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清華 劉尤冰心
(中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景觀(Landscape)首次記載于1598 年,它在16 世紀期間是作為荷蘭語中的一個繪畫術語,后來傳入英國表達的是“描繪陸上風景的繪畫”。如果提起中國特色的傳統景觀概念,人們普遍想到的就是造型精美的亭、臺、樓閣以及詩、書、畫等帶有傳統元素的中國園林。自古以來,中國的傳統園林景觀強調“寫意”,將人與物融入自然中,表達情趣自然的山水,打造渾然天成的景觀氛圍。中國園林從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園囿”開始,這也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風格各不相同的宮殿群落象征著秦漢時期疆域的遼闊程度,經過魏晉南北朝及隋唐的發展后,園林風格逐漸從“寫實”向“寫意”發展,強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景理念,奠定了后續的山水園林造園思想的基礎。上承隋唐,下啟明清,宋元山水園林和私家園林的造園技藝日益成熟,這個時期文人的思想觀念對造園理念有著深刻影響,與人們的生活情懷息息相關,追求雅意成為園林設計的主要思想。到了明清時期,隱逸思想逐漸弱化,園林開始變成了一門形似簡單卻極其復雜的“造園藝術”,將精神追求轉向比“壺中天地”更小的咫尺園林,講求打造無邊境的空間感,這成為墨客品評園林藝術創作的標準。現代“景觀”的概念從西方延伸而來,以現代園林的形式開始出現,中國傳統園林作為歷史長河中的一抹濃墨重彩,對書寫中國現代景觀設計仍然有著重要影響。回顧傳統的中國園林設計,可以發現人們不是用絕對理性和規矩的幾何來打造心目中的景觀,而是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處可聞的自然景物來再現一個微縮精致的自然景觀[1]。
現代語意上的“景觀”通常是指在某種特定條件下所呈現出的自然環境或人工環境的全貌,包含了物理特征和人類活動的人文特征。它是由地形、氣候、水文、土地利用等多種因素構成的,并且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景觀可以包括自然景觀和人工景觀,自然景觀是指大自然本身所形成的景觀,例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森林等;人工景觀則是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景觀,例如都市景觀、農村景觀、園林景觀等。景觀既包括地理上具體的場所,也包括社會、文化、歷史、經濟等方面的共同體驗。長期以來,人們都受到了傳統人工景觀的影響,認為景觀的外部是有框架的,是有審美限定的。然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鄉村里具有鄉土文化氣息的景觀往往是真正的符合生態之美的景觀。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并且將其上升到國家層面,體現了國家對鄉村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中國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鄉土景觀逐漸成為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之一,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何謂“鄉土景觀”?正如學者俞孔堅提出的:“所謂的‘鄉土景觀’是指當地人為了生活而采取的對自然過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間及格局的適應方式,是此時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顯現。……即它是適應于當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當地人的,它是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2]”鄉土景觀之美不在于觀者用視覺所看到的表面那么直白,所想表達的設計含義也不僅僅是表面用一些鋪裝或者綠化所涵蓋的那么粗糙,鄉土景觀的美就在于他們的實質,在于景觀與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共鳴[2]。
鄉土景觀的“鄉”有多種解讀,第一種便是傳統的、本土的、帶有地域文化因子的,這一理念通常是對當地鄉土文化一成不變的吸收傳承,比如窯洞與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例子;第二種便是農村的、或者說是鄉村的,帶有一些人工耕作農業時代的氛圍,讓人聯想到農業或牧業地區,比如中國南方的稻田景觀、梯田景觀等;第三種則是普通的、尋常的,有“土氣”的概念。這類理解意思更偏向于大眾文化,并沒有地區的限定,無論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它所表達的則是一些普通景觀,與人們的日常文化息息相關,如一些鄉土植物和自然生物的發展被看作是不發達的、粗糙的景觀。比如城市廢棄地中自然生長的一片綠地,鄉村里年復一年野蠻生長的自然空間,它似乎與經過人工修建的“正統”景觀相駁,但充滿自然治愈的精神力量[3]。
概而言之,鄉土景觀首先要關注其本身所攜帶的文化意義,與它所處的自然背景、歷史淵源及地域文化緊密結合,喚起鄉土中國的審美意識,它是作為一個載體去將一個地域的自然、經濟、文化精神內核和歷史變遷所表現出來的重要途徑。其次具有實際功能性,屬于“尋常景觀”,也就是要與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緊密聯系,在鄉村的范圍內這種實際功能會更偏向于第一產業的范疇。最后是具有地域性,鄉土景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的不同等而發生變化。故而在景觀設計中,無論鄉土景觀研究出現什么樣的變化、生長出多少新的概念和構成,就需到中國不同地域環境的鄉村原野中去尋求答案。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中國各地區開始更加重視鄉村建設,出現了諸多模式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但美麗鄉村并不是“面子工程”,中國特色鄉土景觀發展至今,常常也會在傳統園林與鄉土景觀的設計中迷失方向,設計風格往往在現代性與傳統性結合中迷失方向,雜糅出各種奇怪的形態,而表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許多地區呈現出“千村一面”的特征,逐漸失去了地域特色。在當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土景觀設計會將落腳點放在速度與效果上,國內的一些鄉村形態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景觀空間設計模式的影響,追求規則彰顯的氣派,強調輝煌的裝飾特征,洋樓別墅和花壇噴泉等景觀小品被一味地安插在鄉村景觀中,顯得格格不入,于是平庸乏味的硬質鋪裝廣場、高樓林立的建筑群以及尺度驚人的紀念性雕塑公共藝術品等過度異化,使它們失去了地域特色,顯然不能被冠上“中國美麗鄉村”的名號,所以這種簡單的“拿來主義”是不可取的。要避免出現以上問題,就需要傳播優秀的地域文化,經過設計創新之后,以一種新的景觀符號形式傳播,具有強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地域認同感。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優秀的傳統文化應該通過鄉村振興得以承繼和發展。
第二,鄉土聚落是人類在大地上的烙印,但有些地方的改造建設破壞了原生自然山水的格局。例如村落的水系走向、阡陌交通等景觀,是當地人與土地乃至大自然維持平衡狀態的痕跡,有些地方城市建設和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地侵占土地,而那些土生土長的、不需要人工精心灌溉的本土植物被取代,變成了一排排規則整齊的人工綠籬、花壇、行道樹等。俞孔堅曾在《以土地的名義》一書中說:“而通常情況下,影響大地生命肌體的一些關鍵地段最先被侵占:濕地和水系統被破壞和污染;生物棲息地迅速消失;生物多樣性逐漸減少。導致的后果就是洪澇、旱災和疾病威脅著人民的財產和健康。[4]”正如中國傳統文化所說的“道法自然”的思想,鄉村的振興與發展都不應該以破壞原有生態格局為基礎,自然生態格局是鄉土景觀的特征之一,尊重自然格局就是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基礎上模仿自然而建造景觀。
第三,鄉村青年勞動力及人口的外流造成了人地分離。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新的生產方式的出現加速了農村社會、經濟、精神生活等方面的變革,也促進了傳統生活方式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進城務工創業,農村空心化、高齡化問題隨之產生,勞動力的流失導致村莊原有農耕用地、老宅民居的荒廢,也使得原有鄉村村落格局發生變化,地方特色景觀元素消失,隨之帶來的是新的一代人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逐漸模糊。故而要找回“鄉愁”、重新建立人與土地的關系對鄉土景觀的營建是十分重要的。鄉土景觀資源可成為村民生存所需的物質基礎,引導和促進村民與鄉土景觀之間的互惠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需由政府主導,并吸引大專院校、相關的企業參與進來,鼓勵和幫助村民有意識地參與鄉村建設與開發,推進區域經濟發展,緩解鄉村地區社會發展壓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鎮化開始步入正軌,經濟也實現了質的飛躍。在當前鄉村振興的形勢潮流下,重塑鄉土景觀成為農村地區發展的關鍵策略之一。因此,鄉土景觀營建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措施。中國特色鄉土景觀需要從本土文化出發,結合當地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現代技術材料的運用,喚起中國人對傳統人居環境的審美意識[5]。那么,如何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展開鄉土景觀的設計路徑,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出發:
第一,田園意境——營造鄉土意境。所謂“鄉土意境”就是延續鄉土本地的文化,借景成境,強調情景合一,打造詩意棲居的環境氛圍感,彰顯地方精神。每一個鄉土村落的背后都有著一幅如詩般的山水畫卷,或濃或淡,是鄉土人們對美的最樸素的向往。鄉村的意境主要由自然景觀元素和社會元素組成。一方面保留鄉村特有山水地脈特征,將被孤立的外部山水景觀融入到場地,在空間創作中,賦予場地藝術感與生命力,這樣就能確定整個“意境畫面”的基調,運用周邊的大環境給人的感官帶來情緒的烘托。如貴州高原山巒溝壑間還有一些山間盆地,而溝壑間冒出的縷縷炊煙則代表著人們在這里找到了適宜的生存方式和建筑形制。另一方面,提供可展現鄉土民俗的社交活動空間場景,打造出空間的層次,將千年歷史以及日常文化遺產通過村口、廟堂、庭院等景觀構成表現出來,并置于新的語境之中,于市井隱世,伴碧樹而眠,具體的場地設計手法有直抒胸臆、情景再現、比喻詮釋、象征處理和抽象凝煉,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場地設計中,展現出鄉土景觀的全貌,將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示出來。最后將自然景觀元素和社會元素以和諧共融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讓觀者一眼望去,能在畫面上觀察到大中有小、粗中有細,保留這份“粗糙”與“質樸”,打造一份田園意境。
第二,野草之美——運用鄉土植物。言及鄉土景觀,鄉土植物是不可或缺的景觀要素之一,農作物呈現出來的季相變化也是鄉土景觀獨具特色的部分,這也是人們所容易忽視的“足下之美”,鄉土景觀中的植物生長是營造特色自然群落的一部分,它呈現出順應自然過程的獨特的美。以土人設計工作室的作品——永寧公園為例,該設計按照不同的綠地系統進行植被的分類,比如河漫灘濕地由多種多樣的水生及濕生植物搭配組成,這些種植組合都是利用鄉土的植物,以鄉土物種作為綠化基底,由此形成景觀基地,使人為參與對環境的影響減到最少,產生豐富的自然景觀感受。比起“修建”和“種植”,鄉土植物更偏向于“調和”和“梳理”,景觀的自然之美也不僅僅在于植物搭配或者植物種植的巧思,更在于植物的生長過程與自然交匯而成的鄉野之趣。在景觀調查中了解當地的植物種類并且了解其生長習性,可選擇在不同的季節種植,以形成不同季節的植物景觀層次。植物在四季的自由生長和與人的互動關系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并且景觀不會結束,每一次鄉土植物的自然形態和群落組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展示出來的景觀效果也是不同的,或治愈寧靜或鮮艷熱情,設計創作的結果也不再是一個固化的物象,而是隨著時間的演變產生變換的視覺與體驗感受。
第三,就地取材——選用鄉土材料。在打造景觀的過程中,材料的選用往往是展示地方特色的表現手段之一。地方性的鄉土材料往往是某個地方在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地域與時間的淘汰所分化出來的能代表當地文化屬性的一些特色材料,屬于自然之物,讓觀者在行走中能以物為載體,延伸出記憶和印象,如江西景德鎮的陶瓷、湖南桃江的竹子等。鄉土材料要求尊重材料原有的特色,這些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材料的質感與肌理可以展示設計中的“方言性”,鄉土材料的使用也可以有手法上的創新,“修舊如舊”或者舊料新用,或者提取式地去模仿傳統工藝,必要時可大膽地使用現代富于表現力的設計手法和材料與之結合。例如用輕、薄、透來對比老夯土的重、厚、拙,用新加入元素的靈動、迷離來對比老空間的厚重和滄桑,在古樸的厚重感中注入一兩分超脫之意,其最終目的并不是滿足設計師個人的趣味,而是要秉持著“利用鄉土材料體現地域文化”的原則尊重歷史,尊重所服務的場地與人群[6]。例如沈陽建筑大學的稻田校園,設計的亮點主要體現在空間的主題元素——鄉土植物水稻上,種植水稻成為了設計的主導語言,稻田適宜在本地生長,金燦燦的稻田從播種到成熟收獲,整個時間跨度所帶來的不同景色都有較為漫長的觀賞性,所以合理地運用鄉土材料會使景觀設計更具辨識度,更具有地域特色,鄉土材料作為延續歷史的文化載體,用來打造景觀更具有表現力和親切感[7]。
第四,自建家園——調動本地勞動力。政府作為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的主導力量,應鼓勵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參與,用理論知識和實戰經驗幫助本地人參與家鄉建設。同時以特色產業為引領,多方引導地區的可持續發展,例如以水果和蔬菜種植業為特色產業,強化鄉村田園特色,在此基礎上又可引入其他適宜性的產業,挖掘深層次的文化價值,形成地域文化名片。地方政府可以實施“引智”計劃,與當地大學或科研機構、優秀的相關企業合作,例如“校企合作”,鄉村地區與有相關專業的高校合作,采用“合作+參與”的方式。一方面,利用這些人才出謀劃策,也可以給回鄉創業的年青人提供平臺和機會。這些機構可以通過各自的專業優勢,利用專業知識為鄉村建設工程添磚加瓦,為國家鄉村建設做出貢獻。例如環境設計專業的專業帶頭人帶領學生將“材料構造與營建”課程融入孝感市孝南區西河鎮大黃灣村的鄉村建設中,村民們自發捐獻家中老物件,利用這些材料進行微景觀創新設計,重構該村落的公共空間,在實踐過程中梳理地域文化傳承脈絡,彌補地區文脈傳承的缺失。同時,還幫助村民在建筑外立面上繪畫描述當地人日常生活的場景,用老物件和當地的盆栽植物搭建小品,制作具有當地特色的手工微縮景觀小品等,這些素材多來自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強的鄉土趣味,能夠豐富鄉土景觀的空間韻味,提供精神文明傳承與發展的養分。另一方面,鄉村的發展也離不開村民,讓村民擔當“設計師”的身份,日本的鄉村設計師在《鄉土景觀設計手法》中提出“百姓的設計”的概念,即為百姓的設計是具有親和感、養眼的、地域性的、穩定的、安逸感的景觀,是從“生活”和“人”的角度設計的景觀,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觀,可激活鄉村內在活力與韌性,將鄉村文化滲透進環境設計中,從而促使鄉村文化表現在生活景觀中,構建真正屬于當地人的鄉土“家園”。
總之,中國鄉土景觀源于農業傳統,正如費孝通[8]所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景觀設計既不單獨面向人,也不純粹面向自然,而是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把握其中的平衡之美,打造時空交融的鄉土人文景觀空間。鄉土景觀是鄉村振興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當下要把握鄉土景觀的內涵與營造方法,對自然景觀、聚落特征、人文歷史進行分析,找出當下鄉土景觀營造的主要景觀元素,通過促進各要素融合的設計思路,探究如何激活鄉村內在的發展驅動力,從而促進具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歷史背景下的鄉村得以延續,促進鄉村整體人居生活環境的改善,并彰顯鄉土景觀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社會價值,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