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梅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的一句話:“讀書,是為了遇見更好的自己。” 經過歲月的積淀,對此我愈發深以為然。
一、悅己閱讀,追尋心靈的自由空間
閑暇時光,泡一壺茶,在桌前落座,靜心閱讀,是我理想的一種生活方式。閱讀之于我,是休閑,是享受。家里裝修時,我特意留了一整面墻做書架,書架上文學類的作品以散文居多。其中有朱自清、季羨林、汪曾祺、余秋雨、林清玄、三毛等作家的作品,這些書籍有的已經被我翻得磨損,那是因為經常讀的原因。季羨林的散文是我翻閱最勤的,樸實、親切的文風就像大師的為人那般謙遜平和,讀來仿佛在與智者對話,愈讀愈覺有味;林清玄的散文透著睿智,即使是臨窗小景,亦能用獨特的視角去描繪,品味著淡泊通透的文字,生活中再多的不快也釋然了;三毛的文字透著恣意瀟灑,在我到不了的遠方,她用文字讓撒哈拉沙漠綻放出生命的芬芳。
《昭德新編》云:“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且不談閱讀是否能讓“智慧生”,閱讀經典的散文,能讓我“心靜極”倒是真的。如今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瑣事常會讓人內心浮躁,但這些溫暖而有力量的文字,將那些浮躁一點點驅散,載著我抵達蘊藉心靈的港灣。“心靜極”時,我時常也會有寫一寫的沖動。寫記憶中的美好、生活中的小確幸,用散文的筆觸抓住轉瞬即逝的美好,這是我很樂意去做的事。寫隨筆是閱讀的延續和對生命表達的需要,這也讓我保持著對文字的敏感。
除了散文,隨心隨性的閱讀還有很多。讀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仿佛也一同走過了在自我救贖中實現人性重生的心路歷程;讀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恍若讀到一部交織著清醒與迷茫、逐夢與破碎的恢宏史詩……我讀這些看似“無用”的書,無關其他,只是純粹地享受閱讀的樂趣而已。這樣的閱讀可以讓我在精神世界里“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可以如楊絳先生所說的那樣達到“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的自由境界,這是悅己閱讀無可替代的妙處。
二、專業閱讀,照亮跋涉的前進道路
黃山谷說:“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澆灌,則塵俗生其間。照鏡覺面目可憎,對人亦語言無味。”黃山谷的話切中要害:擺脫平庸,就要“用古今澆灌”。對于一名語文教師,用教育類的專著“澆灌”是專業成長的需要。通過專業閱讀,可以汲取教育理想、教育激情、教育智慧的源頭活水。讀專業類的書,我習慣于邊讀邊批注,這樣再讀時更有重點。專業閱讀,仿佛撥開云霧見月明,及時更新了我的教學理念,為我在教學實踐中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和有效組織學習活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語文統編教材中“整本書閱讀”是新的課題。陌生的知識領域急需彌補理論知識的空白,于是我認真閱讀了《整本書閱讀之專題教學》系列叢書,填補了自己知識的盲點。新課標提出“學習任務群”的理念,自己不理解,那就多讀。在閱讀中撥開迷霧,以解“知不足”的茫然。初讀始知皮毛,用于指導實踐還遠遠不夠,于是我通過反復咀嚼式的研讀進行梳理和內化,在教學時才有了底氣。
專業閱讀,如在文字的爐火旁取暖,在書本的陽光中補鈣,讓我的思想與眼界可以向更深遠處漫溯。觸手不能及的地方,思想可以到達;思想不能到達的地方,書可以架為橋梁。閱讀的神奇之處就在于此。
三、師生共讀,尋得共通的語言密碼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自然深知閱讀對于兒童精神成長的重要性。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是語文課程對學生閱讀的要求,那么語文教師首先就要引導學生成為積極的閱讀者。在這一點上,我始終相信師生共讀的力量,因為通過同讀一本書,我與學生擁有了共同的閱讀話題,找到了共通的語言密碼。
蘇軾談治學要“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課外閱讀,旨在培育趣味,拓寬眼界,所以我提倡讓學生自由和廣泛地閱讀。我和學生們一起讀《城南舊事》,探討離別與成長的關系;我們讀《寂靜的春天》,一起交流“寂靜的春天”背后讓人深思的話題;我們讀《蘇東坡傳》,學生說:“我也要把蘇東坡作為我的偶像。”我說:“其實李清照也是我的偶像。”于是學生追著我問:“那有沒有《李清照傳》可以讀?”“當然有了!”于是,新一輪的師生共讀又開始了。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在閱讀這件事上,我愿意是樹、是云,去推動,去喚醒。“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閱讀其實也是在種樹,每讀一本書,便是為靈魂的家園增添一份綠意。
閱讀,使我保持著內心的平和,也給我向上的力量;使我從容淡泊,但也不懼挑戰。
感謝閱讀,讓我遇見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