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喬
關注如何提升人的生活品質,這是城市發展到當下階段的又一重要使命。
4月27日,青島太平山、浮山兩個環山綠道正式對市民和游客開放,“兩山”綠道是青島市加快推進山頭公園整治建設的代表性工程,成為人們強身健體、親近自然的理想去處。
近日,杭州宣布計劃開放首批10個城市公園綠地。早在今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試點工作的通知》,杭州成為首批城市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的試點城市之一,下一步還計劃將開放綠地和空間不少于1000處。
曾幾何時,一個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提供無窮無盡的機會,使個體實現最大程度的經濟自由;而現在,越來越多人對某個城市的偏愛,不僅在于機會的多少,還在于在這里實現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若是付以具體化的描述,實現美好城市生活的一個重要維度在于,這樣的城市提供充分的、相配套的公共游憩空間,使人人享有開放的、就近的公共休閑服務,激發人們的生活活力。
城市的休閑功能越來越受到關注,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革,因為過去人們主要關注生產而非生活,主要關注游客而非當地居民。當公園城市、綠色城市、宜居城市等概念成為城市發展的新機會,這意味著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底層邏輯在于讓居住其間的人活得更舒適。
我們的城市宜居嗎
民謠樂隊房東的貓在其作品《城市動物園》中將城市里的人們描述作游蕩在鋼筋叢林中的孤獨動物,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渴望在擁擠逼仄的城市生活中透一口氣。
城市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確實會滋生一系列的城市病,然而在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看來,一個普遍存在的誤解在于,環境的惡化和城市宜居程度的下降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陸銘在《大國大城》一書中表示,發展經濟與提升城市宜居度非但并不矛盾,反而息息相關,此外,有效的城市規劃治理也極其重要。
過去一個階段,城市發展追求建設更高的樓、更寬的馬路、更氣派的廣場和更廣闊的綠地,卻常常忽略了城市中最重要的,即人的因素。
什么是宜居的城市?2011年,宋瑞和團隊完成了“全球休閑范例城市研究”報告,基于對10個城市進行的分析,報告得出結論:城市發展應高度關注人的價值、人的發展,關注如何讓居民與游客、讓社會的各個群體都能平等、方便地享受到休閑;應關注理念和精神層面的問題,從觀念和文化角度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使其有意愿、有能力享受適合自己的休閑生活。
休閑:城市四大功能之一
1923年世界建筑師年會發布的《雅典宣言》中指出,城市的四個主要功能是居住、工作、交通和休閑。
休閑功能的持續完善是城市發展逐漸進步成熟的重要體現,其背后是人們對理想生活定義的不斷升級。
中國文化研究所休閑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休閑研究的主要開創者之一馬惠娣認為,休閑是人的一種存在狀態,一種生存狀態,一種精神狀態,是人“成為人”的過程。隱藏在這個概念之下的是人需要有閑暇時間,有經濟來源,不再為基本生活發愁的前提。
宋瑞與美國休閑科學研究院創始人杰弗瑞·戈德比合著的《尋找中國的休閑:跨越太平洋的對話》中提到了美國公共休閑服務的發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很多人(大部分是女性)抱怨沒有地方可供孩子玩耍、親近自然。他們呼吁要為孩子們提供休閑娛樂設施,比如沙地、游泳池和公園等。隨后,政府出面為老年人、兒童和其他人群提供游憩娛樂的機會。直到目前,各級政府都有公園游憩部門,提供包括從體育、藝術、手工到自然景點在內的各種休閑設施和服務。
杰弗瑞·戈德提到,在美國,政府用于公園和游憩的支出占總公共支出的比重由3%-5%上升到6%-7%,與此相對應的是,市民每年在這方面的支出差不多只有100美元左右。在很多城市,公共休閑設施由政府補貼或管理,人們享受公共休閑服務是免費的,或者只需要支付很低的價格。
中國的城市休閑化整體水平正不斷提升,超大或特大城市在城市休閑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和示范作用顯著。《2022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報告顯示,2022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深圳、成都、杭州、南京、西安和武漢。這10個城市經濟水平相對發達、人口規模較大,有較充分的休閑產業供給和市場消費規模,能夠為休閑化水平的提升夯實發展基礎。
《中國城市休閑化指數》課題組首席專家、上海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樓嘉軍認為,接下來城市休閑化模式從偏好“規模化發展”向探索“內涵式提升”轉變。在城市新發展理念以及美好生活的價值引領背景下,中國城市休閑化的發展,無論是在休閑環境優化、休閑業態打造、休閑消費轉型方面,都將更加追求內涵式、融入式、細節式的發展,摒棄片面追求規模擴張型的休閑及相關產業發展模式。
重新定義城市價值
2006年,第九屆世界休閑博覽會在杭州舉辦,這一年也被一些人認為是“中國休閑元年”,在此之后,城市的休閑功能被越來越多的城市所重視。杭州作為休閑理念的最早實踐者,確實有著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先天稟賦——自然資源多樣、歷史悠久、人文傳統優雅舒適、經濟發達、城市規劃管理創新力強,成功打造成為“東方休閑之都”。
成都作為廣為人知的休閑旅游城市,長久以來自然獲得了不少的關注度和話題度。近年來,成都響應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要求,將高架橋底下的閑置空間改造成為不怕下雨和日曬的運動走廊;此外,還多處利用街邊空閑地打造體育公園,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為市民建設更多身邊的健身場地。
青島則依托其海濱丘陵地形充分因地制宜。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推進公園城市規劃建設,高標準建成一批城市公園、山頭公園和口袋公園,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截至目前,以太平山、浮山兩山整治建設為核心驅動,青島已整治建設山頭公園60個、城市綠道163公里、口袋公園79個、林蔭廊道59條。
城市間的先天稟賦各不相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城市休閑功能發展模式自然也就不存在。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個城市,不管它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地理位置和經濟水平如何,都可以發展出富有特色的休閑服務。
為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建構閑適愉悅的美好生活,這在一定程度上定義了一座城市的價值。當大多數城市居民愿意將參與休閑活動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時,團結協作、彼此尊重、自律自主自由的精神便通過豐富多樣的休閑文化活動浸潤到人們的生活態度之中,進而成為推動城市文明素養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