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宜紅
當前,大國博弈、地緣政治沖突、后疫情影響等加劇了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以效率為主導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正經歷重構和深度變革,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成為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尋求其解決方案是當務之急。
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表現為關鍵環節的自主可控、支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與核心企業的抗風險韌性,表現為遭受外部沖擊時,能夠保持鏈條的穩定和暢通,以及受損后的恢復能力。因此,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首要就是依靠創新引領。一方面,要以技術創新為根本,推動創新發展成為支撐產業補鏈、延鏈、固鏈、強鏈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同時也成為帶動龍頭企業做強、中小企業做專做精的關鍵;另一方面,要緊抓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變革的重大機遇,降低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提升供應鏈信息流動和透明,實現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匹配,推動供應鏈高質高效發展。
維護安全有韌性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需要構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事情,需要各國共同維護。各國市場聯通成為促進關鍵產業與關鍵產品國際供應多元的重要保障,而構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深化區域與全球合作、推進多邊體制改革和完善產業鏈供應鏈相關議題,或將成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的重要突破口。對供應鏈單邊管制、打壓與排擠,必然造成全球經貿摩擦和負面沖擊外溢。要反對將產業鏈供應鏈“政治化”,反對產業鏈供應鏈上的“以鄰為壑”和“小院高墻”。各國應當遵守市場競爭規律,充分認識到數字化和綠色化的時代需求,維持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平衡安全發展,讓各國共享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發展的成果。
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已經擁有完整的較大規模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并且隨著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的發展,產業不斷升級,供應鏈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面臨當前出現的產業鏈供應鏈“去中國化”、脫鉤斷鏈以及產業外遷的現象,我國應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第一,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應對“卡脖子”技術帶來的風險,在關鍵環節、支柱產業和核心企業保持競爭力,讓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第二,積極穩外資,應對產業外遷帶來的產業鏈供應鏈風險。吸引外資是我國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途徑,我國應當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國內外循環相互促進,提升吸引外資的數量與質量。并且在產業外遷的過程中,發揮優勢,向承接東道國延伸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作用,對外遷的產業鏈供應鏈擁有一定的可控性。第三,不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構建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機制,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的健康安全發展。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