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怡

摘要:琵琶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民族樂器之一,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內涵及音樂底蘊,從古至今深受人們青睞。在琵琶流傳發展的過程中,其演奏技巧也有了一些創新與豐富,進一步彰顯了琵琶的音樂表現力。陳音先生琵琶獨奏曲《山之舞》運用了大量演奏技法,以及民族音樂元素,使得這首樂曲展現出濃郁的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特點,是具有代表性的琵琶演奏曲。本文主要從陳音先生《山之舞》的樂曲結構、演奏技法,以及民族音樂創作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琵琶? 《山之舞》? 樂曲結構? 演奏技法
中圖分類號:J63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09-0077-04
陳音先生創作的琵琶曲《山之舞》與傳統琵琶曲大相徑庭。在音樂風格上,陳音在該曲中加入了少數民族特有的音樂元素,并與現代音樂風格相結合,拓展了琵琶曲音樂類型,豐富了琵琶曲音樂內涵。在演奏技法上,陳音在運用琵琶基礎演奏技法的同時,增添了一些特殊技巧,并與歡快活潑的節奏相結合,使《山之舞》少數民族音樂風格更為突出。正是有陳音先生這類學習傳統又與時俱進的音樂家出現,才能成就如此清新活潑、深受人們喜愛的琵琶樂曲,使琵琶以一種新的形式活躍在人們的視野里。
一、《山之舞》作者及創作背景
(一)曲作者簡介
陳音,中國當代著名琵琶演奏家,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現擔任中國廣播民族樂團琵琶首席。1963年,陳音出生在四川的一個音樂世家,受其祖父——民族管弦樂團的先驅,著名琵琶教育家陳濟略教授影響,陳音九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習琵琶,先后受到了潘鳳鳴教授、王范地教授、琵琶泰斗林石城先生等琵琶大家指點。在學習過程中,陳音有取舍地吸收借鑒各個名家“絕技”,最終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風格及音樂特點。
陳音認為音樂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但創作的“根”在于傳統文化,在加入新內容的同時,要深入全面了解傳統文化,如此才能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上進一步創新。他將這些思想付諸行動,創作了充滿苗族飛歌旋律的《山之舞》,又將小提琴線性音樂風格與琵琶顆粒感極強的彈撥技法相結合,改編出廣為流傳的琵琶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另外,他創作的《好花紅》《飄》《草原行》《秋月吟》等作品也備受人們喜愛。
(二)樂曲創作背景
《山之舞》是作者于2008年前往貴州采風時所創作。作者不僅被貴州靈動而富有生命力的山水所吸引,而且被當地善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人民深深打動,從而迸發出創作靈感,在深入了解當地鄉土人情后,將苗族“飛歌”與布依族音樂特點作為創作素材,創作出這首既具有濃郁少數民族風情特點,又不失現代音樂創作規范的優秀琵琶曲。全曲洋溢著熱情音樂氛圍,題目《山之舞》更是恰到好處,運用了擬人化修辭手法,將貴州逶迤山嶺與潺潺流水比喻成載歌載舞的人民,使樂曲更加生動活潑,既表達了貴州山水的靈動優美,又突出表現了貴州少數民族善歌善舞、熱情好客的質樸與真誠。
二、《山之舞》樂曲結構分析
《山之舞》整體由五個部分組成,它沿襲了中國傳統器樂曲的結構特點,采用多段體結構形式,分為:引子、A段、B段、C段、尾聲。結構圖如下:
(一)引子(1~10)
這一部分在調式上使用了以A為主音的宮調式,在技法上主要運用了琵琶的基礎技法長輪,使旋律連貫,具有線條感,另外在輪指基礎上又增加了清脆的泛音,像是在清晨朦朧迷幻、萬籟俱寂的貴州山林間,一戶人家透過氤氳薄霧若隱若現。臨時變化音的靈活運用,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為音樂增添了一絲活力。樂曲總體呈平靜舒緩趨勢,節奏主要以散拍子和混合拍子為主,相互交替,充分體現出曲子的自由性。曲中從mi-sol的滑音低音到高音滑音,體現了苗族“飛歌”中的甩音特色,與笛子名曲《苗嶺的早晨》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尾的自由泛音與延長音,更營造了朦朧氛圍,給人無限遐想。
(二)A段(11~94)
這個部分是全曲主題,依舊采用了以A為主音的宮調式,充分表現南方少數民族蘆笙舞,這一段樂句規模較為整齊,在樂段開始處,采用了“問答”形式,上樂句與下樂句形成對比,像是舞蹈中的少男少女們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用彈、挑、四指輪等技法演奏附點音符、切分音等,為音樂營造了一種歡快跳躍的氛圍,更有少數民族風格,描繪了一幅少數民族幸福美滿、載歌載舞的熱鬧畫面。之后再一次運用大量輪指來表現旋律的線條感,與前面有顆粒感的舞蹈性節奏形成對比。其中要重點把握八分休止符的節奏與指法,提高音色清晰度,演奏出音樂歡快、富有活力的風格。這一段結尾處,運用了連續的泛音,接著mi的上滑音,最后一個重音分弦表示這一段結束,引出下一個場景。
(三)B段(95~135)
與上一段活潑歡快的旋律不同,這一部分為抒情慢板,在調式上也由大調轉為小調,變為了以A為主音的羽調式。這一段開始時情緒較為舒緩,旋律優美,主要描寫了苗族游方歌,表達少男少女在音樂中輕歌曼舞,互相訴說著內心情感。剛開始在一弦上運用推、拉、揉弦等左手技巧,表現細膩柔和的音色,正如少女提著裙擺在翩翩起舞,含蓄表達著自己的情愫。緊接著在四弦上的重音與分弦來演奏厚重的音色,像是質樸的男子出現,并逐漸向心愛的姑娘靠近。最后在四弦與二弦上進行滑音演奏,真實描寫了男子對女子小心試探的心理變化,以及女子羞澀回應。男子與女子不同音色的對比,更能突出此段歌曲深情的歌唱性,使音樂富有張力。
(四)C段(136~231)
這一段是全曲高潮部分,與B段抒情歌唱形成鮮明對比,運用a羽調式與d羽調式來表現這一段激烈奔放的舞蹈。整段圍繞著一個音樂主題進行多次變奏,為音樂增添了新的材料,帶來了更豐富的音響效果,既強調了這一段主題,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又顯示出作者陳音先生巧妙構思,增添了音樂欣賞樂趣。大量的掃拂技巧與連續十六分音符,形成緊湊旋律,充分展現了琵琶“由點成線”的器樂風格。尤其是中間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將樂曲推向高潮頂端,充滿爆發力與動感,準確突出了苗族當地鼓舞特點,隨著音樂速度加快與音量增大,展現出少數民族歡快、奔放的性格特點。
這一段對演奏者技術要求特別高,尤其是左右手的配合與靈活程度,雖然樂曲速度快,但音符不能一閃而過,要求每一個音符具有顆粒感及清晰度,這就需要演奏者多次進行獨立訓練,最終達到一氣呵成的狀態。最后,在四根弦上用從上到下的音階進行結尾,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隨著音階速度加快,力度增大,音型從彈挑到掃弦變化,以及最后幾小節重復,都在強調樂曲到了高潮,為最后的尾聲做鋪墊。
(五)尾聲(232~238)
這一段是引子的變化再現,首尾相呼應,以一個掃弦開始,調式又回到了以A為主音的宮調式。采用長輪技法來演奏這一段,中間加入挑輪旋律,給聽眾一種悠長又有靈性的感覺,弱音演奏高音輪指輕而不虛,有一種神秘而又縹緲的意境,仿佛一天激烈熱鬧的場景在此刻歸于平靜,給聽眾無限遐想。最終音樂在漸強滑音中走向結束,在極強而又簡短的三連音掃弦中戛然而止,使音樂富有張力與藝術感染力,這樣的結尾與往常漸慢漸弱的結尾截然不同,又為聽眾增添了一份驚喜,使人回味無窮。
三、《山之舞》演奏技法
陳音先生在創作琵琶曲《山之舞》中使用了豐富的演奏技法,不僅包括左手常規的“推、拉、吟、打、帶、滑、摘”等技巧來展現琵琶韻味,而且包含了右手“彈、挑、輪、掃、拂”等基礎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還在此基礎上使用了“人工泛音、拍板、三指勾音”等特殊演奏技巧,大大豐富了《山之舞》的演奏風格與表現內容。下面將對《山之舞》中較為典型的演奏技法進行分析,探索其演奏特點。
(一)左手技法分析
“推、拉”在琵琶演奏中屬于經常出現的左手技法,常用來表示音的流動變化,不僅在抒情類、有歌唱性的音樂作品中代表著舒緩柔美的音色,而且在快板進行中也能改變音的單調性,豐富音樂色彩。在《山之舞》這首樂曲中,“推、拉”主要應用于B段歌唱性部分,用來表現女子柔美舞姿以及細膩嗓音。推、拉過程中要使用慢板,但必須注意音的連貫性,并且要把握好推、拉力度,在拉音時力度要增強,而將拉音推回時力度則要減弱,右手也要配合左手在演奏力度及位置上進行變化,展現出這段旋律的悠長舒緩,增強音樂韻味。
“打、帶、滑”也是琵琶演奏中常見的技法,但相較于“推、拉”,“打、帶、滑”更多的是考驗演奏者技術,因為它不僅僅對演奏者手上力度有很高要求,而且在演奏位置上也有一定講究?!渡街琛愤@首曲子在“打、帶、滑”的應用上比較有規律,往往出現在樂句或樂段過渡交接處,這樣會使樂句與樂句或樂段與樂段之間停留氣口較大,為演奏者創造出自由發揮空間,使音樂順滑、委婉地進入下一部分。如《山之舞》引子結尾中的第十小節,在右手持續長輪基礎上,左手在四弦相把位從上到下連貫完成打、帶、滑等一系列技法。由于左手要獨立完成這些技法,這就要求在演奏時突出音頭打音,為后面的音做鋪墊,另外滑音不僅要迅速、準確地找到相應品位,還要確保兩個音具備連貫性,右手在此時輪指聲音要弱一些,突出左手旋律音樂。這一段相對較自由,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演奏風格自行決定音值長短,最后泛音做無限延長,給聽眾留下懸念,引出下一個樂段。
(二)右手技法分析
眾所周知,彈、挑是琵琶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而由“彈、挑”演變出來的快速彈挑在《山之舞》這首曲子中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技法,在樂曲中主要集中出現于C段的快板部分,尤其是161~166小節與206~215小節,在演奏過程中,要注意右手大指與食指貼合,兩個手指指尖像是在捻一個綠豆,手腕不要大幅度擺動,盡量用手指力量來演奏這一部分快速彈挑。另外,這些部分還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左右手跨度幅度很大,左手音域直接從相把位到第四把位,將近四個八度跨越,右手也是連續經過四根弦來演奏,對演奏者的手指靈活度及演奏水平都要求較高。如果要想在這一段上對每一個聲音都有完美演繹,這就需要左手換把技巧與右手過弦技巧相互配合,以及充分掌握快速彈挑技巧。這樣才能將這一段一氣呵成,成功演繹出穿透力極強、顆粒感清晰的演奏效果,表現少數民族激烈奔放、熱情好客的性格特點,將樂曲推向高潮。
“掃、拂”經常出現在琵琶武曲中,用來表現激烈、粗獷的場面。“掃”是右手食指由外向內從四弦急彈,“拂”則是右手大指由外向內從一弦急挑,由于掃、拂方向與方式不同,容易造成掃、拂音量不均衡、節奏不一樣等問題。要想克服這一問題,就需要演奏者花費大量時間來練習掃、拂,找準位置與手指傾斜度,爭取做到掃、拂來回力度均衡,旋律清晰。在《山之舞》中,“掃、拂”大量出現于C段高潮部分,在樂曲第187小節將掃弦與附點半輪相連接,強弱分明,節奏歡快,富有動感。而在第215小節開始,掃拂逐漸增多,力度加強,速度也變為了176急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高潮推向頂端,充分展現了少數民族激情奔放的舞蹈場面。在演奏這一段時,演奏者要注意每一個強拍,用大臂力量來帶動小臂,從而形成強音,營造熱鬧氛圍。雖然這一段速度極快,但每一個音都不能任意帶過,要將旋律線條清晰地演奏出來。
(三)特殊技法分析
“人工泛音”在琵琶曲中常用來進行音色轉變,因為其獨特的音色,會給音樂帶來與主調旋律不一樣的聽覺效果,增強旋律色彩。在演奏時需要用左手按住相應音位,右手在與該音下方相隔八度的位置,用手掌小指一側輕輕貼住弦,并用食指彈撥這根弦,同時手掌離開弦,就會發出清脆的人工泛音。《山之舞》中對“人工泛音”的應用集中于132和133兩個小節,是以樂句的形式出現,與以往樂曲中人工泛音不同的是,《山之舞》的人工泛音使用了臨時變化音,沒有延續主調旋律,并增加了拉弦與揉弦左手技巧,運用慢板來延長泛音音值,用余音來演奏旋律,展現出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這兩小節處于樂段交接處,人工泛音的運用使得上一個樂段音樂游離,從而引出下一個樂段新材料,為高潮部分做鋪墊。
“拍板”是用左右手的前手掌拍打琵琶面板,模仿手鼓音效,屬于“非樂音”運用,更能增強這首琵琶曲的音樂表現力?!芭陌濉背霈F在《山之舞》的167~172小節與193~205小節,這兩個樂句都屬于樂曲高潮部分,在強有力的掃拂后加上更強的拍板,能夠突出音樂的熱烈情緒,充分表現出當地人民熱情奔放的性格特點?!芭陌濉币彩欠浅Vv究技術要領的,在拍板時手指要并緊,用前手掌拍打琵琶面板中間靠上位置,用手腕力量帶動手掌,有彈性地拍打面板,并且要注意左右手力度均衡,手型變換速度要快。
“三指勾音”是從吉他指法上借鑒過來的,通過右手中指、食指、大指依次向內勾弦而得名。三指勾音的演奏速度較快,在樂曲中通常以篇幅較長的樂句或樂段形式出現,像琵琶曲《春雨》中就有大量三指勾音,劉德海先生的《天鵝》中也有三指勾音運用?!渡街琛愤@首曲子的三指勾音是以一小節形式出現,在樂曲第38小節首次出現了三指勾音,其演奏速度快,再加上特殊的節奏與八分休止符,使這一段充滿舞蹈性與歡快感。在演奏過程中要將舞蹈的跳躍性充分表現出來,強弱分明,還要注意三個手指用指尖來演奏,過弦要靈活干凈,使這一樂句整齊且富有動感。
四、對《山之舞》音樂創作的思考
琵琶最早出現于秦漢時期,到如今全球化大發展的21世紀,在各個階段琵琶名家的帶領下,其演奏技法、樂曲形式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一些進步與創新,并涌現出許多膾炙人口的傳統琵琶曲與現代琵琶曲。如今處于民族文化大交融時代,各個國家的音樂作品都在文化交流中相互借鑒相互學習,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在吸收學習西方音樂藝術風格的基礎上,也將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帶向世界。吸收借鑒西方音樂藝術風格并不是全盤吸收,一些中國作曲家過分追求西方音樂風格特點,在西方音樂作品中迷失方向,丟掉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根基,這些作品缺少中國傳統器樂特色,并不能體現中國獨特的藝術風格,也不能代表中國。
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在我國甚至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成為當代音樂人思考與努力的方向。繼承要如何繼承,創新要怎樣創新,這都是需要探究的問題。在近代一些著名琵琶大家帶領下,琵琶在原有演奏技法的基礎上開始創新,出現了許多如“鳳點頭、摘弦、絞弦”等新型指法,樂曲題材也由原來的獨奏曲擴展到重奏曲、合奏曲、協奏曲等,創作出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云想花想》,重奏曲《悄然》等優秀作品,為琵琶進一步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山之舞》之所以能夠成為眾多琵琶學者的演奏曲目,且在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是因為陳音先生在創作《山之舞》時,沒有忘記中國民族音樂這一根本,他深入貴州少數民族風俗生活中,探索了少數民族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琵琶作為中國傳統樂器,其音色與演奏風格有著濃厚的民族韻味,陳音先生在創作主題旋律時充分運用了極具少數民族特色的音樂,將苗族“飛歌”“游方歌”,布依族的“蘆笙舞”等特色音樂應用于琵琶中,給琵琶帶來了新的表現形式,也充分展現出當地人民歡快、熱情、奔放、好客的性格,描繪了一幅人民幸福生活、載歌載舞的美好畫面。陳音先生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又進一步學習西方創作技法,采用了多種題材內容來表現這首作品,展現出多元化的藝術風格,音樂表現力十足。在中國音樂風格與西方音樂激烈碰撞下,創作出如此鄉土氣息濃郁、民族風味鮮明的優秀琵琶曲,琵琶也以一種新的面貌展現在大眾眼前,給人們帶來了一種新的聽覺與視覺體驗。
五、結語
琵琶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不斷吸收各個國家與地區的文化精華,豐富了自身的音樂內涵,提升創作理念,擴展音樂作品形式,使琵琶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得以延續并走向繁榮。在琵琶繁榮發展道路上,不免會遇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西方文化進行碰撞,如何正確化解這種碰撞產生的沖突是作為當代新音樂人應認真探索的問題,《山之舞》這首樂曲提供了典范。從樂曲演奏技法上,能看出作者對琵琶技法的靈活掌握,其將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相融合,并加入了特殊的節奏組合,使樂曲生動形象。另外作者在借鑒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基礎上,學習了西方音樂創作風格,使這首樂曲在充滿民族特色的同時,又富有時代感。像《山之舞》這類優秀的琵琶曲還有很多,大家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發現這些樂曲的獨特之處,學習這些作曲家的創作理念,為以后琵琶音樂乃至中國傳統音樂貢獻一份力量,給世人帶來更豐富的聽覺盛宴,增強音樂藝術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朱葉.琵琶曲《山之舞》音樂分析及演奏詮釋[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16年.
[2]朱怡睿.以琵琶曲《山之舞》為例解構少數民族音樂[J].時代報告(奔流),2021(12):62-63.
[3]薛玥.析琵琶曲《山之舞》演奏藝術特征[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8年.
[4]劉幸伶.琵琶曲《山之舞》演奏技法分析[D].天津:天津音樂學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