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愛芳
廈門漆線雕植根于閩南特有的文化土壤,既是閩南民間美術的典型代表,也是閩南文化遺存的見證,它集中反映了閩南千百年來的民間信仰文化和審美需求。據歷史考證,廈門漆線雕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在歷史的變遷、蛻變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表現技藝和審美特性,并成為廈門市的一張金色名片。2018年廈門市海滄中學與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達成校企合作,引入廈門漆線雕工藝,讓優秀傳統文化進入校園傳承。基于此,筆者從學校“幸福攜行”的辦學理念出發,立足校園文化特色,在學校提出的“美福課程”體系下,開發具有閩南本土特色及校園文化形態的廈門漆線雕校本課程,以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發展,增強學生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提高文化自信心。本課為筆者開發的初中漆線雕校本課程《第一課 廈門漆線雕欣賞》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傳承”這一主題概念運用PBL教學法展開教學實踐。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項目化學習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學”的經驗學習,是一種基于問題、基于項目的學習。這種教學法在各種問題的設計中,盡量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空間,引導學生通過分析、綜合、比較、類推等方法逐漸得到問題的最終答案。“PBL教學法”注重學生的獨立思維、思考能力,著眼于解決問題、學會學習的能力培養,可以說“圍繞問題來組織學習過程,問題是學習過程的起點”。
廈門漆線雕欣賞教學需要突破的是民間非遺傳承的本質問題——什么是廈門漆線雕傳承的內核?這也是整個初中漆線雕校本課程教學的核心。這要求學生形成對這一問題的深度理解,并形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能夠持續性探究此類問題,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本課教學活動的設計正是以此為引,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核心概念“傳承”統整教學,以提出問題(廈門漆線雕為什么能成為金磚國禮?)—建立聯系(地域文化、時代發展、審美觀念對廈門漆線雕的產生與發展的影響)—個性化表達(運用所學知識介紹、表現、推廣廈門漆線雕)為程序設計項目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方法建構—知識內化—能力形成—遷移運用”的思維程序,獲得持續性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升學習素養,在活動中共賞漆線之美,傳承非遺之神。
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就是要在現實情境中去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獲取知識技能,將知識技能加以運用來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漆線雕雖是廈門本土家喻戶曉的優秀傳統美術工藝,但是普通的學生群體對漆線雕卻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學生對廈門漆線雕是未聞其名,更未見其面,這為本課教學的開展增加了難度。課前,教師就“廈門金磚會議”國禮擇選事件組織學生圍繞“如果你是金磚國禮選購員,你會從哪些方面評估廈門漆線雕”為議題展開討論;分小組設計課前調查訪問單,并在課前進行實地尋訪、調查完善訪問單內容。實地尋訪不僅可以讓學生真實地了解漆線雕的歷史文化與發展現狀,還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的方向與空間,并為課堂教學實踐的展開搭建了真實的學習基礎。


PBL教學強調真實的驅動性問題,注重在具體情境中對問題持續性的深入探究。在PBL教學中,教師是情境的創設者,是問題的設計者。教師要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設真實的、有意義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認知與思維方式更切合實際,更易形成能力的遷移。教學伊始,筆者以廈門金磚會議國禮——廈門漆線雕作品《神武大元帥》贈送俄羅斯國家領導人普京的真實事件為背景創設教學情境,向學生提出本課教學的驅動性問題——“在閩南眾多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類中,廈門漆線雕為什么能拔得頭籌成為金磚國禮?”,以此激發學生好奇心,再輔以小問題——“除去漆線雕,還有哪樣民間工藝可以代表廈門?” 讓學生對漆線雕的作用與定位有初步的認知。
在探索新知階段,筆者承接之前學生回答,選取漆線雕代表性作品,讓學生自主識讀漆線雕的基本特征。透過初步的觀察分析,學生發現漆線雕的表現形式豐富,圖案兼容古今中外,此環節中學生自主思考,感受與認識漆線雕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圖案美,體會廈門漆線雕豐富多元的表現形式和錯彩鏤金、繁復富麗的審美特點,為后續活動的深入開展打下基礎。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01年版)》中指出:“要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探究與發現,找到不同知識之間的關聯,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基于問題和項目學習的PBL教學法就非常吻合課標與核心素養的培育要求。
問題指引,項目構建 PBL教學法既包含“問題”核心,也指向“任務”驅動,合理設置“問題”是PBL教學有效實施的前提。PBL的問題是非結構化的、開放的、發散的,是能促進學生對核心知識的深度理解的問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知識的獲得與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個最佳操作策略就是準確把握學生的“已知”,然后通過適當的方法讓學生獲得“未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設計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讓學生在項目任務中能夠經歷討論、沖突、觀點碰撞的思維過程,形成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維。在本課教學中,筆者結合學生課前考察的情況,圍繞“什么是廈門漆線雕傳承的內核”設計基本問題:“是什么影響了廈門漆線雕的傳承發展? ”“廈門漆線雕能傳承至今的秘訣是什么?”“廈門漆線雕有別于其他工藝美術的特性是什么?”“時代不斷發展,新鮮事物不斷涌現,廈門漆線雕還有必要傳承嗎?”“廈門漆線雕的繼續傳承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運用三段漆線雕視頻(歷史發展、藝術審美、技藝特性)開啟課堂探究之旅。學生結合課前尋訪的心得體會自主選擇合適的研討主題,領取資料包,展開項目研討。


成果匯報,解決問題 課堂上,學生圍繞基本問題,在不同的項目探究中,研討“廈門漆線雕區別于其他工藝美術的特性所在”,小組代表發言,提出各自的研究觀點,分享探討成果,并形成可公開的學習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在此環節中筆者不斷鼓勵學生參與探究、討論,在學生的探究遇到瓶頸時,筆者適時介入提出問題,幫助學生發現矛盾,讓學生能通過實踐體驗、互動交流、自主思考,在學習與探索的過程中認識漆線雕的藝術美、文化美與技藝美。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基礎,形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程序,促進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的形成。如學生通過現場對橡皮泥、軟陶、漆泥的搓線、盤線體驗,探索漆線雕制作繁復多元的原因時,教師適時以問題推進學生研究,提出漆線雕技藝矛盾性問題:“科技在進步,我們的工藝師們為什么不采用機械來制作漆線雕?”教師現場演示軟陶壓線機擠壓產生的線條與手工制線的線條,學生觀察對比區別。學生發現機器擠壓產生的線條雖然均勻,但是線條的韌性不足,且線條的粗細、形態變化小,而手工制線因為反復的揉搓,線條的韌性增強,且線的粗細、形態更加豐富。漆線雕,雕塑胚體是基礎,漆線的裝飾是關鍵,手工制作是靈魂。學生在項目實踐體驗中,不僅認識到漆泥材料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在短暫的體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且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評價反饋,個性表達 PBL教學指向的學習結果是開放的、多元的,因此學生的評價形式也更加多元、及時。針對本課內容,筆者設計了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自我評價表、針對小組項目學習的小組評價表和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級表,評價既指向學習結果的監控,也包含對學習實踐、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評價,以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學習和理解,促進學生個人和團體的共同進步。
項目化學習的重要檢驗標準之一是成果的公開展示,小組的匯報分享是此項目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之一,在本課中筆者還設計小組可視化成果形式,用于宣傳、推廣廈門漆線雕藝術。
古往今來,工藝美術的產生與發展與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一旦風俗移易,依賴民俗而生的工藝美術也隨之改變,或湮滅于歷史成為文物,或革新再造,艱難傳承,廈門漆線雕亦如此。漆線雕在三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它從最初的佛像裝飾,到神話故事、歷史人物表現,再到我們現代生活的裝飾藝術品,實現了從附屬品向獨立工藝品的轉變。它從歷史中走來,變的是其所依托的載體,不變的是漆線雕的表現力和圖案之美,這是它的傳承與創新,也正是這樣有意識的探索變化,使其得以傳承發展下來,這也是我們現代人需要通過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去學習的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



總之,PBL教學法在本課的嘗試,讓我們看到項目化學習對學生高階思維與獨立研究能力的培養,以高階知識帶動低階學習,以驅動性問題整合基礎知識與技能,形成可遷移的能力。我們將繼續以課堂為陣地,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驅動,以點及面,探尋漆線雕的文化、藝術、社會價值。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廈門漆線雕工藝引入初中美術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20-74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