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荷花
[摘 要] 批注是閱讀能力的高階體現,是學生運用符號和語言展現自身閱讀感悟、嘗試文本閱讀對話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對作者表達手法、言語形式進行品味和鑒賞的重要路徑。教師要保障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積極鋪設好學生自主性閱讀和批注的通道,掃清批注式閱讀的障礙。教師要鼓勵學生拿出自己原生態的批注進行交流和分享,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展現出來,通過廣泛汲取他人的體驗和感受,與自己的認知融合起來,達到優化目的,從而使得批注的內容更加完善。
[關鍵詞] 認知規律;批注指導;內在序列
批注是閱讀能力的高階體現,是學生運用符號和語言展現自身閱讀感悟、嘗試文本閱讀對話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對作者表達手法、言語形式進行品味和鑒賞的重要路徑。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設置了“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的語文學習要素。作為一種重要的閱讀能力,對批注的指導需要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具體指導過程中遵循自主嘗試、分享評價和完善提升的實踐性過程。筆者結合這個單元中《牛和鵝》一文的教學,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和思考。
一、在直面文本中嘗試批注閱讀
學生針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感知與批注,需要經歷一個自主性閱讀的鋪墊過程;否則,即便教師的講授再精彩、教學再精準,對學生而言,無異于“對牛彈琴”。因此,教師要給予學生廣闊的自主性閱讀和批注的空間,讓學生有直面文本的契機,能夠在自主性閱讀中對文本形成整體性的感知。[1]教師要保障學生自主性閱讀的時間和空間,積極鋪設好學生自主性閱讀和批注的通道,掃清批注閱讀的障礙。比如,可以引導學生輕松閱讀課文,關注課文中不會讀、不理解的生字詞,并做好相應的標記,一起研討交流;也可以引導學生針對課文中精彩的語句,將自己真實性的感受寫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切不可打著自主批注的幌子,錯誤地認為無須對學生進行關注和指導,而要通過巡視基本了解學生自主性批注的落腳點、自主性批注的內容,從而洞察他們的批注思維、習慣和能力,為后續的深入指導奠定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教師必須要把握好“度”,做到收放自如、不著痕跡,否則指導過度,也就失去了自主性批注的價值和意義。如《牛和鵝》一文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在教材中的呈現形式進行對比,借助編者所設置的助學系統,先從整體上的感性層面認識到什么是批注,應該如何進行批注,并初步感受批注所形成的價值,然后再對學生所進行的自主性批注,設置如下環節: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并將生字詞標注出來,遇到難懂的問題時嘗試多讀幾遍;其次,關注閱讀過程中衍生出的真實困惑,將自己的困惑和感受寫出來,可以用一個詞語提煉概括,也可以寫一段話;最后,借助自己的感知與文本內容,嘗試運用表示先后順序的詞語,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如此設置的自主性批注環節,不僅契合了學生初讀課文的一般規律,還契合了批注的特點,讓學生擁有了自主性閱讀課文的空間,更好地推動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二、在深入文本中完善批注方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我們欣喜地發現,許多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習態度、情感與興趣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觀。[2]同時也發現,只有實踐、沒有交流,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固有的維度上,久而久之,閱讀思維就會變得膚淺,視野也必然會受到相應的限制。因此,在學生完成了自主性批注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原生態的批注進行交流和分享,多交流、多發言,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將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展現出來,通過傾聽他人的體驗和感受,與自己的認知相融合,達成優化的目的,從而使得批注的內容更加完善。相同的方法,如果僅僅局限于交流而沒有評價的介入,學生的感知能力就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升。學生語感的意識、能力的強弱,對批注的質量起到了決定性影響,只有在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過程中,才能讓學生凸顯亮點、暴露問題。
在具體交流的過程中,學生自主性批注出現了這樣的問題:①絕大部分都是對文本內容的感知與理解,缺乏對言語形式和寫作方法的關注;②始終聚焦于文本語言和表達的細節,而缺乏對課文的整體性關注;③未能抓住文本的核心和關鍵點進行批注,導致批注的內容失去了深入主題的價值;④大部分都是感受和體會,很少能夠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困惑,思辨性的批注相對較少。
《牛和鵝》一文的教學目標是要讓學生學習“如何做好批注”。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編者所設定的批注范例,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原始批注,討論、思考批注可以從哪些維度改進。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批注分為質疑性批注、品味性批注、解釋性批注、補充性批注、啟發性批注等類型,并結合編者的范例,組織學生再次進行批注,進一步了解這些類型的特點。
三、在超越文本中鞏固批注能力
在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批注經驗和方法策略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關注一些相應的文章,為遷移鞏固批注方法提供資源,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批注的理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的批注開掘相應的路徑,還可以借助批注教學的相應目標進行多維預設,緊扣一到兩個契合中心的統整話題,組織學生有所側重地再次潛入文本中,從而促進學生理性思考,更好地推動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由于不同的文章有著不同的特質,學生進行批注的策略和方法也應該有所差異。教師不能將批注的指導始終局限于一篇課文或者一類課文,而要因文而異、因體而異。如敘事性文本,就需要緊扣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和人物的言行細節進行批注;描寫人物的文本就需要充分結合具體的事件、環境,通過批注穿透描寫人物細節的語言,洞察人物的內心活動和真實情感;說明性文本的批注,就可以緊扣課文中嚴謹生動的詞語及具體的說明方法,感受作者語言表達的精準,鼓勵學生圍繞“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等問題展開。
同時,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價值和定位。不同類型的課文在批注的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側重點。如對于精讀類的課文,批注無須面面俱到,但要緊扣文本表達的主題及教材編者設定的教學目標,遴選出適切的批注話題,引領學生將批注標注在核心之處;而對略讀課文的批注,教師就需要給予學生廣闊的自主性閱讀和批注空間,緊扣編者在導讀提示中所設定的要求以及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批注。
這樣一來,批注教學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讓學生經歷了習得批注方法、內化批注方法,然后又在遷移運用中鞏固和提升批注能力的過程。學生在實實在在的批注歷練過程中不斷內化、不斷反思、不斷完善。當然,教師不能將批注指導停留于編者所設定的單元之中,事實上批注閱讀應該時刻伴隨學生。因此,在后續課文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搭建批注閱讀的平臺,將批注運用于學生整體性表達的空間中,積極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生長。
總之,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批注,需要充分將學生置于自主性的狀態之中,引導學生與編者、與文本、與學生進行深入對話。只有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自主性批注、分享交流和自我改進的過程,才能構建出契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批注方式,積極推動學生閱讀和表達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治業. 遵循認知規律,形成訓練序列性[J]. 小學教學參考,1997(1):20.
[2]徐強. 遵循認知規律提高學習有效性[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07(Z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