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蓓瑜 章勤瓊 麻永侃



【摘 要】豎式記錄每一步計算的過程。要理解其算理,就要在教學中做好情境意義、操作過程與豎式記錄的關聯?!坝杏鄶档某ā眴卧暮诵哪繕擞袃蓚€:(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以及余數與除數的關系;(2)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豎式。從有余數的除法開始學習除法豎式,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同時,學習除法豎式的過程,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含義。
【關鍵詞】學習路徑;單元整體教學;有余數的除法;豎式
除法的本質是不斷地對不同單位的總數進行平均分的過程,分了之后對剩余的進行轉化,與下面的單位進行合并,然后再重復這樣的過程。[1]因此,除法豎式需要記錄每次平均分過程的“分什么?要分多少份(每份分多少)?每份分多少(能分多少份)?分了多少?還余多少?”五個步驟。如果有不同單位的多次均分,還需要處理“余下的怎么辦”的問題,并繼續記錄這一過程。這樣的除法豎式不僅是在記錄計算的過程,還與整個算理理解和思考過程對應。[2]在“有余數的除法”單元教學中,教師容易忽視豎式記錄的關聯性,即沒有做好情境意義、計算過程與豎式記錄的關聯,導致學生停留在淺層次的程序化記憶中,失去了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與深化理解除法意義的機會。在教學時,該如何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豎式記錄,進而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明晰除法意義呢?本文通過基于學習路徑的“有余數的除法”單元整體設計來進行說明。
一、理解學習目標
(一)單元目標概述
1.人教版教材單元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日常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2)通過操作、計算、比較等活動,讓學生經歷除法豎式(含表內除法的豎式)的書寫過程,理解豎式中每個數所表示的意思,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以及恰當地進行數學表達的能力。(3)使學生初步掌握試商的基本方法,并能較熟練地進行有余數的除法的口算和筆算,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4)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繼續掌握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3]
2.北師大版教材單元目標
(1)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提出簡單的除法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和對結果的實際意義進行解釋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感受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2)能讀懂情境圖中蘊含的信息,初步學習畫圖、列表等多樣化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并運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3)認識余數并經歷探索余數和除數關系的過程;掌握商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意思;經歷有余數除法的試商過程,進一步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4)樂于參加數學活動,初步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4]
兩個版本教材的單元目標都包含三個板塊的內容和要求:(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及余數與除數的關系;(2)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豎式;(3)運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
(二)確定核心目標
根據單元目標可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是學習除法豎式的基礎,同時,除法豎式的學習又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促進學生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因此,本單元的核心目標是:(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及余數與除數的關系;(2)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豎式。
(三)核心目標具體化
確定上述核心目標后,還需根據運算意義以及豎式記錄過程,分析核心目標的內涵,形成具體的表現性目標。
1.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能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境;能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平均分的過程并能結合情境作解釋;能在理解、比較不同方法的基礎上,用有余數的除法算式表征情境,并理解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含義;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2.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豎式
能結合情境意義和平均分的過程,用除法豎式進行記錄;能結合情境,借用除法橫式對除法豎式進行解釋、篩選;能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
根據核心目標可知,明晰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能幫助學生理解除法豎式記錄的必要性,而除法豎式記錄過程又能促進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教學時應建立情境意義、計算過程、豎式記錄三者之間的聯系,使除法豎式的學習成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過程,凸顯豎式的作用與價值。
二、確定學習起點
根據具體化目標,學生對平均分的過程和除法含義的理解是本單元的學習基礎。因此,筆者設計了兩道表現性評價的題目,對二年級41名學生進行測試,并根據SOLO分類理論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水平分層的分析。
測試題1:將50顆糖果平均分給4個人,你是怎么分的?請你用圖或文字等形式把分的過程清楚地記錄下來。
本題考查學生對“有剩余的平均分過程”的理解情況。根據學生的表現,其理解水平可以劃分為4個水平層次,測查結果如表1所示。
測試題2:算式“12÷4=3”中的12表示12個蘋果,這個算式可以用來解決什么問題?請寫出你覺得可能解決的問題。
本題是為了考查學生對除法的兩種含義(等分和包含)的理解情況。學生的表現可分為4個水平層次,測查結果如表2所示。
由這兩道測試題可以看出,約20%的學生(表1中水平0和水平1)對有余數的除法均分過程的理解存在困難,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適當進行提示,以明晰學生的思維過程;約56%的學生(表2中水平0和水平1)對除法兩種含義的理解不足,因此在教學時要建立情境意義和運算過程的對應關系,促進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
三、分析學習路徑
學生在第一次學習除法豎式時,不僅需要知道豎式怎么列,還要在理解算理的情況下,將情境意義、計算過程以及豎式記錄進行關聯,理解豎式為什么這么列。通過有余數的除法來學習除法豎式,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由此,筆者確定了本單元的學習路徑,并在學生運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前,根據核心目標的具體表現設計了相應的教學任務。
(一)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任務一,理解“有剩余的平均分過程”的情境。例如,通過操作活動“用12根小棒擺三角形,結果怎樣?用13根小棒擺三角形,結果怎樣?”直觀理解算理。任務二,能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平均分的過程并能結合情境作解釋。例如,對于用13根小棒擺三角形,學生可能會列出不同的算式:13-3-3-3-3=1(個)、3×4+1=13(個)、13÷3=4(個)……1(根)。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意義和平均分的過程解釋不同算式的含義。任務三,根據操作過程來比較不同的表征方式,明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可用于表示 “分什么?要分多少份(每份分多少)?每份分多少(能分多少份)?分了多少?還余多少?”五個步驟,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內涵,聯系平均分的過程理解橫式中各部分的含義。任務四,理解除數與余數的關系。首先,讓學生理解情境的意義,用13根小棒搭正方形,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其次,讓學生用除法算式直接表示用14根、15根、16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情況,并通過比較學生的易混點,如16÷4=3(個)……4(根)和16÷4=4(個),引導學生根據情境意義和分的過程進行數學說理,體會除數與余數的關系。再次,讓學生用除法算式表示17根、18根、19根、20根小棒搭正方形的情況,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組織學生觀察、比較、分析“用13~16根”和“用17~20根”小棒搭正方形的兩組除法算式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感受除法算式中被除數、除數、商和余數的變化規律。
以上四個任務分為兩個課時,其中任務一、任務二、任務三為一課時,主要結合操作過程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算理,再用不同的算式引導學生認識有余數的除法,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任務四為一課時,主要結合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和除法算式之間的規律,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二)理解除法豎式的合理性并掌握除法豎式
任務一,有13根小棒,每4根分1組,操作后列出算式,并用豎式進行記錄。任務二,結合情境和操作過程,對列出的豎式的合理性進行解釋。任務三,關聯情境意義、計算過程與豎式記錄,理解豎式記錄的合理性,理解豎式各部分的含義。
四、核心課時任務設計
計算教學要強調算理和算法之間的關聯。以“除法豎式”為例,要理解除法豎式記錄的合理性,就要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之上,有效關聯情境意義、計算過程和豎式記錄。具體教學任務如下。
首先,教師出示任務:“有13根小棒,每4根分1組,結果怎樣?”讓學生畫一畫,并寫出除法算式。在這個任務中,教師需要借助情境,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平均分的過程,并將分的過程與除法橫式建立聯系,為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和除法橫式寫出不同的除法豎式做鋪墊。
其次,結合情境意義,讓學生嘗試用豎式記錄平均分的過程,并鼓勵學生寫出不同形式的除法豎式。再引導學生結合平均分的過程及除法橫式的含義,對寫出的除法豎式進行篩選和排除。例如,學生可能會寫出如圖1的三種豎式。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前面平均分的過程,全面觀察除法豎式的記錄過程,從而發現方法(1)只記錄了“分了3組”,而缺少了“還余1根”,導致記錄的過程不完整。再分析方法(2)和方法(3),尋找豎式記錄的五個步驟:“分13根,每份4根,分3份,分了12根,還余1根。”辨析方法(2)中是否記錄下了“分了12根”的內容,從而理解“分了12根”是思維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后,對比方法(2)和方法(3),理解把“分了12根”記錄下來,才能與之前分的過程真正對應起來。學生經歷這樣的對比和分析過程,才能理解除法豎式記錄的合理性,從而更好地理解除法的運算過程。
最后,關聯情境意義、計算過程和豎式記錄,讓學生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通過“有余數的除法”的教學,在學生充分理解了除法豎式的合理性之后,再讓他們嘗試解決沒有余數的除法的問題,并用豎式記錄計算過程,能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算理,將計算過程和豎式記錄進行對應,理解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 章勤瓊,唐娟.為什么除法豎式不一樣:兼談豎式的記錄功能及不同形式[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9(10):56-59.
[2]章勤瓊,杜依銘. 運算教學中如何做到“法理兼顧”:略談運算教學的三個要點[J]. 福建教育,2022 (10):28-3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數學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 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數學二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43.
[4]劉堅,孔企平,張丹.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二年級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2.
(1.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實驗小學 2.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