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穎 賁友紅 李香
創新型領軍企業的概述。創新型領軍企業的內涵。盡管各地科技部門對創新型領軍企業的界定表述不同,但都強調“創新能力強”“行業的引領作用大”。因此,本研究認為,與一般創新型企業相比,創新型領軍企業是指掌握核心技術,具備持續創新能力,在創新管理制度、市場占有率、自主品牌等方面具有優勢,在細分領域內處于領先地位,在產業鏈中處于主導地位,能夠引領和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有效組織產學研活動,協同創新發展,輻射帶動作用較強,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骨干高新技術企業。實踐中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包括獨角獸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單項冠軍企業、科技小巨人等多種稱謂。
一、常州市支持領軍型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政策取向分析
1.常州市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政策現狀。常州非常重視政策引導企業創新,十三五期間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措施,覆蓋了創新鏈的全過程和全方位。2021年,國家創新型城市和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中常州分別名列第16位、第18位,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跨過兩個千億元臺階,達到7805億元,人均GDP突破15萬元,躋身全國十強。課題組通過對各級相關部門的網站等公開渠道進行文獻搜索,梳理了常州市支持領軍型企業創新主體的政策。2021年2月常州發布了《關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關于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了“初創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高成長性企業躍升路徑。2013年至2021年常州市發布的主要創新政策包括加大科技金融保障、突出企業主體創新、集聚人才來常創新創業、加大科技金融保障、加快產業鏈式創新、布局創新平臺載體和強化院校創新策源等六個方面共28條政策。
2.關注創新型領軍企業的培育和發展的政策取向分析。如何通過政策和服務,更好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政府越來越重視。2012年江蘇省開啟了創新型領軍企業(智慧百企)培育工作,從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強企業創新梯隊建設、企業高端人才隊伍建設等九個方面加大培育力度。常州于2013年、2017先后制訂出臺《關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深入推進新一輪“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工程的實施意見》,根據企業類別制定實施科技創新發展指引,建立了“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聯席會議機制和動態培育機制。2020年圍繞又一輪“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目標,制定了(潛在)獨角獸和瞪羚企業培育認定辦法以及高企三年倍增計劃,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好的創新企業,實現產業鏈式集聚高新技術企業。
二、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現狀。①企業主體有突破,引育高端人才。領軍型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入選2021年江蘇省獨角獸企業3家,潛在獨角獸企業21家,省高新區瞪羚企業74家,超過100只產品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擁有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8家,專精特新企業122家。新增富烯科技等5家企業入庫省科技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宏微科技等7家科技型企業在境內、外上市。領軍創新型企業探索建立人才市場化評價體系,2021年以來引進戰略科學家、學術帶頭人、卓越管理者等高端人才6名。自2013年起,每年有400名以上科技企業家接受培訓。②地標產業特色鮮明,行業影響力不斷提升。新基建戰略新興產業七大領域全面覆蓋。車用動力電池產銷占全國三分之一,工業機器人占全國四分之一,石墨烯產業集聚度全國最高,光伏產業全球領先,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產業國內最大,工業互聯網全國領先。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為核心的十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快速壯大,八大高成長性產業鏈的關鍵產業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體系。③研發創新投入明顯提升,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新突破。從創新型領軍企業看,2021年百強企業研發經費累計投入105.05億元,同比增長38%,占全市研發投入總量的36%。2021年同方威視等創新型領軍企業申報重點研發類科技計劃省級以上立項152個,經費超4億元;戚研所涂料院獲評省科技獎一等獎;天合光能與常州捷佳創協同攻關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在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等方面推進達產見效重大項目98項,年內預計完成研發投入37.55億元。新實施投資超5000萬元科技成果轉化項目30項,年內預計完成投入20億元。④平臺和載體支撐有突破。領軍企業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建聯合創新中心全年新增11家、新增升級重大創新平臺19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家。溧陽高新區連續三年位列省級高新區創新驅動發展綜合評價第一,被納入科技部以升促建調研名單;華羅庚高新區躋身省級高新區序列;天寧區創建省級高新區進入審核階段。獲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A類7家、B類29家,均列全省第三。新增國家級企業孵化器2家,省級3家。新增省級眾創空間12家;國家級眾創空間累計14家。
2.主要問題。①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政策知曉度和獲得感亟需提高。從人才資源看,目前常州擁有高層次人才8.5萬,較上年增長率6.25%。全省省級院士工作站的立項共126家,常州僅11家。受制于城市能級、產業結構和科教資源等因素,引進的碩博研究生不到5%,引進人才半數以上從事制造、居民服務、批發零售業。本文通過向常州市企業發放調查問卷250份,最終獲得209家企業調問卷,問卷回收率83.6%。問卷結果顯示所在企業在引進人才方面遇到的難題為高層次難以引進占比高達75.47%。因此,高層次人才短缺,領軍人才不多,制約著領軍型企業轉型升級。②服務平臺支撐力度不強,科技載體建設不夠。常州市信息共享平臺、技術交易服務平臺、成果轉化平臺支撐企業科技創新力度不強,特色產業基地、大科學裝置等硬件設施與周邊城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根據“科研設備云地圖”,全市加入大儀網成員單位僅388家、儀器1845臺套,122家企業加入省科技資源統籌服務云平臺。蘇州研發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入網儀器3.8萬臺套,原值超過300億,入網企業超過1300多家。研發機構方面,全省新型研發機構469家,常州僅僅有33家,主要集中在科教城,尚未覆蓋十大產業鏈的領域。全省省產研院專業所一共55家,常州8家,占蘇州的40%和南京的50%。常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507家,數量不及蘇州的一半,只有無錫的70%。研發機構層次要提高,科技載體建設還不夠,原始創新的能力和成果欠缺,對產業發展的支撐力不夠。③研發管理體系建設水平待提高,服務成果轉化的機構和數量不足。根據實地調研發現,常州有26家(蘇州110家)企業完成了研發管理體系貫標工作,其中僅有15家為領軍型企業,貫標企業的行業主要是6家高端裝備企業。知識產權、環保和生產管理等多項貫標、政策的后補助和咨詢服務機構還不能真正傳遞研發管理體系的價值等都制約了企業的積極性。專業的中介服務機構和成熟的交易市場是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產品創新跨越“死亡之谷”的關鍵。目前,常州服務于技術轉化的機構數量和能力都嚴重不足。④創新型領軍型企業引領作用不突出,集群網絡尚未形成。盡管常州涌現了恒立液壓等明星企業,但與華為等國內行業龍頭企業相比,缺少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領軍企業,對產業整體的帶動性不足,企業分布相對松散,集聚效應不突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關聯程度不高,協作關系不深,沒有形成“雁陣形”企業群,行業引領作用還不夠。由于缺少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等緊密合作的“集群網絡”共生關系,集群內難以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信息和資源高效運轉的產業生態,進而制約了集群可持續的自主創新能力,無法為產業升級提供強勁的動力。
三、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存在問題的政策歸因
1.人才政策吸引力不足。①本土中青年人才培養與保留不夠。常州市人才政策方面有龍城英才計劃、生活和居住方面雙資助等,但是還需加大對本土中青年人才的培養和保留。為培養更多的高層次科技創新后備力量,南京每年選拔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給予項目資助等支持;杭州設置“131”中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廣州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②金融人才支持政策缺失。金融人才能夠強化金融對產業發展、經濟轉型的促進和保障作用,目前常州沒有專門的金融人才支持政策。為對金融人才進行重點支持,深圳出臺《深圳市支持金融人才發展的實施辦法》推進百千萬金融人才培養工程,并以最高每年10萬元/人的標準給予費用資助;廣州和杭州分別制定《廣州高層次金融人才支持項目實施辦法(修訂)》和《杭州金融產業人才發展三年行動計劃》。③人才評審評價中市場因素考慮不夠全面。在常高校院所的科研評價體系主要以論文、政府課題和獎勵為導向,高校和企業人才之間不能完全按市場規律合理流動。人才評審評價中,市場因素考慮還不夠。以江蘇省省會南京市為例,當地政府“創業南京高層次創業人才”申報標準中明確,即使學歷、職稱達不到相關要求,同樣可以直接入選人才計劃;同樣的,浙江省省會杭州市也對企業轉型升級緊缺的“專才”“偏才”,經評審可納入杭州市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體系,給予相應層次的人才待遇。
2.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較弱。2021年常州市在研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應用基礎研究計劃318個,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前資助)9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前資助)2項,領軍型人才項目116個,涉及新材料等9個領域??傮w上,常州市的科技政策在基礎研究領域布局不夠,支持力度較弱。以科技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的深圳為例,已經設立自然科學基金,將全市科技財政專項資金的30%以上持續投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鼓勵龍頭企業依托的國家、省市指點實驗室開展基礎研究,還設立了基礎研究專項,最高課資助300萬元。由此可見,常州市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較弱限制了當地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水平。
3.研發費用政策不夠優惠。常州市目前的研發費加計扣除中增量獎勵政策“門檻”較高。2021年常州創新型百強企業研發經費累計投入占比較低,據209份企業問卷調查顯示,企業開展技術研發的制約因素,缺乏資金占比57.55%,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大研發費獎勵力度的企業占比高達78.3%。南京對進入省高企培育庫的科技中小型企業,給予上年度研發經費的10%獎勵,不考慮增量,符合研發投入客觀規律。
4.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資助政策缺乏。2021年常州領軍型企業的新產品研發類76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類55項、標準領航產品類6項均列入2021年《江蘇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導向計劃》,但常州市對這些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沒有資助。南京市支持由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提出重大前沿技術需求并組織聯合攻關,給予其總投入20%、最高1000萬元資助;廣州市給與單個項目資助經費不超過400萬元;深圳單個項目資助最高不超過1000萬元。
四、充分發揮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對策建議
1.創新人才引育機制,緩解“引才難”。首先,要進一步優化人才引育激勵政策,不分“新人”、“老人”,按個人薪酬的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對高管、研發人員放寬社保繳納,取消地域限制方面,只要人事關系在常州,均可享受生活、居住雙資助政策。其次,探索“編制周轉池”“雙聘制”“雙落戶”等柔性用人機制。鼓勵高校專家到企業兼職、企業專家到高校研發和校企聯合聘用博士等高端人才落戶。鼓勵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在海內外建設“人才飛地”。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辦學,推進行業生態鏈人才加速成長。再其次,探索建立人才市場化評價體系,繼續“賽馬揭榜”選人才。推廣中簡科技公司在先進碳材料領域建設“人才特區”的經驗做法,探索對關鍵人才(含金融人才)的精準引育政策。最后,搭建高級別人才工作站平臺,集聚全球高端人才。通過“建平臺—聚人才—育企業”鏈條式發展,以創新驅動占領產業制高點。充分開發利用國外人才智力資源,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外國專家工作室”,以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創辦了科技企業,帶動引進專利成果來常轉化及產業化。建立完善市場化選才育才新機制,突出企業在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定中的主體作用,實現“政府搭臺、企業唱戲”。
2.支持基礎研究,提升產業科研項目資助力度。①支持基礎研究。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專項建設。對現有市級重點實驗室管理和運行績效進行評估,加大支持發展良好的重點實驗室,撤銷老化僵化的重點實驗室。實施常州市“十四五”重大基礎研究專項,通過戰略咨詢工作機制、政府與專家聯合決策機制,構建對標前沿、主動布局、聯合決策、持續支持的管理體系。②提升產業科研項目資助力度。進一步提升應用研究項目和重點產業技術創新項目的資助力度,對項目間接費用的比例差異化處理。重點扶持集群式研發、行業共性關鍵技術協同研發。創新資助模式可參考杭州市針對市場導向類項目可采取按項目研發投入的一定比例給予資助。③優化研發費用政策,推進企業研發管理體系貫標。在研發費用的獎勵政策方面有兩點建議:一是區分企業規模與行業特性,實施差異化的研發獎勵機制;二是優化資金使用導向,建議調整完善市“創新政策20條”重點產業鏈研發項目“借轉補”實施細則,只要研發項目有市場潛力就借錢,若研發失敗則寬容免責。同時建議加大支持力度,在研發獎勵的基礎上獲利年度起三年內對地方貢獻全部獎勵給企業。
3.強化平臺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①引導傳統產學研創新平臺向新型研發機構轉型。優先選擇事業單位性質的傳統產學研平臺載體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以創新創業綜合體為基本模式,以研發能力為核心能力,聚焦特色產業,突出區域創新合作。市區聯動,共建共享。借鑒廣州經驗,針對獲得市級財政建設經費的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可依實際情況使用財政資金。②加大對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政策。加大力度支持省級以上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企業研究院和企業重點實驗室、科教類重點實驗室、省產研院專業所和科技公共服務平臺。根據建設發展情況分別給予支持,支持各類平臺圍繞第三代半導體、石墨烯及碳材料、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等前瞻性產業,智能裝備、智慧能源等產業創新需求取得創新突破。
4.完善健全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冻V菔袀浒缚萍挤諜C構績效評價管理辦法(試行)》于2021年8月1日已經到期,建議新一輪辦法要加大力度對研發設計、產業孵化、技術轉移、科技金融等備案科技服務機構的支持,全面提升科技服務業規模、質量和效益,打造專業服務能力強勁、科技創新支撐顯著的科技服務業集群。
5.探索科技創新的新型組織模式,發揮產業鏈鏈長的支撐引領。一要繼續支持領軍型企業牽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專業化眾創空間,抱團創新,聯合攻關。二要支持重點產業鏈企業構建創新型領軍企業牽頭、中小微企業自愿參與的創新聯合體,融通創新發展機制,嚴把布局建設和頂層設計關,加大中長期科研資金投入支持,推動領軍企業成為原創技術策源地,明確創新成果的界定和分享規則,形成市場化激勵機制,促進中小企業創新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良性生態,充分發揮領軍企業作為現代產業鏈鏈長的支撐引領作用。
6.搶抓政策疊加機遇,最大程度用好用足用活政策。首先,繼續推廣科技創新服務常州科技政策的“四大清單”的做法,即建立完善政策清單、問題清單、共享清單、減負清單,化解創新主體“急難愁盼”四大難題,充分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其次,健全落實督查機制建立重點科技創新政策執行情況常態化、制度化評估機制,切實提高科技創新政策落實成效。再其次,健全科技創新政策督察考核機制,組織專門督查,適時通報政策不落實負面典型案例,確保政策落地落實有成效。[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省級重點項目“充分發揮常州市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科技創新政策的研究”(項目編號:202211463025Z )和常州市軟科學計劃項目“充分發揮常州市創新型領軍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的科技創新政策的案例研究”(項目編號:CR2021203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