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學
[摘 要] 量感指的是學生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包括事物的大小、長短、面積等,這是學生學習數學必須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小學作為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的起步階段,需要任課教師重視并強化對學生量感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通過創設情境、對比推斷、現場實測、實驗操作、可視思維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培養小學生的量感,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 小學數學;量感;核心素養
在實施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年齡特征、認知水平,不斷改進、優化培養量感的教學活動,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踐體驗,真正“做”出量感,同時加強對學生估算、推理及對比辨析等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經歷“估”出量感、“比”出量感的過程,進而幫助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積累量感,感悟度量本質。
一、創設情境,感知“量”
量感指的是學生對事物的可測量屬性及大小關系的直觀感知,是不使用測量工具對某個量的大小進行推斷,或者推斷用某個單位表示的量與特定實際物體的大小相吻合的一種感覺。要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量感”,教師必須善于將量感的培養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相結合,從生活中提煉素材,豐富學生的體驗。
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認識“身體尺”為切入點,先引導學生認識“身體尺”,包括用自己的身體器官測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長度,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身體尺”來測量書桌、書柜、黑板等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情境:在觀看體育比賽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某些項目的運動員不僅個子很高,而且他們的臂展也比一般人長很多,那么,人的身高與臂展之間是否存在某種關系呢?通過這一問題情境,引出探究任務,讓學生思考用“身體尺”測量身高與臂展的關系,從而有效調動學生參與測量的積極性。在鋪墊了類似的生活情境之后,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身體尺”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場景,幫助學生感受測量的實用價值。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邏輯推理能力不夠,因此教師不能把教學的重點僅僅放在測量工具的使用和測量技能的積累上,而是應該通過創設情境、聯系實際的方式讓學生感受計量的本質,進而學會在生活中感知“量”。
二、對比推斷,估測“量”
學生量感的形成是一個主動對事物屬性進行量化表達的過程。因此,教師要結合教材設計能夠讓學生體驗計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的教學活動,并加強對學生估測能力的培養。
例如,求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初等數學的方法是無法實現精確計算的,這時候就需要學生掌握估測的方法。具體來講,教師可以給學生準備一些不規則的平面圖形(如鉛球投擲場俯視圖),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討,并做好記錄。有的學生將圖形看作圓環的一部分,有的學生則將其看作近似梯形,經過一番探討,學生就會意識到在測量或者計算不規則的圖形時,可以嘗試把它看作近似的規則圖形。
為了讓學生感受估測和精確測量的不同作用,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置對比推斷環節,讓學生認識到在特定情境中運用估測的方法既方便又快捷,照樣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而體驗到估測的價值。
三、現場實測,體驗“量”
培養學生的量感,現場實測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要在教學測量相關的基礎知識之外,設計和組織相應的現場實測,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積累測量經驗,建立良好的量感。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測量操場跑道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觀察跑道之后,自主分成4組,分別測量操場跑道的兩側直道和兩側彎道。在測量過程中,各小組內部又通過測量員、記錄員等具體分工,協作完成測量任務,再由不同小組匯總數據后得出操場跑道的全長。這個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積累測量經驗,深化量感,還有助于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可見,對一些測量相關的知識和方法的教學,教師要重視組織實施一些實際操作活動,使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教會學生利用已有的經驗與知識進行推算,掌握正確的測量和推理方法。
四、拓展實驗,把握“量”
新課標所倡導的教學理念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引入數學實驗,將靜態數學變為動態數學,讓學生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對于量感的培養,教師同樣要善于開展實驗教學,組織測量相關的實驗,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形成對測量單位的認識。
例如,在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拓展性任務:測量石頭、雞蛋、蘋果等不規則物體的體積。這一實驗任務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做的就是引導他們投身方案設計、實驗操作及數據分析等環節。有學生指出,要測量的物體都沉甸甸的,似乎可以采用“水測法”:先在一個量杯中裝一些水,再將所要測量的物體浸入水中,這時水面會上升,此時只需要讀出水面上升的高度就能知道物體的體積。為了避免誤差,有學生還提出可以用同樣的方法測量三遍,取平均值作為最后的結果。這一實驗探究任務,能夠讓學生完整經歷猜測、實踐、觀察、比較、計算、驗證等一系列環節,對深化學生的量感體驗有很好的效果。
對于五六年級學生,教師開展的測量實驗活動不僅要著眼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量感,還要注重對學生實驗素養的培育,如教師可在布置測量任務時,明確相關要求,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儀器、自主設計實驗,動手操作并觀察、記錄實驗數據,最后整理實驗器材。經歷完整的實驗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
五、可視思維,深化“量”
考慮到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知識基礎,很多需要空間想象能力的測量問題對他們來說是很棘手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利用好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借助信息技術的可視化、動態化為學生展示測量的過程,以便于學生直觀地掌握相關的內容,獲得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帶領學生認識“面積單位”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教師可用生活中類似大小的物體做引入,將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與學生生活中的物體一一對應,并利用可視化手段將面積單位具象化,進而帶領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由“線”到“面”的轉化,體會標準面積單位,建立標準面積單位的參照和直觀模型,建立標準單位與生活實物的聯系,促進學生量感的生成。
六、結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要注重將“量感”培養融于數學實踐活動中,通過讓學生多感官參與,感知量的產生,建構量的表象,探究量的計量,積累量的測量經驗。無論是借助上述何種手段,其出發點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并發展自己的量感。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然,培養小學生量感的策略絕不僅限于上述五種,更優的教學策略還有待教師繼續探索。
參考文獻
[1]陳冬菊.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策略[J].數學教學通訊,2019(34):62-64.
[2]芮金芳.小學數學實驗中累計量感的實踐路徑[J].遼寧教育,2022(1):54-56.
[3]史寧中.為什么要強調量感[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1(10):8-10.
[4]劉加霞.小學生度量思維的本質、表現與認知基礎[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1(7):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