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橡
(湖南女子學院,湖南 長沙 412000)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創造而來的精神文明成果,同時也是塑造青年價值觀的重要指路明燈。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重任。如何依托紅色教育資源,推進優秀的紅色文化走進課堂、融入高校專業教學實踐活動以及教學改革中,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設計專業的教師而言是需要十分關注的課題。
湖南為荊楚之地,人杰地靈,所孕育出的湖湘紅色文化是湖湘精神與紅色文化的融合,有著豐富的紅色物質內容和永恒的紅色精神內涵。經過近百年歲月的沉淀與洗禮,它已成為湖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構建文化自信的厚重基石[1]。在新的歷史環境下,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設計類專業課程教學實踐活動中,以多種形式深挖蘊含其中的精神內在品質、時代價值,對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刺繡工藝”課程是女性高等院校一門具有特色的課程,是以女大學生的設計專業教育為基礎、實踐性與技藝性相結合的專業課程。作為傳統女紅技藝系列課程中的一門實操課,學生需要掌握刺繡技藝的設計方法與制作工藝,實現刺繡藝術創新設計從創意構思到作品實物制作的學習過程,達成相應的技能學習目標。課程設置在基礎工藝實訓外,還需要兼顧更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藝文化知識普及。在創新設計理念的推動下,此課程的重點在傳授刺繡技藝的同時發掘地方性、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創意,傳承手工技藝生產智慧,引發學生創意思維,提高學生對刺繡技藝的審美意識和動手創作能力。
以往在“刺繡工藝”課程教學活動中以教師的技藝傳授為教學重點,傳統課堂模式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相對單一,工藝、技法學習枯燥,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以及學習興趣,完成的設計作品也未能很好地達到藝術、技藝、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理念的融合。教師在單一授課模式中不能很好地開展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學的實踐,更無法提煉設計類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即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技能方面的能力,而忽視專業知識素養、政治人文素養等方面的培育。
在增強女性自信的大背景下,針對高級應用型女性人才的培養,“刺繡工藝”專業課程在突出女性藝術文化心理特點、貼近現代社會需求、體現地域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創新空間。紅色文化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而作為地域性的湖湘紅色文化一直以來蘊含著十分豐富的設計素材元素。為此,從湖湘紅色文化中篩選出契合“刺繡工藝”課程教學目標的內容,通過多元化教學模式融入課堂,這對提升應用型女子高校學生專業技能以及激發女大學生學習傳統刺繡技藝與文化自信都有著十分重要且積極的意義。
湖湘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湖南地域特色,蘊含著經世致用、知行合一、愛國奮斗、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氣質,三湘大地更是遍布各類紅色文化博物館、偉人故居、名人紀念堂、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在展現湖湘文化鮮明特色的同時也充分發揮育人的作用,無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紅色文化資源都能夠為設計創作帶來豐富靈感來源與素材元素[2]。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刺繡工藝”教學中,利用紅色文化豐富的形式與素材,以中國傳統女紅技藝中具有代表性的刺繡工藝為載體,可以激發女大學生求知的探索心,調動女大學生對于湖湘紅色文化元素和刺繡工藝技法融合的好奇心。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書籍、影視作品、網絡以及實際生活中)尋找相關素材資源,通過觀察、感受、思考、實踐將地域藝術資源與紅色文化創造性地銜接,運用刺繡藝術語言來表達設計創意,從而實現專業學習的積極性與創新性。
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所孕育出來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在湖湘紅色文化中凝聚了無數湘籍革命先烈們遺留下來的紅色基因,無論是革命先烈浴血奮斗的事例還是中國共產黨成長的歷史故事,其本身就是愛國、愛黨的文化[3]。堅定信念、勇于擔當的愛國主義情懷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能夠引領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追求,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懷。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 年考察湖南期間強調: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要教育、引導并傳承好湖湘紅色基因。女性高校中設計專業的女大學生群體普遍具有藝術氣息,思想上相對其他專業學生更加活躍、開放,價值觀上也呈現多元化,她們也正處于需要身份認同、價值認同、行為認同的關鍵時期。通過有意識地培育核心價值觀,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刺繡工藝”課程教學中,豐富多元的繪畫、雕塑、音樂、文學、戲劇等紅色文藝作品造就了湖湘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美”,如繪畫大師李可染的革命圣地題材山水畫《韶山》、紅色電影《半條棉被》等文藝作品引導學生傳承深蘊其中的紅色基因,不僅能提升學生對湖湘紅色文化所呈現出來的藝術審美以及傳統刺繡工藝創作手法所帶來的文化自信心,更是可以激發女大學生們的愛國之心,實現愛國主義教育。
地方應用型女性特色高校培養的是新時代高素質女大學生,如何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刺繡工藝”課程教學中,在傳承中國傳統女紅技藝、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又發揚優秀的紅色文化,這是一個值得設計類專業教師探索的問題。面對湖湘地域性文化特點以及中國傳統技藝文化特色,絕非將紅色文化生硬、突兀地應用其中,而是需要將湖湘紅色文化與課程內容有機融合,在文化感知、工藝學習、思政育人等方面提升學生對傳承和發揚湖湘紅色文化的自信心,并形成課程廣泛且持久的影響力。既要符合新時代審美特征,又要與時俱進。
既往教師在課堂講解“刺繡工藝”課程內容的時候,往往采用單一的灌輸法,即教師在講臺上講授刺繡理論知識內容、示范刺繡針法技藝,學生在講臺下被動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課程教學場地限于校內教室,教學內容相對枯燥、乏味,教學方法陳舊,課程考試考核形式單一,僅針對刺繡技能操作考核,課程整體而言注重應用技能學習,忽視專業素養教育、政治人文素養以及專業課程承擔的育人功能。針對“刺繡工藝”這門具體的課程而言,以湖湘紅色文化為導向的課程教學改革絕不是簡單講述書本上的相關理論知識,而是對原有的教學方法加以改進,課程框架、內容設置、教學計劃以及考試考核進行優化。
3.1.1 準確定位,完善課程教學大綱
根據設計專業女大學生群體表現出來的個性化心理特點,將湖湘紅色文化以多元的表現形式引入課堂教學中,與傳統女紅技藝文化內容相結合,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充分挖掘學習的趣味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研究設計專業實際情況的前提下制定“刺繡工藝”教學大綱,并先后3 次進行修訂、完善,較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與專業需求的統一。在教學大綱中闡明課程性質與目標,設置特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以及優化考試考核。
3.1.2 明確教學關系,因地制宜,突出課程特色
對于教師而言,在專業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將培養學生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突出對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新時代背景下的立德樹人要求教師與時俱進,引領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將提煉的特色紅色文化元素完全融入課程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在“刺繡工藝”課程理論知識內容上將具有代表性的湖湘紅色建筑、雕塑、人物、故事、美術作品、文藝作品等進行創造性轉化,與當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境有機結合并與現代設計知識相融合。以偉大的革命家、湖湘具有代表性的紅色人物毛澤東同志為例,無論是橘子洲頭矗立的青年毛澤東藝術雕像,還是毛澤東在青年時代就讀的母校湖南第一師范,都是真切貼近當代大學生群體的創作素材,以旅游紀念明信片這類方式為載體,結合刺繡技藝來創作,建立紅色偉人與學生之間情感紐帶的同時,也以自然的姿態將紅色文化融入學習與生活中。
3.1.3 改革創新,提升教學模式的規范性、實踐性與互動性
突出對學生創新設計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規范性、實踐性、互動性的教學活動。刺繡工藝技法學習上規范學生對于傳統手工技藝的技法學習、實操實踐以及考試考核。傳統刺繡工藝技法的規范學習,學生獨立自主創新并完成設計作品的過程,能夠深刻理解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以及它背后折射出來的職業精神。通過建立更加合理、科學、新穎、與時俱進的課程考試考核模式,不再是單一的以刺繡工藝技法的學習為主要考核目標,豐富考核內容,增加設計報告、市場調研、設計競賽等實踐性內容,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4]。
在“刺繡工藝”課程教學中,刺繡藝術基礎理論知識利用代入式教學方法有效地轉換老師與學生角色,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查找湖湘紅色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并串聯成認知體系。如:借助紅色紀念節日為主題,引導學生感知湖湘紅色文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預習和創作中,在設計創作方案中體現紅色文化、地域特色傳統文化以及規范意識。為學生提供實踐與展現的機會,增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針對與湖湘紅色文化相關的設計競賽,以設計項目為驅動,開展啟發式教學。例如:湖南省藝術節、瀟湘紅色文創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等專業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參賽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入校外傳統技藝匠人和傳承人承擔教學任務,突破校園課堂的局限性,開拓學生的設計視野,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技藝中考究的美感與精細的制作,也讓學生在技能訓練中逐步實現從模仿研究到創意創新,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從而實現對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的傳承[5]。
女性高等院校開設特色鮮明的傳統手工藝課程,使刺繡這種傳統手工藝術不被遺忘,為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和培養高素質現代女性人才提供一定的研究背景和基礎。通過開設傳統刺繡工藝課程,可以激發女大學生對于傳統手工藝制造的熱愛,將刺繡設計元素應用于現代產品設計中,由此推動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湖南人民創作出來的卓越的手工藝術品,具有精湛的技藝與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也是湖湘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湖南湘繡博物館是湖南省內系統展示湘繡歷史與技藝的專業性博物館。眾多美輪美奐的刺繡作品生動地展現出湘繡工藝的演變和匠人大師們的精湛技藝,也是湖湘傳統文化對外交流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以“針尖上的湖湘之美”為主題,立足湖湘地域人文特色并結合新時代特征,開設了一系列的刺繡工藝融入教育、文化、民俗等體驗課程,致力于湘繡工藝的推廣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刺繡工藝”課程自2020 年以來,結合女性教育特點在校園內進行課堂教學的同時,也積極引入校外第二課堂,以情境式寓教于樂的方式在湖南湘繡博物館開展體驗式教學實踐,強調將社會實踐與專業教學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是檢驗當代學生水平的基礎指標。從理論層次來說,借由當地紅色文化發揮地域符號的意指功能,可以增加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能力;從實踐方面來說,當地紅色資源的實踐教學可以增加課堂的互動性[6]。以感受傳統刺繡工藝魅力,了解地域性傳統刺繡工藝的生產模式,學習優秀手工藝產品設計經驗,開展與工藝大師零距離交流為主要目的的體驗式研學活動,通過湖南湘繡博物館實踐學習,以視覺、聽覺、觸覺“三感”的形式情景化地了解刺繡作品的創作背景、元素、新工藝、新材料、新的表現形式,拓寬了學生的眼界。通過觀摩與動手實踐感悟傳統女紅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傳承,從而實現寓教于實踐[7]。
2021 年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在湖南湘繡博物館進行“刺繡工藝”課程實踐教學的同時,開展“一針一線繡黨旗、牢記使命跟黨走”主題黨日活動,實現了湖湘地方非物質文化特色資源與思政元素完美的融合。“學黨史秉初心,繡黨旗傳紅心”,體驗式課程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親身感受了湖湘傳統女紅文化的魅力,學習到湘繡基礎工藝,沉浸式體驗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深化了學生對湖湘紅色文化的認識,受到了一次生動的黨史教育。學生在“一針一線繡黨旗”的活動過程中,在湘繡老師指導下認真學習刺繡針法,利用湘繡中藏針、摻針基礎針法來繡制黨旗。通過刺繡技藝制作黨旗、黨徽擺件等文化設計產品的過程也傳達了當代青年學子愛黨愛國情懷。而專業老師通過將黨史學習教育與專業課教學有機融合,將立德樹人深植于課堂,寓黨史學習教育于專業課教學之中的生動實踐不僅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而且深得學生的好評,實現了專業課程育人的功能。此次教學活動得到了“學習強國”、紅網等專業媒體宣傳報道,并推廣到學院教學實踐中,起到了良好的專業課程融合思政教育的示范作用。
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刺繡工藝”課程教學活動中,以湖湘紅色文化為載體,結合女性教育特點,通過合理、規范的教學內容設置,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匠人精神。通過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元課堂以及體驗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對于專業學習的內核驅動力,結合設計實踐實現湖湘紅色文化的感染力,并與大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要求契合,并從理想信念的教育中培養專業核心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