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萬程

“干了一輩子五金,突然發覺自己不會賣五金了。”前陣子,朋友向老楊抱怨道。
楊鑫如是山東德銀五金的創始人,公司體量為全國前五,他朋友的公司在河北省也是數一數二的規模。
即便是“五金大佬”,也在行業的變化中感到了困惑。
房地產行業下行所導致的需求減小,電商平臺發展所帶來的購物模式轉變,使得傳統的五金店、五金一條街,乃至五金城的生意模式,變得越發難做,線下店鋪的數量驟減。
“以前年入百萬,現在庫存百萬”,成了行業的部分現實。是及時止損、抽身逃離,還是努力轉型、擁抱新變化,新課題擺在了每個五金人的案頭。
如果家里燈泡壞了,需要502膠水,同時缺一把螺絲刀,你會怎么辦?
現在的人,可能有相當一部分會選擇網購。但對于網購尚未興起、物流尚不發達的年代,這些東西通常是在附近的五金店買的。
踏著人字拖,你晃晃悠悠地走到樓下印著“X牛電器”的五金店,給老板遞根煙,再描述一下你遇到的困難,老板大多會對癥下藥給到你合適的零配件,再貼心一點的,還會帶把折疊梯上門服務一下,收點安裝費。
這就是以往五金社區店的銷售模式,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門面不大,但大部分五金店里的五金、塑料制品和電子工具產品都很齊全,進去的顧客幾乎沒有空手出來的,成交率極高。
不過比起服務普通人,面向企業的采購才是五金行業的大頭。這些店鋪不在居民的生活區范圍,而是扎堆在了一條街,甚至形成了一座“城”,整個大樓、整個園區都是賣五金的。
從電工電器、工具釘類、鎖用五金,到水暖材料、化工膠帶、陶瓷玻璃,再到裝修用料、機械設備、汽車配件……遠非字面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金所代表的是工業制造的配套產品及工具,它是工業生產中必不可缺的物品。
不同于普通人的零星購買,企業級別的采購數量多,品種雜,金額大,一個單子破千元是隨隨便便的事。
五金行業的需求與工業制造的活躍度呈現緊密的正相關,房地產越紅火,工業越發達,五金生意就越好做。
老楊很懷念那段黃金年代。“我是從1982年開始做五金的,那時候是物資匱乏的年代,困難的不是賣貨,而是找貨,其他人管我們叫‘倒爺。只要你找到產品,根本不愁賣。”當時為了找到合適的五金商品,老楊的足跡遍布淄博的各個角落,幾年間干廢了四輛自行車。
這樣嚴重供不應求的狀況,持續到了1995年前后。伴隨改革開放的春風,國家經濟發展逐漸加速,大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對工業品的需求變得尤為旺盛。
“這個時候誰腦子夠靈活,能組織更多的人,包下更大的店面,盤更多的貨,誰就能迅速發展。只要你肯下勁、肯付出,就可以掙到這個錢,這個時候掙錢也是比較容易的。”老楊回憶道。
“最初是自己干,后面是我們雇人干。只要你人足夠多、車子足夠多、錢足夠多,能把貨拉回來,迅速就能賣掉。”
一個150平米的店鋪,僅店面租金每年就要15萬元左右。再加上倉庫租金、人力成本、電費、雜費,每年固定成本輕輕松松破30萬元。
五金件里金屬、塑料的制品很多,看起來不起眼,并不太值錢,但實際上利潤卻很高。像普通人常用的卷尺、螺絲刀、老虎鉗等工具,經銷商進貨的時候往往都是論斤稱,這使得五金件的凈利潤普遍在30%以上,有些冷門的甚至可以做到翻倍的利潤。
老楊認為,和很多行業一樣,五金人屬于分得時代發展紅利的一批人。
那個時候誕生了一大堆年入數十萬、數百萬的經銷商,其中很多人的啟動資金不過十來萬。普通人多努努力,在五金業一年回本、兩年小康、三年致富的節奏,并不夸張。
然而從2010年開始,長期處于“賣方市場”的五金行業開始有了變化。
哪個行業錢好掙,哪個地方就會人潮洶涌。和貫穿1850年代的美國加州淘金潮一樣,2010年起中國的五金行業涌入了越來越多的“淘金者”。
從業者的增多,意味著行業競爭開始加劇,有人開始打價格戰。原本30%的利潤,有人可以讓5%,就有人可以讓10%,還有人覺得讓15%也有得賺,五金銷售逐漸變得不再暴利。
電商平臺也對線下店鋪帶來了不小的沖擊,特別是以日用五金銷售為主的店,其目標人群中的相當部分,購物習慣發生了改變。人們開始在網上下單,某些平臺有了“次日達”等物流選項,消費者的購物范圍也從最初的非急用品,向急用品延伸。
另一個宏觀的大背景是,中國的城鎮化在2016年前后到達了拐點。如今的城鎮化已經進入了減速階段。與它直接關聯的是房地產相關行業的需求,原本來自“五金采購大戶”地產開發商的訂單逐年減少。
很賺錢的時候,一切問題都好解決。當少賺錢甚至不賺錢時,種種問題都會浮出水面。
成本較高的五金城的商戶,是首先難以支撐的一批人。
拿全國最大的廣佛國際機電五金城來說,一個150平米的店鋪,僅店面租金每年就要15萬元左右。再加上倉庫租金、人力成本、電費、雜費,每年固定成本輕輕松松破30萬元。
五金產品的周轉率遠低于普通消費品,導致大量的呆滯庫存,有些產品三四年,甚至五年以上的庫存都還在。常年壓貨,進而資金周轉也不是很好。
一邊是居高不下的營業成本,一邊是持續萎縮的訂單需求,不少五金城變得門可羅雀,店鋪生意慘淡。漸漸地,店鋪接二連三地關門,五金城變得不再吃香。
諾力智能裝備的渠道負責人陳小路說,他們早在2015年就已經發現了五金城模式的衰退跡象。
陳小路表示,以往諾力的叉車、堆高車、搬運車、手推車等產品,絕大部分都是以五金城分銷的模式出貨的。但后來發現與公司整體業績逐年上揚相比,五金城的商鋪銷售額非但沒有增加,反而日趨萎靡。
諾力給了各地五金城商鋪“轉移至物流園區、港口碼頭,以及高速公路交界處”的建議,并給予了相應的轉移補助。
事實證明,正是這樣的戰略轉移讓很多商鋪活了下來。租金成本銳減,物理距離離目標消費人群更近的銷售地點,減輕了商戶的壓力,也使更多潛在消費者愿意來到店里了解和體驗產品。
擁抱電商,是諾力的另一大嘗試。
考慮到各級經銷商的利益,諾力以往是不直接在電商平臺做網店的。“最初在網絡上銷售的,都是腦子比較活的幾家商戶。后面有幾家做得好的,公司也給予了資金扶持,希望它們越做越大。”陳小路說。
但今年開始,諾力直接在網購平臺上開設網店。陳小路表示,直接開店并不是要和經銷商搶生意,而是為了更好地提升服務質量。“受到成本和地域限制,底下的經銷商,訂單做到兩個億基本到頭了。而作為品牌商,我們有更多的資源去做營銷,擴大線上營銷額。而這些訂單,我們會按區域再分給當地的經銷商。”陳小路說。
積極利用線上平臺,某種程度上現在已經成為了五金人的共識,不積極轉型的人恐怕只有被淘汰的命運。
一路走來,這樣的事德銀的老楊看得太多,很多同行這幾年都因生意做不下去而離開了五金業,他感到很唏噓。
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已經發展出了供DIY式采購的大型五金商鋪,這與當地的人工服務費用昂貴有關,普通消費者更偏向自己購買,自己安裝。
五金店人群結構大多以夫妻、親戚、同鄉為主,大體上從業人員因為門檻不高,普遍上受教育的程度不會很高。事實上,也沒有什么高等大學畢業的年輕人愿意從事五金業。相比于互聯網、電子、科技等行業,甚至相比于五金工具的外貿,內銷確實在人才方面更加草根化。
近年受外部環境影響,租金雖然在持續走低,但是在五金城內開設店鋪仍然少則需要數十萬,很多人都是從之前的店主手中頂下來的。十多萬的轉手費、押金、第一期租金,其他七七八八,沒有一二十萬下不來。這還沒算裝修、租倉庫、鋪貨的錢。沒幾十萬基本上開不了張。然后每年都交租,好的地段年年在提價,一些位置好的位于路口的店鋪,租金都是成倍增長。“你租不租,不租就搬走,大把人等著搶這個位置,等著租。”
但僅停留在開網店,對于五金行業來說,還遠遠不夠。不同于其他行業,由于服務于傳統制造企業,所以五金的消費者對安裝、維修等線下服務依賴性較高。
相比之下,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已經發展出了供DIY式采購的大型五金商鋪,這與當地的人工服務費用昂貴有關,普通消費者更偏向自己購買,自己安裝。而中國現階段人工費還不高,故這樣的業態還未出現,服務依然是五金行業重要的一個環節。
老楊認為,未來五金行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圍繞服務展開的。“工廠有設備壞了,需要更換零部件或者及時維修,這方面的需求僅靠開網店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圍繞產品的營銷、配送、安裝、服務,四位一體,才能真正解決五金行業的痛點。”
全球的五金產品大概率90%以上來自中國, 中國是五金產品的原始產出國,相比國外天然少去了海運、關稅、時間等諸多成本,加上產品、品牌之間的高度同質化競爭,以及這幾年受電商的沖擊,在線下零售上,幾乎少去了60%—70%的生意。
在省級經銷商層面,產品的出廠價,經銷商們大都心里有數,自然而然價格一壓再壓。“在一些強勢品牌那里,每賣出一個產品的利潤都給你算死了,往往都是要求款到發貨,賣出去很多的情況下都是平進平出,有些商戶賺的利潤可能是灰色地帶的‘發票稅點錢。”
這兩年經濟形勢有所變化,行業面臨洗牌,把公司做到了全國五強的老楊認為,在這種時期,其實就是拼思想,拼適應了。“誰變得快就可以生存,變得慢就可能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