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菊英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教授
斑塊可能會突然變得不穩定,形成血栓,導致缺血性心血管事件,比如突然的血壓升高,就可能導致斑塊破裂,所以可通過一些藥物來做好可干預風險的管理。
1.降脂。他汀類仍是首選的控制血脂藥物,使用后能達到穩定斑塊、延緩或阻止斑塊進展,從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總體上降血脂藥物都是非常安全的。個別患者可能有副作用,例如他汀類藥物可能出現肌肉酸痛、肌酸激酶升高、肝酶升高等不良反應,可通過監測不良反應及時發現,一般停藥2~3周后即可恢復。目前也有很多創新性藥物,例如皮下注射,有每2周1次的藥物,也有每6 個月注射1次的藥物,適合不能耐受他汀類藥物或單用他汀類及其他藥物血脂不能達標的患者。不同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群,降脂的目標值也有差異。
2.降糖、降壓。高血壓是最主要的危險因素,建議家庭備血壓測量儀,定期測量血壓,一發現血壓升高就要通過生活方式改變、藥物治療等控制血壓。堅持吃降壓藥物控制,不能因為年紀輕就抱有僥幸心理,通常血壓應該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最好是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更早、病變更彌漫,而缺血相關癥狀往往不典型。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篩查是否存在動脈斑塊以及其嚴重程度,同時管理好血壓和血糖,選用對心臟有保護作用的降糖藥物,并避免低血糖的發生。
3.抗血栓。很多患者會使用阿司匹林來預防血栓的形成,但其實這個藥物同時也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因此只適合部分獲益大于風險的人群。即對于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出血風險低的40~70歲成人,可在醫生建議下考慮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作為動脈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一級預防藥物。
當斑塊足夠大導致心肌缺血時,會產生各種缺血相關的癥狀,包括胸悶、胸痛、活動耐量下降,有些患者會出血各種心律失常,出現期間收縮(俗稱“早搏”)等心臟不適,也有些會發生心力衰竭,需要到醫院咨詢專業醫生的意見給予治療。
“我的心臟健康故事”征集活動啟動啦!
1.投稿形式:原創文字、短視頻
2.投稿郵箱:kangfuzazhi@163.com
3.投稿標題:你好,心臟·作品名·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