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前段時間,刷到一位視頻博主的有趣觀點。
他說,這個世界上,中產最大的悲哀是,他們現有的社會階層地位無法傳給下一代。比如,父母從985、211畢業,但下一代也必須繼續刷題,而且多半刷不進和父母同級的學校。爸媽名校畢業,找到了好工作,孩子卻不爭氣,卷不動,上大學都可能困難,這正是現在很多家長焦慮的根源。
另外,作為高收入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律師,父母的這些謀生技能也不能直接傳給子女,而需要子女非常拼命地攻讀醫學院和法學院,才能和父母走上同樣的職業軌道。這位博主還說,特別有錢的人就不一樣,可以將優質不動產和公司股權直接傳給子女,這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這樣的觀點,乍一聽,還挺有道理的。
的確,中產父母非常不容易,對子女未來學業和職業發展的焦慮,極大地降低了本來應該不錯的生活質量。看看那些有錢人就不一樣了,不但可以直接將優質不動產和公司股權傳給子女,讓子女未來衣食無憂,實現躺贏。而且,還可以通過捐贈大額資金給國外的名校,為子女拿到入場券。有些名校的確是頂級的人脈圈所在,一入學就等于有了半張西方頂級政商關系網的門票,讓他們迅速拉開同同齡人的差距。
總之,這位博主的觀點就是中產很累,無法實現隔代的財富傳承,所以要想辦法提升階層地位。但我想來想去,他有點PUA的味道,讓人特別不喜歡。
這些年,中產階層總是被不斷販賣焦慮,在很多社會場景下,他們被冠以缺乏足夠褒義的標簽,比如小鎮做題家之類。這個標簽大概是說,這些沒有什么資源的人,腦子很聰明,從小鎮和縣城,通過高考考到大城市,但畢業之后,受限于資源的缺乏和原生視野的局限,最后的人生成就并不會很大,估計就是個中產。
沒有中產的拼搏,我們就不會有那么多優秀的企業。
說實話,我們應該尊敬小鎮做題家。這群人對中國經濟的崛起,意義重大,他們的人生故事其實最終匯聚為了很多經濟奇跡的底層邏輯。一位互聯網公司的朋友說,他所在的部門估計90%都是小鎮做題家,都是從小地方考上了好學校的計算機或軟件專業,最后成了程序員。他們薪水不錯,在杭州和深圳都算是高薪,但即使這樣的薪酬也只有硅谷的同行的1/2或者不到。如果沒有他們,中國也不會有這么多優秀的科技公司。
眾多的小鎮做題家或者說普通的中產,不但是工程師、程序員,他們還是文化工作者、普通公務員、專業技術人士或者白天送外賣還半夜兼職開滴滴的大叔。他們每個人都不是什么“上流社會人士”,卻無不是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員,沒有他們,社會的運行就會少那么一點效率,少那么一點色彩,少那么一點活力。
現在,各種流行的勵志學、成功學總是通過文字和視頻,以這個階層為開涮目標,不斷販賣焦慮,好像一個人最后只混成了中產,就是一種人生的失敗。這樣十分要不得。任何運行健康的社會,發展良好的經濟體,中產都必定是人群中最核心的中堅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未來前景。
沒有中產的拼搏,我們就不會有那么多優秀的企業。如果中產對未來缺乏信心,喪失進取姿態,缺乏消費以及其他正常欲望,呈現出一種躺平狀態,那么就有很大的概率造成經濟的萎縮。過去,日本、韓國的經濟放緩和停滯的故事,就是例子。但千萬不要忘記,這兩個國家最終都突破了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了高收入國家和科技強國。
我們還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更有必要對中產群體給與更多的鼓勵和支持—無論是稅收、利率還是精神上的。他們已經非常努力,非常優秀,要對他們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