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愛麗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新區幼兒園 殷飛 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為貫徹習總書記關于家庭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6月江蘇省教育廳頒布了《江蘇省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工作指導意見》,強調整合優質家園共育資源,創新教育形式,重點通過家園共育來提高幼兒園的高品質辦學。
江蘇省鎮江市丹陽市新區幼兒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的相關精神,探索新時代家長學校工作的新路徑,雖然困難重重,嘗試了很多方法,也走了不少彎路,但是家園共育的工作方向一直都沒有改變。在一個規模較大的幼兒園探索有效推進家園共育組織工作很重要,家長學校由園長、分管副園長、教師、家長代表等成員組成家園共育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家園共育的管理機制及落地方案。通過班級家委會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推動家園共育各項工作的開展。每學期幼兒園邀請教育專家入園,給教師和家長們開展關于家庭教育知識的講座,但是經過多次嘗試,家長反饋講座聽得很激動,回家面對孩子時仍然力不從心。教師定期采用線上溝通或線下訪談的形式跟家長反饋孩子的在園情況,不僅不能得到家長的理解,有時還會讓家長產生誤解,乃至家園矛盾的擴大。幼兒園想布置一些親子互動的任務,卻常常得不到家長的支持,有時還會帶來部分家長的抱怨。教師以班級為單位給家長提供育兒交流的機會,但家長們的積極性并不高,總是以沒有時間為由,回避家園共育。事實證明家長如果不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來,是發現不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的,自然也沒有學習動機,更不會去反思自身的育兒方式,還經常心生抱怨,對幼兒園不理解等情況。以上都是我們家園共育中想要突破的難點。
在了解到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幼兒家庭科學教養必讀》系列叢書出版后,結合幼兒園現階段的需求,在與課程團隊的共同探討研究后,我們創新提出TLT家園共育共學的模式,在園內進行深入探索。
T—thinking(思考),家長是家園共育工作中重要的角色,是影響孩子成長的第一人,只有家長學習了、成長了、行動了才能引領孩子形成好習慣。從過往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家長很難自發發現教育問題,也很少會主動學習育兒知識,家長沒有機會和能力從集體教育中觀察到孩子的異常行為,家長也就無法形成學習的動機。為此,課程團隊提出的“thinking”(思考),引導家長從關心的焦點問題著手,比如剛上幼兒園時家長會集中關心孩子吃飯、睡覺、上廁所等問題,中班家長關心孩子的交往與興趣培養問題,大班家長關心幼小銜接問題,教師通過日常教學過程中的觀察,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家長反思家庭教育的問題,引導家長思考,從而讓家長產生學習的動機。
L—learing(學習),家長擁有了問題意識,才會產生學習動機。通過家長關心的問題,我們定位《幼兒家庭科學教養必讀》叢書中的知識點,組織化地引導家長系統化地學習,幫助家長正確認識問題,學會分析問題。讓家長明白孩子的行為哪些是屬于發展性問題,哪些問題是屬于障礙性問題。家長能從孩子點狀的問題找到背后的原因,進而才能理性地看待問題,去理解孩子,幫助孩子成長。

T—training(訓練),家長發現問題后去尋找解決方案并不難,難就難在明明知道了解決方案后卻遲遲不行動,偶爾沖動地行動,又很難持續進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問題不是一日形成的,好習慣也不會一日養成,需要家人踏踏實實在每一天生活中堅持做到位。訓練中,教師起到了引導和監督的作用,如通過在班級群的每日小打卡來帶動家長克服惰性,堅持練習,這樣既幫助幼兒養成生活學習的好習慣,也幫助家長養成了堅持引導孩子的好習慣。
TLT共育共學模式在實踐中重點圍繞“帶動”來實施。教師是家園共育共學模式中的橋梁,教師“帶動”家長發現問題從而引發家長思考;教師“帶動”家長進行育兒知識的查漏補缺;教師“帶動”家長堅持訓練,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那么如何“帶動”?我們進行了探索嘗試,形成了一定的經驗。


多元化溝通渠道提高了家長入園的溝通頻率,多角度引導家長反思育兒方式。鎮江市丹陽市新區幼兒園通過親子活動、開放日、家庭教育周、家園工作坊培養家長群體的“心育師”等多種渠道大大提高了家長家園共育的積極性。多渠道的溝通機制增加了家長在集體活動中觀察孩子并發現問題的機會,從而觸動家長進行育兒反思,推動家長主動地學習。
點狀問題只是表象,如果只聚焦單個問題,自然會帶來下一個新問題。所以我們一直強調要通過抓住單個問題,分析背后的系統問題,方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丹陽市新區幼兒園會通過“隨機式”交流機制,當天與家長溝通反饋,每周定期組織線上答疑會,把一周內的共性問題進行解答。每月在教師的帶動下學習《幼兒家庭科學教養必讀》,讓家長遇事不慌張,能理性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在針對家庭個性化問題時,教師會進行“預約式”訪談,把孩子的所有家庭成員都邀請至園內進行面對面溝通,帶動全家人討論學習。經過一學期的實踐,教師帶動了家長學習,解決家長的育兒實際問題,家長也提高了對教師的信任度,家園雙方形成教育合力。
要想解答家長的育兒困惑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家長在生活中轉化為行為,堅持訓練。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訓練動作,并鼓勵家長通過手機每天記錄孩子的訓練情況,以語音、圖片或視頻的形式上傳班級平臺,形成學習互動群體。教師也可以在互動中對家長進行有效及時的指導,讓訓練得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