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新課標和“雙減”政策的雙重背景下,進一步落實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如何更好地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沉浸投入其中,也一直是教師的難題。基于此,本文從教師課前準備、上課心態調節、靈活運用上課方法、拓展課外知識、舉行語文課堂活動、依托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等方面,運用教學案例,探討了以激發興趣和沉浸投入為重點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技巧,希望能拋磚引玉,為業內提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興趣? 投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2-0109-03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工具性學科,學好語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文字理解能力,促進全科目學習,更可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但上好語文課并不容易,相對于物理、化學、生物等一些科目而言,語文學科略顯抽象生澀、枯燥乏味,學生很難保證長久課堂注意力,整體學習效率相對有限。而在當前“雙減”整體大背景和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指引下,這一問題再次被放大。因此,作為任課教師,如何更好地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沉浸式學習課堂,引導學生全情投入,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是各個學校、各位語文教師躲不過、繞不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點和難題。[1]本文圍繞這一課題進行分析研究,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精心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確保課堂教學游刃有余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上好一節語文課,離不開教師精心細致的課前準備,構建上課情景。作為任課教師,必須特別熟悉課文內容,對于知識點、重點環節等內容做到了然于胸,唯有此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照本宣科式的語文課堂不僅乏味無趣,更沒有靈魂。課前準備越充分,對教材的熟悉度越高,我們在課堂上的拓展空間就越大。這樣,不僅進一步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更增強了課堂張力,活躍了課堂氛圍,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達到心領神會的效果。教師要演好初中語文這場“大戲”,必須做好充足的課前準備工作,提前構思每個環節,將課堂教學當作藝術品來打磨。這樣,才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全情投入,讓教學事半功倍。[2]
二、調整心態提升綜合表達,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學習興趣
(一)始終保持熱情洋溢的精神狀態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開開心心上講臺,坦坦然然為人師。”作為一名教師,從第一次踏上講臺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到把每次上講臺當作一種享受,當作一次旅行,時時刻刻保持良好心態,每堂課都洋溢飽滿抖擻的情緒,展現自己最好的一面,把靈魂融入課堂,用自己的行為和狀態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緊跟自己的思路和節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絕不能把個人喜好、個人情緒帶到課堂上,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培養獨特語言風格,塑造語言藝術
特級教師于漪說:“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人。”很多特級教師一開口,就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牢牢地鎖住學生的眼睛,讓大家跟著自己思路走。語文教師要結合自身實際,打造適合的語言風格,增強語言藝術魅力,自然質樸、幽默風趣、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都可以形成獨特風格。此外,教師還可以活用“網絡名詞”“地方橋段”以及“學生用語”,通過適當個性化表達與詼諧幽默的風格,調節課堂氛圍,提高學生注意力。
(三)運用適度的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也是一門教學藝術,活躍調動語文課堂環境氛圍,教師適度的肢體語言也是不可或缺的。恰當合適的一個眼神、一個面部表情、一個夸張動作,不僅可以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發揮課堂控制和調節功能,比如教師贊賞、嘉勉、期望的眼神,可以讓學生更富有表達欲望,形成“比馬龍效應”,而對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教師也可以通過眼神傳遞信息。
三、換個方式強調課堂紀律,打造嚴而不亂、張弛有度的課堂
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雖然已經建立了良好課堂習慣,但頑皮、淘氣的習性仍未完全褪去,特別是對于七年級或八年級學生表現得更加突出。作為教師,要通過巧妙的課堂設計、充滿吸引力的授課方式和課堂內容以及趣味活動,把學生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中,這樣課堂紀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比如A學校有一個老師,在一個課程紀律很差的班級,采取“講段子+課堂導入”辦法,不僅有效管控課堂紀律,也提高了課堂效率。授課前,該教師就給大家講了一個段子,然后課堂氛圍馬上安靜下來,大家都好奇這位教師能講出什么,這位老師沒有講大道理,而是給學生們算了一筆時間賬。除去寒暑假、周六日、周末、睡覺、吃飯、聊天時間,換算下來,每天有效學習時間只有4~6小時,把這個時間換算成年,那么一年只有3~4個月的學習時間,現在是初二,雖然看上去還有不到兩年時間,但實際上只有5個多月就得中考了。此時整個教室鴉雀無聲,全班同學陷入了沉思。隨后,該教師結合本堂課程,導入短文《與時間賽跑》,使整堂課效率非常高。這位老師的做法,雖然前期損失了一些課堂時間,但巧妙地將強調紀律與教學任務相結合,還省去了課堂中維持秩序的時間,保證了課堂連貫性,提高了整堂課整體效率,值得學習。
四、結合實際拓展課外知識內容,提升課堂教學吸引力
在語文課堂中適度穿插拓展一些課外知識,甚至是其他學科知識,既可以溫故知新,觸類旁通,也可以結合實際,展開聯想,對于有效提升課堂吸引力,調動學生發散思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結合實際適度聯想
一般而言,學生高度集中聽課時長不會超過20分鐘,一般15~20分鐘左右,這是人的生理特點決定的,對于效率下降時期,教師可結合學生實際,適度穿插一些課外知識或題外話,時間控制在2~3分鐘內,既可以放松大腦,又可以轉換思維,提高課堂效率,比如教師在教授梁啟超的《敬業樂業》時,可在適當時刻,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父母職業結合起來,與自己未來結合起來,充分聯想,適度課堂表達,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聯系多學科延伸語文課堂
語文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目,古今中外包羅萬象,教師除了要和道德與法治、歷史這些關聯緊密學科結合起來,還要探索與數理化、地理等自然科學科目的結合來穿插于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首先,最常見的是歷史、道德與法治內容,初中教材中古詩文、文言文比例逐步加大,組織相關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提前收集相關歷史背景、小故事和人物志,課堂教學中穿插講述,對于歷史人物的高風亮節和人文精神,也可以與道德與法治、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實現課程德育滲透,提高思想政治的境界。于是,他們在理解語文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整體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提升了道德教養和心理素養,進而促進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和人格魅力的整體提升。
(三)拓展聯想課堂內容,做到前后聯系、溫故知新
語文學科是一門積累性學科,需要時常溫故而知新,總結反思,打造完整知識體系。同時還要以課本為基礎,適當進行拓展延伸。比如教學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一課時,就要與之前學過的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聯系起來,對比學習,并引導學生與“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結合起來,活躍學生思維。另外,學習古詩文的時候,一些字詞的用法很多都是相通的,需要反復記憶、實踐運用、強化理解,這些都需要在課堂上進行延伸。
五、舉行課堂活動讓學生參與打造輕松愉悅、充滿樂趣的語文課堂氛圍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具體的語文課堂實踐教學上,教師可以結合班情、學情,隨機應變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從而使他們主動在課堂上思考、分析、理解、記憶,把每一節語文課堂變成一次精彩的語文學習之旅,從而對語文學習樂此不疲。[3]
(一)適當增加課堂活動比例
葉圣陶說過:“上課,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是一味地聽講;在老師是指導和糾正,不是一味地講解。”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是課堂主導而不是主體,教師應適度加大課堂活動比例,通過加進來多姿多彩的語文活動,比如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讀、課堂辯論會、講短故事比賽、對歌詞比賽、小作文比賽等,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在各項活動中,讓學生的長處得到發揚光大,進而能培養、施展自己的才華,達到教學相長。
(二)適量舉行游戲活動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特別是七年級學生來講,適度使用游戲教學法,可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講到單元作文練習《如何描寫人物》時,可以設置一個游戲情景,讓大家全神貫注地看游戲,稍后,再讓學生動筆,把游戲中的人物表情、動作、神態描寫下來。這樣,比單純布置學生寫一篇文章效果要好。教師要引導學生找到課堂游戲活動與語文教學的契合點來開展游戲,在游戲活動中使學生真正動手、動腦、動口,做到在游戲活動中學習語文、思考語文、創新語文。
(三)活用勵志歌曲、名言
勵志歌曲、勵志名言單獨講起來枯燥無味,也很難起到良好效果,但與課堂教學聯合起來,可有效引發學生共鳴。比如在學習《再塑生命》這篇文章的時候,除了講解課文知識,還可以在他們沒怎么聽過的勵志歌曲《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中選擇幾句積極向上的歌詞,教他們唱,把那一節課推向高潮。用歌曲把語文課變成了大語文,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更喚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在小語文中穿插大語文的知識
用學生耳目一新的知識來喚起學生強大的好奇和學習國語的興趣,既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也會讓每節課都變得多姿多彩。學生有興趣,老師也有動力。比如,人生的三大境界,互聯網流行的勵志名言等等,這些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煥發他們學習知識的熱情和自信,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進而產生為了心中的理想而奮斗的動力。這樣,平時努力學習的同學就會對學習充滿更大的樂趣,就是平時紀律或成績差一些的同學也會扭轉乾坤。
六、依托多媒體信息技術化手段,打造沉浸式課堂學習氛圍
隨著“互聯網+教育”戰略深入實施,充分運用信息化、多媒體等平臺載體,創設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增加學生對語文課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他們在語文課堂上的主人翁精神,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打造交流式、互動式、沉浸式課堂,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
比如某學校八年級《最后一次講演》課程,全程使用信息化方式,取得良好教學效果。課前教師通過平臺軟件,提前布置預習任務。進入課堂后,首先以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視頻導入,創設生動情境,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現場演講時的慷慨激昂,將學生注意力完全集中。教師則通過電子黑板、倒計時、筆記、視頻嵌入等功能,給學生帶來更直觀的內容呈現,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最后,通過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一代深情寄語的視頻,滲透青年之責任擔當,課堂在學生鏗鏘有力地齊讀《青年的誓言》中結束。[5]本節課程中,教師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營造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葉圣陶先生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作為中華國粹,課堂教學不應該也不能是枯燥乏味、乏善可陳的。教師要從心態調節、語言肢體表達、紀律控制、氣氛活躍、拓展延伸、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等多方面入手,努力為學生打造生動有趣、知識豐富、有聲有色的語文課堂,綜合提升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主動性、參與性,使學生能全身心地沉浸在精彩有趣的語文學習之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王學嶺,符方華,康力,馬清華,王保興. 初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方法與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實驗研究[A]//.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有效性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三卷)暨第十三屆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基礎教育“十三五”規劃課題會議論文編(議題二:課堂創新方式探索)[C],2017:112-121.
[2]孫國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語文課堂效益——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經驗談[J].黑河學刊,2012(10):128-129.
[3]龔顯愛.解讀如何實現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滋有味[A]//.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20:966-967.
[4]張惠芳.優化初中語文課堂“交流展示”環節的策略——以七年級上冊教材教學為例[J].山西教育(教學),2022(6):5-6.
[5]陳明輝.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微課的應用實踐探討[A]//.中小幼教師新時期首屆“教育教學與創新研究”論壇論文集[C],2022:101-103.
作者簡介:
周夢倫(1979年—),女,廣西貴港人,文學學士,平南縣寺面鎮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