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慧琴
[摘 要] 幼兒園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基礎是規則意識的養成。為了更好地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幼兒教師應把握教育契機,將規則意識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幫助幼兒為快速融入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關鍵詞] 幼小銜接;規則意識;幼兒教育
近年來,部分家長在幼兒剛進入大班的時候,關注更多的是幼兒學習文化知識方面,他們要求幼兒教師教授拼音、識字、書寫漢字、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甚至有許多家長送孩子去補習機構上一些學科類課程。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在小學階段迅速地適應學校緊張的學習生活,并在班級里脫穎而出。但這種揠苗助長的行為是違背教育原則和幼兒智力發展規律的,也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教育目標背道而馳,這種超前學習和強化訓練往往會挫傷幼兒的自信心,從長遠發展來看,幼兒受到的傷害和打擊可能是多方面的。在幼兒入學前,幼兒園和小學要堅持雙向銜接,那么如何做好這方面的銜接呢?筆者通過前往多所小學進行調研,在與小學教師的座談研討中發現,規則意識強的幼兒在進入小學后,會很快適應小學的生活。
在當前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幼兒園教育中,對幼兒規則意識的培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階段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關鍵階段,其規則意識的形成對于幼兒的秩序感、責任感及長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通過榜樣示范強化幼兒的規則意識
榜樣的作用對幼兒而言,就猶如太陽一樣,充滿著能量。幼兒的自主能力較差,規則意識也比較弱,有時教師可以通過榜樣示范給幼兒制定一個特定的行為規范準則。
例如,在游戲結束后,要求幼兒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再進行下一個活動,雖然每次教師都不停地強調,卻總是難以收到實效。但是當教師彎下腰去整理的時候,就發現有不少幼兒跟著教師去收撿,教師便夸獎這些幼兒。其他幼兒聽到后都主動跑過來一起整理玩具。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善于抓住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將這些場景變成自己的教育情境,讓幼兒掌握良好的行為規范,同時增強他們的規則意識。
由于幼兒心智發展不成熟,他們的認識不清且過于片面,所以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以正面鼓勵為主,多鼓勵幼兒,多表揚幼兒,讓他們能更好地認清自我并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第一,完成規則性游戲后,教師需要對所有參加游戲的幼兒進行表揚,切記不可只表揚獲勝的幼兒。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長或教師,只表揚獲勝的幼兒,而對輸掉比賽的幼兒往往是忽視的,這樣只會讓輸掉比賽的幼兒失去游戲的興趣,這樣的做法不可取。教師是活動的指導者,同樣也是支持者,因此要引導幼兒理性地看待游戲的結果,對幼兒游戲質量開展有效的評價工作。
第二,在游戲中,可以發展幼兒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還能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所以,教師一定要重視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注意他們在做游戲時是不是體現出規則意識,并且要記住遵守規則的幼兒。對熱心的幼兒更要多多表揚,幫助幼兒樹立責任意識,讓同伴關系更加和諧,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
二、幫助幼兒理解規則意識
幼兒在掌握規則時,“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不利于幼兒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規范意識的。所以,讓幼兒理解規則是極有必要的。但是對幼兒而言,理解規則的意義不可只靠“說教”,而是要以實際體驗為基礎。《指南》指出,幼兒教育一定要重視幼兒的權利,以及他們的人格,尊重幼兒的發展特點和學習特點。所以,教師在引導幼兒提高規則意識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時,一定要注重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
例如,在沙池區活動過后,幼兒把玩沙工具整理好,然后進入盥洗室洗手、喝水。每次到這個環節,經常會出現幼兒推搡的現象,水也經常灑一地。一旁的教師雖然大聲地提醒幼兒不要擠,要排隊,可是效果并不是很明顯。以下是案例。
師:洗手怎樣才能不造成擁擠?
生:洗手、喝水時應該排隊。
師:為什么排隊還會有小朋友覺得擠呢?
生:大家全都擠到洗手池邊和飲水機邊了。
師:那怎么辦才好呢?
生:老師,我覺得可以像醫院的繳費窗口一樣,用一個欄桿隔開。
由以上案例可見,幼兒對生活觀察是很細致的。之后,教師又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師:盥洗室這么小,如果再安裝欄桿方便嗎?
于是新的一輪討論又開始了,最后大家商量,一致認為,在水池前、飲水機前設置紅色的“一米線”標志,排隊的小朋友要站在“一米線”標志后面,等前面洗手、接水的小朋友走了才能過去,這樣擁擠、灑水的問題就解決了。
幼兒由此體會到沒有規則的不便,明白了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幼兒經歷討論制定規則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種自我約束和自我規范的過程。
三、通過交往合作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
剛上一年級,不少兒童上課坐不住,不會和同學交往;有的兒童不會聽上下課鈴聲。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園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方式,把規則意識的培養滲透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最主要內容是人際交往能力及社會適應力。同伴關系是人際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和同伴交往能使幼兒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讓交往合作能力得以有效發展。幼兒及同伴的互動能在活動中展現出來。在規則性游戲中,幼兒之間的互動次數會有所增加。比如,在進行“夾球玩玩樂”游戲時,游戲規則是:兩人一組,每組吹了一個氣球之后雙方用頭或者背夾著氣球,從起點前進,繞開障礙物最后到達終點,如果中途氣球掉了,就需要返回起點再來一次,最快完成者勝利。在開展游戲前要讓幼兒自己去討論規則,制定游戲規則,游戲結束后,就各小組完成情況、遵守規則與否展開討論。幼兒可以在游戲中互動,在游戲中獲得交流、合作的機會。在這些規則性游戲中,幼兒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體驗,不僅能體會到成功或失敗的感受,還能學會如何獨立思考。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長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往往忽視對非智力因素如社會能力的培養。久而久之,幼兒會變得沒有自控能力。幼兒園階段是幼兒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而幼兒任務規則意識的培養正是習慣養成的基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的學習和發展,從一點一滴中培養幼兒良好的規則意識,讓幼兒自我約束,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而幫助幼兒為快速融入小學生活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學前教育叢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2]黃寧娜.在區域游戲中培養3—6歲幼兒自我控制能力[J].廣西教育,2018(17):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