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澤,趙乃平,白思穎,田又萌
(河北北方學院 文學院,河北 張家口 075000)
電影誕生之初僅是一種記錄現實生活的的載體。進入20世紀,隨著影片長度的增加以及敘事需求的日益突出,劇本創作越發重要,至今已成為電影藝術創作的重中之重。不同國家在構思劇本故事時會呈現出不同的民族意識,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并通過民族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點表現出來[1]。中國故事凝聚了中國人共同的經驗與情感,并在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性、命運與希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和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探究劇作視角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策略至關重要。
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電影劇本創作有其自身的模式。但目前針對中國故事的融入與表達并沒有形成特定的方式,有關探究電影劇作與中國故事相結合的研究尚未成型,關于中國故事的電影劇作理論研究與實踐尚不夠深入。
電影藝術創作的程序繁雜,除了劇本創作以外,還需要導演、攝像、美術以及特效等眾多環節的緊密配合,在審美形式上也受到美學、哲學、社會學、民族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領域的審美觀照。盡管業內不乏對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關注,如在2017年12月第五屆中英電影節開幕式暨頒獎典禮、2019年11月第五屆中國電影新力量論壇以及2023年7月中國影協推進電影精品創作研討會等活動上,電影主管部門的代表、電影人和專家學者都曾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對這一課題研究的學術成果也屢見報刊,如李雪玲《“一帶一路”影視節目的中國故事表達——以〈戰狼〉系列電影為例》、程波《“中國故事”的原力覺醒——新世紀中國奇幻電影中傳統文化原型的呈現》以及楊乘虎和高云《何謂中國故事:電影與國家形象建構的觀念辨析》等。但不難發現,上述研討和研究均不是從電影劇作角度探討電影與中國故事的關系,主要還是強調通過導演、美術和特效等形式,并從中國文化符號、電影視覺化、中國面貌、中國氣質以及中國價值等層面指出電影在講述中國故事時的利與弊。由此可見,中國故事與電影劇作的關系還沒有引起業界的足夠重視,兩者的耦合也尚未成型。
電影劇本創作理論研究與電影劇本創作實踐共同推動電影劇作事業向前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理論創新,電影劇作理論家與編劇不斷試圖將中國故事融入劇本創作中。縱觀電影劇作研究市場,純粹分析電影劇本創作理論知識與技巧,包括但不限于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結構安排和主題思想表達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仍為主流,如國內張覺明《實用電影編劇》、史建全《編劇手藝:編劇是聰明人下笨功夫的活兒》和劉純羽《電影劇作觀念選編》等,國外有悉德·菲爾德《電影劇本寫作基礎》、羅伯特·麥基《故事》和溫迪·漢森《編劇:步步為營》等,但有選擇有目的地把中國故事與電影劇作聯系起來形成理論研究的成果仍較罕見。在業已拍攝上映的電影作品中,《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和《中國醫生》等影片,已經較好地展現出中華民族與中國文明的特性、命運與希望等,但這些作品并未引起人們對中國故事電影劇作的大規模探討。
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在劇本創作方面的缺失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電影劇本創作有別于文學創作,最終呈現的是直觀的銀幕表演,具有濃重的商業屬性。作為一種商業行為,唯有具備了商業價值,才會有持續發展的可能,也才能有機會在后期演化成真正的電影。對投資方而言,通過創作一部電影實現高票房和高級別的獎項與榮譽無可厚非。但當下轉瞬即逝的市場環境和快節奏的社會生活已將這一訴求變得十分急切,出現了短時間拼湊完成的“爛劇本”以及邊寫劇本邊拍攝的現象。中國故事的內涵與表達顯然不是一個“快”字就能實現的,它前期需要有大量的研究、提煉、凝結和反思等工作,如此才能找到一個適合于電影故事文本的內核,同時還需要探尋這兩者之間的融合方法以及邏輯關系,不能急于求成。
劇本創作是電影藝術創作的開端,好劇本誕生好故事,這是業內的老生常談。但落實到電影藝術創作的全過程,劇作創作意識的偏頗有目共睹。一方面,宣傳物料上難以見到編劇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觀眾也只關心導演和演員是誰。對電影劇作認識不足會使得中國故事的電影呈現沒有源頭,既不能將中國故事有效地和人物塑造、情節設計、結構安排及主題思想等有機融合,也會片面地使人們以為只要憑借導演以及服裝、道具、化妝和置景等各部門的配合,就能夠實現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的目的。這實際是一種片面的認識,甚至是本末倒置的想法,這樣也很難將可信、可愛和可敬的中國形象與電影融合在一起。
眾所周知,電影劇本創作包含了特定的創作技法,100多年來電影劇作技法業已成熟定型,如在結構上明確了三幕式,人物形象有圓型和扁型之分[2],情節上講究戲劇性等,編劇在創作劇本時要按照既定的技法安排結構、塑造人物和設計情節,進而形成故事。但中國故事概念與內涵的提出是一個新事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熟定型的電影劇作技法恰是中國故事有機融入劇本的巨大阻礙,加之劇作市場的急躁以及業內對其的不夠重視,就更加使得編劇在創作時墨守成規,不能與時俱進,更無法精準地將劇本創作和中國故事完美融合。
從劇本創作的角度出發,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探尋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唯有這樣才能將電影和中國故事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增強中華文明和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
當前,電影劇本創作的模式主要有訂制、創投和原創等3種。原創劇本難于孵化,創投劇本需要活動支撐,唯有訂制劇本是主流,它在落地拍攝和影院上映的概率也最大。訂制劇本是由出品方或制片方提前擬好框架并由編劇具體創作而成的,題材挖掘和內容選取主要是根據市場的需要,因此,要在劇作的視角下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就必須明確電影劇作機制,重視中國故事思考[3]。
一方面,電影的主管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文件,鼓勵編劇創作出講好中國故事的電影劇本,尤其是可以將其作為國家和省市的重大課題立項,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從而彰顯國家對這一類電影劇作的重視。同時,相關部門要做好對電影劇作市場的正確引導,要將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效地融入電影劇作中,既要轉變出品方和制片方的投資思路,也要培養觀眾的觀影水平和審美追求,使他們看到中國故事的魅力。另一方面,發揮好電影文學學會、電影家協會和高校電影專業的作用,并定期邀請電影編劇、理論家和評論家等進行專業知識講座和學術沙龍,組織舉辦有關中國故事的主題創作會及研討會等,深入發掘和剖析中國故事內涵,從而找到中國故事和電影劇本創作的相融之路。
宏觀上講,電影藝術創作主要包括劇本創作、導演創作和后期創作3個部分。劇本創作位居其首,是后兩個部分的根基,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同理,在劇本創作中發掘好中國故事和展現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特性亦是導演及其他相關創作人員發揮藝術才能的依據,也是用電影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重中之重。
首先,要提升業內對電影劇作的認識,有意識地在劇作中呈現中國故事。尊重編劇及其創作,電影宣傳活動應邀請編劇參加,讓編劇能夠第一時間和觀眾互動交流,講述劇本創作始末。同時,有關電影的宣傳物料上應清晰標注編劇的名字,既不能讓編劇形同虛設,也不能讓觀眾忽視劇本創作的艱辛。這樣電影劇作的重要性才能被提升,編劇的創作熱情與潛力也才能被激發。其次,投資方和編劇等都應積極學習中國共產黨針對中國故事的重要闡述,深刻領會國家文化發展對電影藝術的新要求,敢于打破固有思維的束縛,在劇本創作時思考故事的類型、風格、基調、人設、情節、結構和主題等是否能夠完美展現中華民族的風貌,是否能夠充分體現中國人民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點。唯有提高中國故事的電影劇作意識,形成中國故事的電影劇作習慣,中國故事在電影劇作中的呈現才能更加純粹與精彩。
從知識與技巧的角度出發,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一方面,在相關部門定期舉辦的研討會和座談會等活動中,應深入探討中國故事和電影劇作的關系以及中國故事融入劇本創作的方式方法,最終以研究報告、學術論文和著作等展現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電影編劇應結合理論深入現實生活,努力在創作實踐中探索中國故事的表達。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題材、主旨和人物3個方面。
1.甄選題材
題材是載體,文化是核心[4]。對于普適題材,在創作劇本時應注意融合中國文化的獨特精髓,如“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愛情觀,以及“君子之交淡如水”與“人生樂在相知心”的友情觀等。對功夫、旗袍和熊貓等中國文化特有的題材,在創作劇本時要研究其文化出處與形成的歷史背景,使劇本準確、全面和精彩,切忌創作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
2.深挖主旨
無論通俗易懂的閉合式主旨,還是深奧晦澀的開放式主旨,均應起到或批判諷刺或贊美歌頌的作用。要深挖中國故事的主旨,進一步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既能夠準確定位歷史、技藝、人物和事件等物質傳統,也能夠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和諧、無私、勤勞和謙遜等精神傳統。同時,還要充分研究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色,要有能引人共鳴的風俗、禮節和習慣等顯性的民族文化特色,也要有潛藏在故事深處的思維、審美與判斷等隱性的民族文化特色。如此,中國故事的電影劇作表達才能上下如一且內外兼得。
3.塑造形象
人物是電影敘事達情的主體。在塑造人物時,應將中國人的崇禮、行義、廉潔、知恥、盡忠、履孝和博愛等傳統道德準則融會貫通,也要善于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發掘在科學、醫療、教育、文化、經濟與政治等領域涌現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進而在求真務實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使人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品質無限放大,形成深入人心的可信、可愛和可敬的中國形象,傳播推廣至全世界。
綜上所述,劇作是電影藝術創作的開端,探究中國故事與電影劇作的融合和呈現是用電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基礎與根本。當前劇作視角下電影講好中國故事,應明確機制、提升意識以及創新技法等。這對通過電影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以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