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愷 王穎 金焱 馮奕瑩 李飛

2023年3月11日,一名記者在加州拍攝硅谷銀行的視頻。圖/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3月15日,硅谷所在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遭到冬季風暴襲擊。
就在幾天前,美國專注于科技行業的銀行——硅谷銀行也刮起了自己的風暴,并在全球金融市場掀起了疫情以來頗為動蕩和艱難的一周。
當地時間3月8日,硅谷銀行披露,由于客戶存款下降,該行出售了價值約210億美元的證券組合,導致損失約18億美元,這些虧損又使該行不得不出售股票,以支撐其資本狀況。隨后,這一信號被市場迅速捕捉,并被解讀成流動性風險。
這打破了周末本該有的輕松。受市場恐慌情緒影響,截至當地時間3月9日收盤,硅谷銀行當日股價暴跌60%,創1998年以來最大跌幅。這也導致美股銀行板塊重挫。同日,美國四大銀行—一摩根大通、美國銀行、花旗集團和富國銀行市值縮水524億美元。費城銀行指數單日下跌超70%,為2020年6月以來最大跌幅。美股恐慌指數VIX則一度跳升近20%。
一天后,美國硅谷銀行再遭當頭棒喝。當地時間3月10日,硅谷銀行被美國監管機構關閉,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大銀行倒閉案。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表示,已通過其新創建的實體Deposit Insurance National Bank of Santa Clara(DINB,圣克拉拉存款保險國家銀行)接管了硅谷銀行。FDIC稱,硅谷銀行的所有存款已轉移到該新銀行。
這讓市場恐慌情緒進一步升溫。當地時間3月10日,全球銀行股再遭大幅拋售。當日,高盛、美國銀行、花旗集團股價下挫4.2%、0.9%、0.5%。標普500指數區域銀行ETF當周下跌16.1%,創2020年3月以來最大周跌幅。截至3月10日收盤,德意志銀行、法國興業銀行、匯豐銀行等歐洲銀行股價亦大幅下挫。
值得注意的是,市場情緒并非僅由硅谷銀行帶動。過去一周,除硅谷銀行外,銀門銀行、簽名銀行亦先后“爆雷”。截至去年底,這三家美國銀行的資產規模合計約3300億美元。不過橫向比較來看,其資產規模較摩根大通等美國主要銀行仍有不小距離。
在市場風雨飄搖的當下,投資者也不禁考慮,誰將是下一家倒閉的銀行?業內人士認為,硅谷銀行可能更像是“個案”,因為該行與美國國債相關的風險敞口較大,是在現金流緊張情況下,提前虧損平倉而引發的危機。但也需警惕,其他銀行也有相關業務,存在類似風險。
“現代金融業是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怕的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市場是講情緒的,硅谷銀行的問題普遍存在,對其他銀行的擔心和擠兌也會存在,已經多家銀行連鎖出事了,美國金融系統出風險的信號越來越清晰。”一位資深投行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表示,“硅谷銀行在美國銀行里是個好銀行,資產也相對優質,沒有亂投資。但在加息大背景下,存款持續流出,資產持續貶值,到了要靠融資才能兌付活期存款轉出的時候,公司可能就不行了。”
在瑞航投資副總經理兼研究總監龐爔春看來,硅谷銀行正處于金融和科技產業的“雙重逆風”之中,背后體現了利率上升對銀行利潤的擠壓,以及科技行業在美聯儲加息過程中的下行壓力。“硅谷銀行的例子更多是一個信號,它相比其他銀行,正好聚集了這兩種不利風險。因而在銀行業中更早出現問題。”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面對愈演愈烈的風暴,美國政府已出手相救。當地時間3月12日下午,趕在亞太市場開盤前,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發布聯合聲明,宣布硅谷銀行所有儲戶的全部賬戶存款都會得到保護,而不僅是每戶的25萬美元。緊接著,歐洲市場傳來消息,匯豐銀行宣布,將以1磅的價格收購硅谷銀行在英國的子公司。
隨后市場情緒大幅反轉。當地時間3月14日,標普大盤止步三連跌、道指止步五連跌。當日,作為銀行股基準的費城證交所KBW銀行指數(BKX)最高漲6.6%,創2021年1月以來最高盤中漲幅。不僅如此,地區銀行股更是數次暴漲熔斷。受利好情緒提振,截至3月16日收盤,道指報32246.55點,標普500報3960.28點。
自從硅谷銀行陷入存款擠兌風波后,市場便開始擔心,這會否成為下一輪雷曼危機先兆。
但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硅谷銀行與雷曼銀行仍有較大不同。因為硅谷銀行購買的大多是政府債券和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證券,這些債券大多是安全的,基本可以保證在到期時全額償付。在他們看來,硅谷銀行之所以泥足深陷,還是因為購買的債券太多了。隨著美聯儲激進加息,這些債券價值已有所下降。
硅谷銀行金融集團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其主要資產是長期美國國債和政府支持的抵押貸款證券。從2020年一季度到2021年底,其證券投資組合規模已從約270億美元躍升至約1280億美元。
2022年,美聯儲加息七連發,加息幅度累計達425個基點。2月1日,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公布利率決議顯示,美聯儲又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至此,美國基準利率水平已刷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峰值。
在此背景下,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存量銳減。市場研究機構FactSet的數據顯示,去年6月,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存量曾一度降至1.63萬億美元低點。今年1月,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市值自2014年來首次歸零。而在2020年末時,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市值曾觸及達18.4萬億美元的峰值,約占當時全球未償還債券的四分之一。
“其實對銀行來說,債券價值大幅下降并非一個問題。因為銀行如果能夠持有債券組合直至到期,就不會產生損失。但如果為了應對存款提取,銀行突然不得不虧本出售債券,那情況就不—樣了。”龐爔春表示,“問題還在于存款擠兌,及儲戶恐慌情緒蔓延。”
正如硅谷銀行首席執行官貝克爾(Greg Becker)自己承認的那樣:“我們銀行有充足的流動性來支持我們的客戶,但有一個例外:如果每個人口耳相傳說硅谷銀行陷入麻煩,那可能真的就會有麻煩。”
就在破產前一天,硅谷銀行客戶曾在一天內擠兌了420億美元,這占該行存款總額的四分之一。
此外,在龐爔春看來,硅谷銀行陷入困境的另一問題在于,美聯儲加息后,美債長短端利率倒掛。“從銀行業整體來看,銀行盈利來源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息差,目前美債利率嚴重倒掛,倒掛后往往會引發微觀金融企業層面的業務風險。儲戶一般在銀行存短期存款,銀行則向企業放長期貸款。長期債券收益率低于短期債券收益率,如果沒有其他對沖手段,那銀行的生意一直就是賠的。”他說。
截至目前,美國1年、3年、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升至4.544%、4.027%和3.568%,這與硅谷銀行在2022年前購買國債的價格水平相差甚遠。備受關注的2年期和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之差已超過1個百分點,為1981年以來首次。
“更深層次意義上來看,這還體現了疫情期間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久期錯配的問題。”龐爔春進一步表示,“疫情期間,美聯儲開始大放水,曾一度形成了存款熱潮,這使得美國各銀行擁有大量現金。在利率接近歷史低點、且存款增速大于貸款增速背景下,許多機構用激增存款購買債券。由于銀行是靠支付給存款的利率和借款人支付的利率間的利差來賺錢的,因此存款基數遠大于貸款額是一個問題。當美聯儲轉向后,這—切開始轉向。”
硅谷銀行金融集團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一季度末,其存款總額略超600億美元。到2022年一季度末,這一數字增至近2000億美元。但到了2022年底,該行的存款則降至1730億美元。橫向比較來看,從2017年底到2021年底,其貸款額只從230億美元增加到了660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硅谷銀行的事例并非孤例。FDIC的數據顯示,自2019年底到2021年底,FDIC受保銀行的國內存款增長了38%。同期貸款總額增加7%。美聯儲的數據顯示,美國商業銀行持有的美國國債額同期上升53%,至4.58萬億美元。
FDIC數據顯示,2022年末,受利率影響,美國銀行并未兌現浮虧達62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央銀行也未能躲過美聯儲加息帶來的損傷。截至去年三季度末,美聯儲所持有的債券浮虧超過了1.1萬億美元。德國央行行長內格爾(Joachim Nagel)亦表示,德國央行因購債而損失了約10億歐元。
硅谷銀行——顧名思義,一手連接著硅谷,一手連接著銀行。這讓它在過去幾年享受著科技與金融行業發展的雙重紅利。但在科技行業潮水退去,全球流動性盛宴不再之后,它也第一個成為了風暴的中心。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硅谷銀行與美國近半初創公司及44%的2022年在美上市科技和醫療公司都有業務來往,還為歐洲、印度、以色列和中國的初創企業提供服務。目前,也是硅谷本地存款最多銀行。
西雅圖當地的科技企業負責人對《財經》記者表示,對西雅圖地區的科技初創公司來說,硅谷銀行一直是當地初創企業和科技社區的重要參與者,至少有30%-50%的當地初創公司曾與硅谷銀行合作過。
在前風險投資(VC)資深從業者莊明浩看來,過去幾年,大多數創業者背后都有硅谷銀行的身影。“其實很多初創企業并不容易拿到股權融資。硅谷銀行不僅提供存款服務,還提供貸款服務,后者就相當于為這些沒有什么實際資產的公司提供了其他傳統銀行沒法做的服務。此外,硅谷銀行對初創企業的審批流程還很友好。一些傳統銀行用來審批、調查的時間,可能硅谷銀行就把錢直接打過去了。”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
不過,成也圈子,敗也圈子。讓硅谷銀行發生存款擠兌的,也大多是創投圈的人。“其實在硅谷銀行倒閉前一天,我們就有消息說,硅谷銀行就已出現流動性風險了。我們馬上就給被投公司發郵件,讓它們盡快把錢從硅谷銀行取出來。”倫敦某VC機構從業者辛西婭對《財經》記者說道。據她回憶,在此后的幾天里,她機構的同事每天不是在發郵件,就是在開會了解情況。
位于硅谷的創業者劉暢正是收到郵件的那批人。他對《財經》記者表示,當地時間3月9日,正準備把手頭事情了結時,他收到了一份財務主管發來的郵件,說硅谷銀行的CEO(首席執行官)剛發了一個聲明,感覺要出問題。
剛開始,劉暢還沒怎么當回事。但在幾個創業者的群里都炸鍋后,他才意識到,可能事情沒有自己想得那樣簡單。隨著恐慌情緒升溫,他決定不打無準備之仗。不久后,他“扣下扳機”,將硅谷銀行的錢轉出去。
“我們投資的初創企業一半在美國。在這之中,有一半都轉賬成功了。”辛西婭也回憶道。
在莊明浩看來,創業者一方面是受恐慌情緒影響,另一方面的確也有現金流緊張的影響。“投資者需要意識到,無論是宏觀經濟環境,還是互聯網行業本身都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互聯網創投行業的宏觀敘事(邏輯)已經轉變了。”他說。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對創業公司的投資減少了三分之一。從2021年第四季度到2022年四季度,私人創業公司的估值縮水了56%。隨著利率上升,虧損的企業已然“失寵”。高盛編制的數據顯示,自2021年11月以來,目前無盈利的科技公司股價已下跌了三分之二。風投公司警告被投企業,要勒緊褲腰帶、創造現金。這與一級市場此前的喧囂大不相同。僅在2021年,流向創業公司的資金就已接近6400億美元。
從科技公司裁員情況亦可管窺一二。2022年,美國科技行業出現“裁員潮”。追蹤科技公司裁員情況的Layoffs.fyi網站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1050家科技公司累計裁員超過16萬人。當地時間3月14日,美國科技巨頭——Meta再度宣布大規模裁員,約1萬名員工將受影響。
不過,由于科技行業與硅谷銀行的密切淵源,多數創投機構也表示將與硅谷銀行“同甘共苦”。當地時間3月12日,包括紅杉資本在內的約125家風險投資公司簽署了一份聲明,呼吁限制硅谷銀行倒閉的影響,避免科技公司可能出現“滅絕級事件”。它們表示,如果硅谷銀行被收購,投資者將繼續與之保持合作關系。
在美國政府及時紓困,儲戶的錢可以從硅谷銀行取出后,硅谷銀行風波的負面情緒得以緩解,并開始向市場傳導。
在把錢取出來的那一刻,劉暢就覺得心里的一塊石頭落地了。“我們在硅谷銀行的錢全都轉出來了。我們已經收到另一家美國銀行的通知,所有轉賬的錢都到賬了,只剩下最后一點零頭明天會到。”美西時間3月13日下午14時左右,他對《財經》記者說道。
“被投企業基本上是這周二才把錢取出來,周日的時候心急如焚,周一一大早聽到了消息可以取,就提交了申請,周二到賬了。”梅花創投創始合伙人吳世春向《財經》記者回憶道。
在二級市場方面,3月14日,九安醫療公告稱,公司在硅谷銀行的存款已可以全額使用,并未受到損失。不僅如此,港股云頂新耀-B(1952.HK)、亞盛醫藥-B(6855.HK)、再鼎醫藥(9688.HK)多家生物醫藥公司披露了相關公告,多數均表示,存放于硅谷銀行的現金占比較小,風險敞口并不重大。
和合首創(香港)執行董事陳達則告訴《財經》記者,“(硅谷銀行風波)對A股影響不大,國內金融相對封閉,有外匯管制,資本不能自由流動,其實對于國內金融業沖擊是很小的,可以說微乎其微。A股的變化主要是受情緒的沖擊,而港股受外圍市場影響較大,最近走勢較弱。”
不過,鑒于風暴的余波仍在傳導,投資者們依然擔心,金融機構交錯的關聯,經濟衰退,甚至是市場恐慌,都可能導致更多機構陷入困境,并由此形成惡性循環。就在硅谷銀行破產不到一周時間里,美國第一共和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又多次點燃市場敏感的神經。
“下一個什么時候到來,誰知道?避險情緒依然會較長時間影響市場,而保障各銀行應對擠兌的充分流動性,與控制通脹的緊縮要求相背離,政策上左右互搏了,最好的結果是時間換空間,平穩度過危機。”前述資深投行人士對《財經》記者說道。
中金公司在近日發布的研報中認為,所謂金融風險,要區分流動性風險還是債務風險。一般而言,流動性風險具有突發性(即“黑天鵝”),在擔憂情緒的助推下往往演變較快。此時,如果央行及時介入注入流動性,穩定市場和資產價格,大概率就不會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破壞太大。
該機構進一步表示,如果是高杠桿和信用問題(即“灰犀牛”),流動性沖擊和資產價格大跌,將觸發導致債務和償付問題。此時只靠央行就無法解決,需要債務重組,其對經濟和金融體系沖擊更大。此時,還需要政府部門介入。
中金認為,自上一輪金融危機后,美國金融部門在強監管下整體杠桿處于較低水平,且資本充足率也相對健康,因此發生大面積的債務危機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上述事件可能無法代表整個美國銀行體系。
瑞銀也稱,目前市場對銀行償付能力的擔憂過度了,大多數銀行保持強勁的流動性頭寸。
2008年后,美歐監管機構要求各銀行持有一定水平的高流動性資產。這使得在擠兌事件發生時,銀行有能力完全滿足一個月的預估現金需求。市場研究機構Autonomous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美國銀行平均流動性覆蓋率為118%,歐洲銀行的平均流動性覆蓋率為165%。
市場研究機構Haver的數據還顯示,截至2022三季度,美國金融部門杠桿水平從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123%回落至75%。
除會否進一步發生金融危機外,市場還關注這一系列風波是否會影響美聯儲加息政策。此前,人們常說,美聯儲會一直加息,直到弄出點兒岔子。
“硅谷銀行倒閉可能會導致美聯儲緊縮立場生變。如果硅谷銀行的問題得到控制,那么除非通脹意外下降,否則美聯儲可能會繼續加息50基點。但如果形勢仍動蕩不定,那么美聯儲將陷入矛盾,可能將降低加息幅度,甚至不加息。”富蘭克林鄧普頓首席市場策略師多佛(Stephen Dover)說道。
芝商所美聯儲觀察工具(FedWatch Tool)的數據顯示,3月9日,市場押注本月加息50個基點的概率達到76.4%,而到了3月16日,市場押注本月加息25個基點的概率則有64.2%。
美聯儲在近期的一份聲明中表示,“正在密切關注整個金融系統的狀況,并準備使用其全部工具來支持家庭和企業,并將酌情采取更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西洋彼岸,即便瑞信風波沖擊市場,歐央行仍呈“鷹派”。當地時間3月16日,歐央行如期加息50基點。
“我們對抗通脹的決心沒有減弱,我們決心在中期將通脹率恢復到2%的目標水平。這一點不容置疑。這個決心一如既往,我們的行動方向、步伐將完全取決于數據。”歐央行行長拉加德在當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說道。
(應采訪者要求,辛西婭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