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樹

藥
黃花葉叢里的半夏
柴灶灰里的土別
陰溝邊濕土里的蚯蚓
—來到藥都改名換姓地龍
人群從外省各地涌來
不同的口音,相同的目標
蟲子也來了。藥都人買回硫磺
在硫磺藍色的火苗上
桔梗花妝,天麻臉色蒼白
紅花僵硬,枸杞發出沙沙的響聲
麥冬退盡江南的煙雨
云南粟殼里有驚悚的腳步
和熱帶雨林的簌簌
街口老梧桐樹丫上最后一聲蟬鳴
在顫抖的齒輪里,也入了藥
冬蟲夏草
冬天是蟲,夏天是草
沒有什么比它更難辨識
一些手拼命比畫,指點五月的草原
河水湍急,草木繁茂
雪山的云霧,在擺弄之間
一雞毛撣子就拂去
我父親深入過雪域高原
目光有了雪水的冷冽和清澈
在蟲非蟲和草非草之間
眨眼就穿透人的迷霧
他把清新的知識帶回藥都
忍冬
木材檢查站攔截忍冬
花苞在周旋的時間里綻開
迅速枯萎,就像一個少女一夜老去
我曾在山中見過紫花忍冬
它的藤蔓纏繞樹枝,渾然一體
在積雪中潛伏又在陽光中
露出堅忍的形象
生意
一個沉睡半個多世紀的詞
醒來。冬眠的蟲子睜開眼睛
蠶破繭張開翅膀
冰河在碰撞中發出喧聲
柳絮漫天,梨花飛舞
亂了眼睛,迷了瓦檐
一個詞扮演另一個詞:生地熟地
一個詞伏擊另一個詞:大麻天麻
人在詞里說話,嘴上抹蜜
手在秤上撥動,砝碼有戲
一匹馬在夜晚嘶鳴,揚起鬃毛
樹樁在韁繩的顫抖中松動
硫磺
硫磺到來之前
忍冬的花苞潔白
薯娘在地窖里吐綠
屋頂上炊煙吹奏
蔚藍的旋律
大地深處礦脈輝煌
一層層硫磺晶體
像億萬年傷口的結痂
泉水繞道而行
硫磺出道。它的火焰的舌頭
舔著露珠和春秋
集市
一個小鎮的集市
白天熱鬧
夜晚空虛
青菜氣息清新
菠菜的根兒發紅
不等辨明芹菜的香味
一刀就砍下去
失去呼吸的根須
轉眼是溫柔鄉
魚的心
還在顫動
血腥總在一起
雞在籠子里
懵然不知一只手伸進來
甲魚縮在甲魚里
偶爾探出頭
對世界吐幾個泡
籠子里鴿子轉身艱難
羽毛抱得更緊
野雞徒然地抖著
羽翎的花紋
一個那樣的集市
一幅永遠生動的風俗畫
白天喧嘩,夜晚空虛
卷軸
用另一只眼睛看藥
麻袋里,藥醒來—天麻散發著
陰山的濕土氣息,那兒草木蔥蘢,馬兒悠閑
紅花,抖落滿身細沙
鮮艷,甜膩,那是藏羚羊出沒的地方
開始散發出佛陀的氣息
當歸在堅硬的山地頑強生長
我見過它修長莖葉的風骨。麥冬收斂
江南一季的煙雨,皮膚淡綠
豐收的喜悅鵝黃。粟殼,正值花兒魅人的
時節
引來腳步嘈雜,越過瀾滄江、熱帶叢林
一輛吉普從橋上沖向湄公河
三千里外的寧夏,遼闊的內蒙古草原
一個姑娘蹲下,手指撫摸鮮紅的枸杞
正當陽光穿過她的兩腿之間
那么多藥,醒來,仿佛卷軸抖開
祖國的萬里河山
神農舌尖上的苦痛和詞語
黃連,枳殼,桔梗
射干,芍藥,丹皮
五倍子,何首烏,魚腥草
生地熟地,紅參白參
地龍,多么卑微而頑強的生命
海馬背上有鹽霜,干枯的骨架里
夜晚涌動永不停息的海浪
玉竹
時候到了。一鋤下去,連根拔起
那些細碎的根須和干去的泥土
在機械的牙齒間碎裂
塵埃在黃昏彌漫
而只要有一絲水分
就有一寸根須和泥土
在疼痛里堅持
商販站在磅秤旁
口袋早早預備了硫磺
玉竹面臨更為嚴峻的命運
它們必須在藍色火焰中
交出最后一點自然的財富
如果把它們交給時間
誰能說一片蒼綠
不能越過冬天
紅花和紅磚
當父親攥緊麻袋兩只角
往竹墊上一甩
麻袋里紅花夾著一只紅磚
當啷一聲滾出來
紅花在陽光下閃光
散發著雪域高原的清冽氣息
紅磚啞光,像一個暴露的小偷
它在川滇公路或320國道顛簸
越過沱沱河、金沙江和無數峽谷
再回不到高原一座冒煙的磚窯
當歸煮蛋
褐色的湯飄著幾粒紅枸杞
蛋白滲透著當歸味道
當她看著臉色潔白的女兒
嘴角沾著蛋黃的碎末兒
忙碌了一早晨那一刻她安靜下來
我祖母一輩子圍繞著灶臺、兒孫
發泡的當歸表面起皺
你難以想象它在山中莖葉的修長
它守護著一枚剝出的煮雞蛋
樹林簇擁著渾圓的乾坤
西芹百合
百合可以入藥,西芹不能
它們在鐵鍋的翻顛中
音符找到了琴
它打破百合古老的象征
進入全新的語境
也許仍有養陰之功效
語義已經完全不同
它們在盤子里冒熱氣
一對對戀人在草地舉行婚禮
白和綠搭配清新爽朗打破
桃紅柳綠的庸俗美學
然后一個軟中帶粉
一個脆而不澀。舌根充滿疑難
如何言說?不相干的兩人有了愛情
作者簡介
本名唐舉梁,湖南人,1985年畢業于湘潭大學。先后在《詩刊》《今天》《十月》《詩潮》《漢詩》《江南詩》《草堂》《詩選刊》等刊物發表大量詩歌和詩學隨筆。2012年獲第20屆柔剛詩歌獎提名獎,2013年獲首屆國際華文詩歌獎、當代新現實主義詩歌獎。2019年獲第五屆栗山詩會年度批評家獎。參加《詩刊》社第十二屆青春回眸詩會。著有《馬王堆的重構》《長壽碑》《淤泥之子》等五部詩集和詩學隨筆集《文明守夜人》等兩部。現為湖南省詩歌學會副會長、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