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依娜
美育,即審美教育。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和發展審美素養的關鍵階段。將美育融入傳統文化教學中,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五育發展。小學語文教材中含有豐富的美育元素,其中,古詩詞更是承載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在言、意、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美育價值。
一、小學語文中古詩詞蘊含的美育元素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璀璨的瑰寶,歷經千百年的歷史洗禮,卻絲毫沒有褪色。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用詩詞來表達各種情感,借由它們來窺探那個時代的生活、文化,體會那些文人墨客的情感和思想。
我國古詩詞數量龐大、形式多樣,表達的情感和思想也十分豐富。小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詞或生動形象、或感情豐沛、或蘊含哲理,雖篇幅偏小,但作者多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詞大家,能讓小學生更好地感受古詩詞之美。
1.語言之美
古詩詞的語言之美體現在用詞的精妙、文字的凝練、對仗的工整。細細品味,不僅能夠感受其文字之美、構思之巧,還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學儲備。
例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綠”這一字經過了十幾次的改動,都達不到作者想要的效果,最后作者將形容春天植物嫩綠的形容詞“綠”化為了動詞“吹綠”使用,便將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古詩詞的體量最小,但作者在作詩時對詞句的使用可謂極盡考究,力求用更少的字描繪更廣闊的畫面、傳遞更多的思想。李白的《靜夜思》是我們每個人在啟蒙階段就接觸過的有名詩篇,該詩看似簡單,卻描繪了生動的景和豐富的情。“疑似地上霜”不僅是在寫夜半孤寒,更是以景襯情,烘托了作者的孤獨和思鄉之情,寥寥幾筆就刻畫了一個思鄉游子在夜晚的孤苦之感,使人感同身受。
對仗工整是古詩詞的一大特點,也是創作的基本要素,能夠使詩句從視覺上感受到整齊和諧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
2.音律之美
古詩詞在創作之初具有音樂屬性,例如宋代詩詞常常依調填詞,經過不斷發展和變化,逐漸成為一種長短不齊的格律詩,和唐詩雙峰競秀美。
古詩詞中的韻律節奏使其擁有了如歌曲一樣能夠傳唱的能力。古詩詞中的韻,即為韻腳,句子之間有了音韻的聯系,讀起來更流暢。多種多樣的押韻方式使韻律節奏多變,配合不同內容,讀起來抑揚頓挫、各不相同。
與韻律相伴的還有古詩詞的節奏,不同的節奏劃分能夠突出詩句的意義和情感表達,凸顯詩詞的音律之美。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中,前兩句采用了“二二三”的節奏劃分,后兩句采用了“二二一二”的節奏劃分,節奏的變化體現了詩人情感的迫切,給人不同的審美體驗。
3.情感之美
古詩詞中蘊含的強烈情感和深刻思想最能夠打動讀者、引起讀者共鳴,也是最適合發掘用于美育教學的元素。
面對離別愁緒,古人常常借用詩詞排解憂思。李白與汪倫分別時寫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讓人為兩人的友情所動容。
思鄉之情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情感主題,在外漂泊的游子常常容易被各種情景觸動,進而引發思鄉之情。在這類古詩詞中,月亮、大雁、炊煙也是常見的意象。
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教學現狀
1.教師缺乏美育觀念,忽視美育教學
美育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情感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但部分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對古詩詞的解釋、翻譯和背誦默寫上,對情感與價值的目標也多采用背誦的方式,而非讓學生自己體會。一節課下來,學生看似會背、會寫了,但只是機械地記憶。
2.課堂教學機械枯燥,忽視學生體驗
課堂上,教師往往以文本解讀為手段開展古詩詞教學,但美育教學不應當是理論的、固定的,而應以情感體驗為核心。同時,作者的創作環境、文化背景和心理狀態都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范疇,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引導。學習過程中,學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讀懂材料上,因此很難產生發自內心的感悟。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美育教學優化策略
1.提升教師教學審美意識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在美育教學中,首先需要擁有一顆細膩和敏銳的心,能夠準確地對教學中的審美元素進行挖掘和提取,再結合教學材料,加工和處理成小學生能夠接受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提升自我。教師還需要有一定的觀察力和審美能力,能夠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為其選擇適宜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感悟美、體會美。
2.創設古詩詞美育教學情境
誦讀 誦讀是語文學習中最基礎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古詩詞中的音律之美。古詩詞誦讀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是否添字、漏字,對一些多音字、通假字也要及時強調。其次,要關注學生在誦讀過程中的節奏停頓,這是古詩詞音律美的體現。最后,誦讀需要建立在理解詩詞的基礎上,只有充分理解古詩詞中的意象內涵,體會其中的感情基調,才能夠建立起與作者的心靈通道,感受其音律之美。
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學習情境,將古詩詞融入真實情境中,營造沉浸式的學習體驗,還可以再現古詩詞中的故事和畫面以提高對學生的視覺沖擊,使其感受古詩詞的語言之美。
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古詩時,許多學生雖然知道瀑布,但并未親眼見過。因此,教學過程中,給本詩配上視頻、音頻再進行講解,學生腦海里就會出現畫面,從而真正理解這首詩所描繪的壯麗景觀。
活動體驗 語文學習的重點就是積累、感悟和熏陶,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思考。因此教師應當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更好地感受古詩詞之美。
例如在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以組織開展美術繪畫活動,讓學生用畫筆繪制出“老樹”“烏鴉”“古道”“瘦馬”等意象,通過跨學科的活動引導學生展開聯想,體會作者情感。
四、小結
小學階段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和審美素養發展的關鍵階段。本文以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古詩詞教學為例,分析了小學語文古詩詞中蘊含的美育元素和美育價值,探尋目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美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結合教學經驗和課堂實踐,提出優化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美育教學的策略,以推動小學語文與美育教學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