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朝霞


摘 要:共同配送中心的建立可以改善農產品配送的低效率狀態,但是配送中心配套服務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配送中的農產品的品質和配送價格。信息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但農產品品質的改善更需要物流系統與農戶的長期努力;而可以提升配送收益的配送路徑的優化依賴于共同配送中心所覆蓋的末端需求者的狀態。
關鍵詞:共同配送中心;農產品品質;固定成本
中圖分類號:F326.6文獻標志碼:ADOI:10.13714/j.cnki.1002-3100.2023.04.006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joint distribution center can improve the low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istribution.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supporting services in the distribution center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pric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can adjust the use efficiency of logistics resources to a certain extent. Howev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requires the long-term efforts of the logistics system and farmer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path which can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income depends on the state of the end user covered by the common distribution center.
Key words: joint distribution center; agricultural product quality; fixed cost
0? ? 引? ? 言
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信息交流的便捷使得農產品的遠距離交易日益頻繁,伴隨而來的是農產品配送中損腐率的居高不下、產品質量難以保障及配送成本高昂。為了構建合理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國外的許多經驗被引入國內,比如建立第三方農產品物流企業以提升物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建立農戶+零售商的直銷模式試圖減少中間環節、建立共同配送體系以提升服務能力等。建立農產品共同配送中心以構建城鄉共同配送一體化體系近年來被大力提倡,在實踐中如何使該物流體系更完善,值得進一步研究。
1? ? 研究回顧
我國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存在許多缺陷。農產品生產以家庭為單位的方式使得與市場直接對接的是單個農戶。這種生產資料的分配方式一方面減弱了生產者的議價能力,另一方面導致農產品物流供給者可以找尋較多物流需求者,使得物流主體數量多而雜。分散的生產和物流主體使得物流通道分散,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制約了物流技術的提升,使得市場中的農產品品質難以保障。因此,在農產品配送體系建設中,如何降低損腐率、保證農產品的品質在配送中不下降成為一個重要議題(李曉錦,2006)[1]。同時,農產品物流資產專用性較高和物流過程不穩定性強使得機會主義行為發生的概率增加。在沒有建立穩定的聯盟關系前,不對稱的資產專用性使得部分群體獲得準租金的可能性很大,而受損群體多為信息獲得能力差及議價能力弱的群體,這種缺陷制約了專用性強的農產品物流投資的運行(李曉錦等,2006)[2]。勝余(1998)[3]是較早在國內推崇共同配送的學者。他把共同配送分成五種:簡單拼車配送、共同分揀后配送、共同保管分揀配送、共同倉儲管理及分揀配送、區域性共同配送。他通過對日本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的研究分析,為我國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指導方向。他認為我國應該建立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物流模式,以獲得規模效應,提升物流技術。此外,在共同配送的基礎上重視農產品物流資源的利用效率,考慮產業規模與需求的匹配也能提升配送效率(喬平平,2022)[4]。
國內對共同配送系統的研究重點在于三個方面:配送中心的選址、信息化建設及配送路徑的優化。
賓厚等(2016)[5]引入生態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試圖在城市現有環境資源的約束下采用混合整數規劃模型對相關方案進行分析,從而獲得更合理的配送中心選址,以提高物流體系的運作效率。這樣提出的選址方案一方面具有總路程最短的性質,另一方面考慮了城市環境的承受能力。
共同配送路徑的優化是傳統配送服務研究的重要內容,后期研究中加入大量約束條件。蹇潔等(2015)[6]在電子商務背景下研究有運輸能力限制的共同配送路徑的優化。侯玉梅等(2015)[7]加入時間約束后對整車配送的路徑優化進行了分析。他們對配送時的延時設置了懲罰成本,以此希望獲得更精準的配送方案。所有的路徑優化研究都是在尋找成本更低的路徑安排,但是相對于傳統農產品配送,共同配送在路徑優化方面有何優勢還不太明朗。
此外,農產品物流體系有其自身特點。冷志杰等(2014)[8]在對大慶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研究中認為,分散、無約束的參與者很難充分利用供應鏈中的信息調整生產和需求之間的不匹配現象,使得部分環節因為信息不完整而受損;物流環節缺少足夠的加工增值環節,農產品物流價值低。王冬冬等(2012)[9]在對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的研究中也指出,分散的生產降低了生鮮農產品配送環節的整合能力,限制了物流的標準化發展,不利于物流信息化的提高和物流基礎設施的改善。
雖然有學者對農產品共同配送或共同配送中心進行了研究,但是研究深度不夠、也不全面。本文試圖以共同配送中心作為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的核心力量,提出構建效率更高、服務更好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具體建議。
2? ? 基于共同配送中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
作為效率較高的物流體系,物流服務質量和數量能滿足物流需求者的要求是關鍵。因此,在考慮該體系的整體狀態時,一方面要考慮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的狀態,另一方面要考慮相關收益的影響因素。農產品共同配送體系模式有很多種,有以大型的農產品賣場為主導的共同配送體系、以第三方物流服務為中心的配送體系,也有無核心的配送體系。但是作為存在共同配送中心的配送模式,本文試圖分析共同配送中心的優點和基于這些優點該選擇相關的體系建設方案。
考慮到該體系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構成,而變動成本又由物流對象——農產品的數量和單位物流成本決定,收益由農產品的數量和單位收益決定,因此,總收益可表示為
其中,CF為固定成本,該成本表示固定投資量。考慮到物流服務的質量受設施、設備的直接影響,在不考慮物流企業的管理水平差異的情況下,固定成本的高低可以近似代表物流服務水平的高低。而由于基礎設施落后帶來的農產品損腐率較高也可以理解為固定投資不足導致農產品損腐率較高。高的固定成本可以提高物流服務水平,有足夠資金采購更先進的物流設施、設備,進而降低農產品的損腐率,在初始運載量不變的條件下,使得Q增加。
CV作為單位物流對象的可變成本,受到物流作業條件和方式的影響。雖然現有研究沒有具體解釋CV和CF之間的具體關系,但是經濟學中關于投資與勞動力的替代關系為CV和CF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條解釋路徑。當固定投資增加,物流設施、設備改善,所需要的勞動力成本減少,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物流活動的單位可變成本,即△CV/△CF<0,即固定成本的增加可以改善物流活動的效率,進而減少物流單位可變成本。
Q為物流對象——農產品的數量。傳統配送體系研究中把Q當作無差異的總體,但是農產品由于自身受外界條件的影響而存在質量和感官方面的差異性,從而在銷售價格上存在差異。這種差異與同種工業品的同質有區別。因此,在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中,應該考慮Q的差異性,把農產品分成高質量的QH和低質量的QL,且滿足QH+QL=Q。與此對應地,農產品的銷售價格也會發生變化,QH對應的是更高的銷售價格,QL對應的是較低的銷售價格。因此,物流的單位價格(單位收益)P也應調整為PH和PL,存在PH>PL。因為更高銷售價格的農產品可以承受更高的物流價格。
考慮到農產品物流具有上述特點,因此式(1)應該變為
式(2)為考慮到農產品質量差異而形成的物流服務收益。
2.1? ? 共同配送中心
共同配送中心本身的建設因為高昂的固定成本而需要較大的市場規模以降低平均成本。通常政府會對此類行為進行規劃,以避免重復建設。現實中,企業家因為信息障礙也大量采用平均成本進行決策。而物流服務設施、設備的升級更新,需要極大的固定資產投資,帶來巨大的固定成本。該項投資具有規模報酬遞增的特征,這意味著需要極大的市場以滿足巨量固定成本的平均分攤。
不同于第三方物流服務公司及大型賣場。共同配送中心一般配備有冷庫、檢驗機構、分件加工機構等。這些機構的設置一方面加大了固定成本的投資,另一方面提高了物流服務的質量,降低了農產品的損腐率,提升了進入終端市場的農產品的質量。此外,建設共同配送中心會產生△CF,但是可能因為物流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會降低CV。由于考慮到該關系目前還不明朗,此處不做討論,但是會獲得因為損腐率下降帶來的△Q的收益。同時,由于農產品運輸服務提升,損腐率下降,因此產生正的△QH,即高品質的農產品數量因物流服務的改善而相對增加。與此同時產生負的△QL,即低品質的農產品數量下降,這是因為部分原本因損腐而品質下降的農產品因更好的物流服務變成高品質農產品,所以低品質農產品減少。此外,配套的質量檢驗機構和分揀機構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質量可靠的農產品,提升該配送服務農產品的可信度,進而使得單位配送價格有更高的上升空間,即存在因為附加服務使得農產品銷售產生正影響而形成的正的△PH和△PL。
由此,式(2)改變為
2.2? ? 信息系統與長期契約
具有共同配送中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通常會建立一個涵蓋農產品生產者、配送者和消費者的信息系統。該系統使得參與配送體系的各方能夠獲得完全信息。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在同一區域內形成多個物流運行體系的狀態使得農產品的運輸能力很難在特定區域內的配置達到最優。因為各物流體系內部出于自身利益考慮會優先照顧與自己存在利益關聯的運力機構,從而使得運力配置無效。但是建立了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配送體系后,由于配送中心在規劃方面的排他性和服務質量方面具有可靠性,更容易形成規模效應,從而使得該體系所面對的物流需求量大。完善的信息系統可以更好地調節現有物流設施、設備,從而使得信息系統能夠為參與體系的運力等物流設備提供穩定、持續的物流需求,使得運力配置更有效。這種物流設施、設備的配置優化體現在式(3)中則為產生負的△CV,即單位物流成本下降。而共同配送中心通過銷售端的大范圍配送使得單一品種農產品的采購具有穩定性和規模性。這種采購的穩定性和規模性使得生產端可以長期、大規模地生產某一農產品,而大規模生產又有利于農產品品質的穩定。這種改變表現在式(3)中為形成正的△QH和負的△QL。
2.3? ? 配送路徑
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物流體系更容易獲得高效的配送路徑。配送路徑的優化重點在有限的車載量和約定時間內實現最短運輸路徑。當整個運輸系統內的需求點較少、分布分散且需求時間分散時,車輛的空載率就更高。當建立起完整的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配送體系時,地點和需求時間分散但是需求點眾多的需求分布可以在較短的運輸路徑下實現空載量最小。
綜合上述分析,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收益具有如下特點。
式(4)表示,建立基于共同配送中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可以使得進入市場的高品質農產品增加,銷售價格上漲,物流商在該類型產品中的單位獲利空間增加,即式(4)中的(PH+△PH)(QH+△QH1+△QH2)部分增大。其中下標有1的是由于配送中心所帶來的物流服務升級,使得農產品的運輸質量上升,損腐率下降,進而使得高品質的農產品數量上升所致。同時,更完備的配套服務使得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同增加,從而使得消費者的意愿價格上升帶來單位物流服務價格的上升。
下標為2的變量是因為信息系統完備而與農戶簽訂長期且大需求量的訂單。△CV3則是因為數量眾多的需求點為配送路徑的優化提供了便利,從而使得單位配送成本下降。因此,要想使得建設共同配送中心有意義,只需要滿足以下式子。
在式(5)中,第一個中括號表示因為共同配送中心導致高品質農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收益和低品質農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收益;第二個中括表示因為建立共同配送中心導致高品質農產品因為損腐率下降帶來的數量上升的收益和低品質農產品因為損腐率下降帶來的數量下降的損失,考慮到所有高品質農產品數量的上升都是因為低品質農產品數量的減少導致的,因此該括號中數值一定大于0;第三個中括號為農產品損腐率下降導致進入市場的農產品數量上升,從而使得物流可變成本上升;△CF1為共同配送中心的投資成本。
因此,有價值的投資必須滿足提升高品質農產品增加帶來的收益。對于具有共同配送中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如何完善相關配套設施,使得所配送的農產品質量更有保障,從而提升該農產品的意愿價格是農產品物流體系關注的重點。而有差異化的產品分類不僅可以使消費者市場細分,培育更具有回報率的高端市場,同時還能極大改善當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飽受詬病的窘境。
要使得信息系統的建設更有價值,必須滿足以下式子。
式(6)中,第一個中括號表示因為長期契約和信息系統存在,分散的農戶可以通過聯合生產或者長期訂單生產同類型、同規格的農產品,從而保障進入市場的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使得高品質的農產品增加、低品質的農產品減少。這種不同品質農產品數量的改變,不會改變農產品的總產量。第二個中括號表示由于信息系統使得物流設施、設備的使用效率上升導致的單位可變物流成本的下降帶來的收益以及長期契約和信息完備使得生產者總產量上升帶來的可變成本上升。
一般來講,在市場需求較飽和的狀態下,提升農產品的品質是增加物流體系收益更好的辦法。穩定的收購契約或者更深層次的收益共享契約可以指導農戶的生產,從而控制不同生產群體的產品質量,使得QH的比重更高。而優化配送路徑一定會使得物流體系的收益得到改善,因為在不考慮其他因素的條件下,配送路徑優化導致的收益△CV3Q一定為正值。
3? ? 結? ? 論
以共同配送中心為核心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一定要考慮農產品生產的分散性。共同配送中心的建設有利于物流技術、設備的升級,但會產生巨大的固定成本。完善的物流配套服務可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進而降低農產品的損腐率,同時提升物流活動的單位獲利空間。完善的信息系統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現有物流資源的使用效率,但對分散的農業生產作用不明顯,需要長期契約或者收益共享契約來約束農戶的生產行為,改善農產品品質。而共同配送中心所產生的巨大客戶量使得在約定時間內的配送路徑可以更合理。完善的農產品物流體系,不僅需要從配送企業進行改善,還需要對供貨商和需求者進行相關約束,使得整個體系運行更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曉錦.基于物流中心發展專業化農產品物流體系[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6):76-80.
[2] 李曉錦,范秀榮.農產品物流體系的規制及其專業化發展[J].農業經濟問題,2006(8):43-46+80.
[3] 勝余.配送共同化與共同配送中心[J].商品儲運與養護,1998(2):18-20.
[4] 喬平平.基于共同配送策略的河南省農產品上行物流效率優化模型[J].物流科技,2022,45(12):64-67+73.
[5] 賓厚,曾琴云,王歡芳.城市共同配送中心選址研究——基于生態位和混合整數規劃法視角[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 ? ? ? 2016(4):86-93.
[6] 蹇潔,劉凱然,崔衛花.電子商務環境下共同配送路徑優化模型研究[J].物流技術,2015,34(13):117-121.
[7] 侯玉梅,賈震環,田歆,等.帶軟時間窗整車物流配送路徑優化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15,30(2):240-250.
[8] 冷志杰,劉洪泉,李強.整合農產品產業鏈的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J].中國儲運,2014(9):113-115.
[9] 王冬冬,李麗琴.基于供應鏈管理視角的生鮮農產品共同配送模式[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2):4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