《中國日報》使用豐富的態度資源,特別是對中國實現“雙碳” 目標能力與決心進行描述的判斷資源,以及對中國“雙碳” 行動整體過程科學性進行評估的平衡性鑒賞資源。以此,從宏觀與微觀層面共同構建“雙碳” 對外新聞積極話語體系,強化新聞的傳播效力,同時凸顯中國的開辟作用、示范作用,構建中國不斷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 的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 李戰子.后疫情時代的功能語言學話語分析[J].外語研究,2020,37(5):1-6+112.
[3] 張慧,楊連瑞.中美氣候變化新聞語篇中態度資源的生態話語分析[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2,45(5):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