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川
1980年春天,中南海,在“勞動就業座談會”期間,厲以寧寫了一首詩:“隋代不循秦漢律,明人不著宋人裝。陳規當變終須變,留與兒孫評短長。”
慷慨當歌,這是厲以寧有感而發。這一年,他已經50歲了,從北京大學畢業留校后,他在經濟系資料室工作多年,默默無聞。后來還和北大的老師們一起,下放到江西的農場從事體力勞動。“二十余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厲以寧曾經多次引用宋人詞句來描述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在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代,厲以寧才走上北大的講臺。他多年潛心研究現代經濟學,又深得大師級學者陳岱孫、周炳琳、羅志如等人的真傳,因此授課非常精彩,受到學生們追捧,在經濟學界聲譽鵲起。
與此同時,厲以寧也在密切關注著現實的經濟問題。到1979年,回城知識青年大約1700萬,再加上320萬沒有就業的留城青年,總數達到2000多萬,幾乎相當于當時全國城鎮人口的十分之一。就業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在中央書記處研究室和國家勞動總局聯合召開的勞動就業座談會上,厲以寧第一次提出,可以號召大家集資興辦一些企業,以此來解決就業問題,企業也可以采用股份制的形式。遺憾的是,他的建議無人響應。
但是,厲以寧從此開始深入研究股份制。其實,在股份制背后,是他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路徑的思考。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明確提出,實行股份制是改革的方向。1986年4月,他在北京大學“五四”科學研討會上,講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話:“中國經濟改革的失敗可能是由于價格改革的失敗,而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則必須取決于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在理論界的激烈爭論中,厲以寧堅持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大聲疾呼,一時獲得了“厲股份”的稱號。
時代的大潮把厲以寧推到了有關改革重要問題研究和建言獻策的前沿。在火熱的20世紀80年代,厲以寧曾借調到中共中央書記處工作一年,也曾受國家體改委的委托,領導課題組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中期規劃。和他們同時開展研究的,還有吳敬璉、劉國光等經濟學家領銜的其他多個課題組。他后來回顧這段歷史時曾坦承,當時沒有想過改革的時間表,“中國一定要走改革的路,但是這條路并不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而是彎彎曲曲的”。
改革時代風云激蕩,唯有大勢無可逆轉。1992年,黨的十四大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定為改革新目標,極大地推動了股份制的步伐。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混合所有制”新概念,股份制得到了認可。股份制改革得到長足發展,在此基礎上,中國經濟出現新面貌。在這些重要改革成果的背后,厲以寧的貢獻不可磨滅。
從1988年起,厲以寧擔任全國人大常委,仍然不遺余力地為推行股份制而努力。1992年成立全國人大《證券法》起草小組,厲以寧被任命為《證券法》起草小組組長。因為涉及利益復雜,關注者非常多,爭論也非常大,經過長達七年的努力,《證券法》在1998年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新中國第一部由全國人大組織專家起草的法律。從那以后,人大的立法逐步從過去的部門立法,轉向有專家參與的立法,某些法律還是由專家組織起草的,這也是國際通行的做法。1999年,《證券投資基金法》起草小組成立,厲以寧再次擔任組長。2003年10月,該法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上高票通過。

厲以寧(2014年)。圖/視覺中國
2003年,在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工作15年之后,厲以寧又轉到全國政協。在連續三屆任職全國政協期間,他尤為關注民營經濟。進入新世紀以來,圍繞民營經濟的爭論很多,民營企業家“原罪”論曾經甚囂塵上。2003年,厲以寧給國務院提交一份調研報告,提出了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等建議。一年多以后,國務院制定了“非公經濟36條”,要求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由于各種影響因素存在,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并非易事。六年前,在最后一次以全國政協常委的身份出席全國“兩會”時,厲以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民營經濟還有三個問題沒有解決:明確產權保護、妥善處理民營經濟產權的糾紛、鼓勵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他認為“最核心的是產權問題”,“落實產權保護制度,保障財富安全,然后再讓民營企業家發揮自己的才能”。
在長達30年的時間里,每年全國“兩會”上都曾有這位經濟學家的身影。厲以寧的一言一行是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曾身陷爭議。尤其是隨著利益多元化,他的一些觀點也引發爭議或批評。不過他不以為意,他認為,經濟學家應該有勇氣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他反復提醒:“可以不說話,但不要說假話。”
不管是在人大常委會還是作為政協常委,厲以寧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在做官。他“不想當官,只想做學者”。作為一名教授,他從未遠離過北京大學的校園。在過去100多年里,這里聚集著中國最優秀的一批學者,“中國向何處去”一直是他們魂牽夢縈、不斷追問的“大哉問”。每一代知識分子都要面對不同的時代,但是一個富裕文明民主自由的現代化中國是他們共同的追求。他們彷徨過、奮斗過,但是從未放棄希望,“溪水清清下石溝,千彎百折不回頭”。斯文未墜,道統流傳,厲以寧的身上背負著前輩知識分子的厚望與期待,他自己又在前人的基礎上開拓著思想領域。
在厲以寧看來,從1979年起,中國進入了雙重轉型階段:一個是體制轉型,就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一個是發展轉型,就是從傳統的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現代社會。兩種轉型的重疊,在世界上是沒有前例的,因此中國改革的難度非常大,絕非是一代人的事業。
“參與改革,推動中國的現代轉型,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這是厲以寧晚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通過撰寫回憶錄,他回顧了自己的一生:“我們這一代知識分子的驕傲,就是我們參加了改革,這是我自己可以得到安慰的。”
2017年春天,全國“兩會”結束的第三天,厲以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改革迫切需要一代新人,他熱切地呼吁:“一代新人應該要義無反顧地投身改革。”
六年過去,春天又到來了,厲以寧卻永遠地離開了。2023年2月27日傍晚7時許,厲以寧在北京協和醫院因病去世,享年92歲。他永遠告別了無比熱愛的改革事業,或許他還有留戀和期盼,但應該沒有遺憾。“傾聽江下濤聲急,一代新潮接舊潮”,厲以寧等一代經濟學家的名字,已經鐫刻在中國改革史的豐碑上,激勵著后來者不斷前進。
(作者為《財經》高級研究員;編輯:臧博)
本文所引厲以寧詩句出自《厲以寧詩詞選集》(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