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轉變探究

2023-06-06 17:17:32姜東旭張志鵬
上海城市管理 2023年2期

姜東旭 張志鵬

摘要: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屬于公共物品供給,正處于從純公共物品或公共池塘類物品向俱樂部物品轉變過程中,這一轉變面臨著公地悲劇和搭便車等破壞性阻力。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下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居民扮演著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的雙重角色。為推動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的有效形成,提出了科學劃定公共物品的消費邊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的付費機制、加強生活垃圾分類的有效監督和及時反饋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等措施建議。

關鍵詞:公共池塘物品;俱樂部物品;生活垃圾分類;城市治理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2.012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充分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其中之一則是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是未來五年主要目標任務的組成部分,因此,持續推進生活垃圾分類依然是重要的工作內容。

一、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公共物品視角

(一)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實踐

我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經歷了一個緩慢推進的歷史過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走過了萌芽期、過渡期、發展期三個階段。[1]早在1957年政府就提出“垃圾分類”概念,[2]到2000年在北京、上海、廣州等8個試點城市啟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方案,其后2017年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發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前全面啟動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全國46個重點城市實現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目標。這一歷史過程充分說明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艱巨性、長期性和復雜性。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在有序推進、逐步展開的同時,面臨著不容忽視的挑戰,突出表現在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行動能力整體落后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生活垃圾分類阻力重重,存在著垃圾分類主體內在驅動力不足、垃圾分類行為約束疲軟等問題,[3]許多城市在實踐中未能解決效果差、效率低、不平衡、易反復等難題,不同程度經歷了從前期嚴格執行、中期疲于應付到后期恢復如初的循環過程,與預期目標相差甚遠。從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角度看,我國存在著生活垃圾分類推進緩慢、垃圾焚燒比例偏高、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滯后等問題。[4]生活垃圾分類主體中的城市居民由于分散化、弱關系、大群體和多樣性等特點,其行為規范度成為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難點,因此培養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習慣仍然是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重要一環。[5]國內外關于社區公共事務治理中居民行為的研究,大多是從制度規范、社會環境、理性與利益、情感歸屬和個體特征等視角展開的,[6]本研究認為,從公共物品視角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或許有助于這一問題的理解。

(二)生活垃圾分類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

公共物品是一個界定清晰、類型明確的理論概念。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Paul A.Samuelson)認為,公共物品具有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兩個特征。公共物品根據消費的競爭性程度和受益的排他性程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純公共物品、俱樂部物品和公共池塘類物品。純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俱樂部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排他性,公共池塘類物品則具有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生活垃圾處理的過程主要通過公共產品供給加以實現,從歷史上看同樣表現為三種供給模式。第一種是公共池塘類物品供給模式,這種模式對應的是生活垃圾不分類,表現為混裝填埋、簡單焚燒或露天堆放等形式。第二種模式是純公共物品供給模式,生活垃圾不分類或簡易分類,由公共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進行后續處理。第三種是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生活垃圾嚴格分類,垃圾分門別類加以處理。在這三種類型的公共產品之外,會根據市場與技術狀況,某些環節引入私人產品的供給,但是由于生活垃圾處理盈利性低,主要仍然以公共物品供給為主。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技術進步、觀念轉變以及沉重的環境代價推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從純公共產品的屬性到準公共物品的屬性逐步轉變。[7]

從歷史發展來看,不同時期生活垃圾分類對應著不同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在農業社會及工業社會初期,生活垃圾處理主要采取的是公共池塘類的供給模式;工業社會中期,生活垃圾處理則是以純公共物品進行供給;而隨著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則更加嚴格,此時更接近于俱樂部物品的供給模式(見表1)。

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始終是重要話題。實踐中,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比例的變化影響到各主體的利益責任比例,[8]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比例提高會改變各類資源投入。而公眾對公共物品的認知判斷直接影響著其參與的作用與角色。[9]2019年7月,上海生活垃圾分類啟動期間,網絡空間出現負面輿論,反映了城市居民在公共產品供給轉變中仍存在著諸多疑慮,這給政策執行帶來較多不確定性。因此,需要從公共物品理論視角研究城市生活垃圾治理轉變的困境所在及應對之策,推進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

(三)居民在生活垃圾分類中的雙重角色

生活垃圾分類涵蓋了源頭分類、中端收集與運輸、末端處置等不同環節,通過集體行動實現了多種公共物品的綜合供給。其中,源頭是生活垃圾分類重點,主要存在兩類主體,一類主體是企業、商家或者其他社會組織,另一類是數量龐大的居民。對于前一類組織化主體而言,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相對容易;對于廣大居民而言,生活垃圾分類存在治理難度。事實上,居民在生活垃圾分類中扮演著雙重角色,兩個角色對應著不同的行為規范要求(圖1)。

首先,城市居民作為消費者而存在。生活垃圾物品對居民個人而言并不具有特殊使用價值,相反,長時間存放會成為居民負擔。因此,生活垃圾處理過程也是居民公共物品消費過程,是居民獲益過程,這種消費主要是對公共物品的消費,消費的可持續性建立在自然或社會能夠有效提供生活垃圾處理空間的基礎上。居民通過生活垃圾分類后的排放獲取類似產品消費的效用,具有間接性,表現為擴大家庭生活空間、美化居住環境等。

其次,城市居民作為生產者而存在。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創造的價值雖然微乎其微,但數以萬計居民匯聚的微小力量也是巨大的勞動財富。從現代循環經濟來看,生活垃圾分類行為也是提高垃圾處置效率、提供發電資源、美化公共環境之舉,具有生產供給性質。當然,居民的集體行動雖然為生產公共物品貢獻了力量,但這一公共物品不能直接轉化為居民勞動收入。分類的生活垃圾經過工業化處理后,轉化為對環境無害的產品如肥料等,從而真正實現“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這個理想目標。

生活垃圾分類中,城市居民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不同角色塑造了反差性心理。作為消費主體,居民為消費的公共物品付費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在公民不付出任何費用的情況下,公共物品供給的成本就非常高,居民就缺乏約束自身減少垃圾的動力。而作為生產主體,又決定了居民在垃圾分類中并非只作為義務主體,應該被作為產品貢獻者加以考慮,就需要對居民分類行為給予相應的權利確認。

二、公共物品視角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治理挑戰

生活垃圾分類的效益取得是以嚴格分類為前提的。德國、日本等作為生活垃圾分類比較成熟的國家,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成效顯著。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存在著一些難題。

(一)生活垃圾分類存在滑向公地悲劇的風險

公地悲劇是公共物品供給面臨的后果之一。哈丁1968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文章,最早提出公地悲劇問題:“這是一個悲劇,每個人都被鎖定進一個系統。這個系統迫使他在一個有限的世界上無節制地增加他自己的牲畜。在一個信奉公地自由使用的社會里,每個人追求他自己的最佳利益,毀滅是所有的人趨之若鶩的目的地。”[10]哈丁的“The commons”不僅僅指公共的土地,而且指公共的水域、公共的空間,甚至包括了所有公共資源、公共財產、公共服務和集體行動,公地悲劇也是個體理性導致集體行動困境和集體非理性的結果。

當約束條件放松后,各類公共物品供給模式都存在著滑向公地悲劇的風險。農業社會階段,生活垃圾被任意排放到自然空間中,比如露天堆放、焚燒和掩埋等,之所以很少發生垃圾圍城現象,是由于農業社會生產方式和產品特點決定了自然環境具有消解生活垃圾的能力,直接投放不易對自然環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甚至有些生活垃圾對農作物生產大有幫助。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家庭物品消費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顯著變化,其中包括了許多工業制品和化學用品,這些工業制品成分復雜,自然環境無法有效消解,如電池、塑料等,遠遠超出了環境負荷,結果“不僅經濟發展難以為繼,環境的恢復和治理也面臨較大難度”。[11]很長一段時期,工業社會也探索了如何治理生活垃圾難題,但是由于生活垃圾處于一個增量過程,并且各類處理技術并不成熟,因此始終未能有效解決生活垃圾排放問題,結果填埋發生環境污染,焚燒導致空氣污染,加劇了公地悲劇的發生。

后工業化時期,垃圾處理難題給發達國家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到了不解決就難以為繼的地步,20世紀70年代左右,西方國家逐步實施嚴格的生活垃圾分類制度。這個過程也是從純公共物品、公共池塘物品走向俱樂部物品的過程,生活垃圾數量減少,焚燒發電日益成熟,各種垃圾處理技術不斷成熟。事實上,無論是公共池塘類物品、純公共物品還是俱樂部物品的供給模式,如果垃圾分類不嚴格執行,仍然會造成公地悲劇。

(二)生活垃圾分類存在著搭便車和排他性難題

我國包括上海在內的各個城市,在生活垃圾分類實施過程都存在著意愿性高、執行性弱的特點,[12]伴隨的一個現象就是搭便車行為。搭便車問題首先由奧爾森提出,是指在未付出成本的前提下卻享受到了他者勞動帶來的積極價值效用,搭便車行為在集體行動中尤其突出。搭便車行為具有傳染性、隱匿性和難以糾正的特點,會降低產品生產者的積極性。生活垃圾分類的搭便車行為,表現為未分類垃圾混裝到已分類垃圾之中,違規分類垃圾混合在合規分類垃圾之中,不參與、不配合生活垃圾分類卻未被發現、未受到相應制裁,長此以往搭便車行為就會使俱樂部物品蛻化變質。

生活垃圾分類中的搭便車行為影響因素之一是分類行為的匿名化。匿名理論認為集體行為中的個體往往會做出超出常規的越軌之舉,因為這種狀態個體越軌行為很少被發現,也不需要承擔相應的后果。匿名化給生活垃圾分類責任界定帶來困難,在收集和運輸各環節很難區分違規分類的生活垃圾來自哪些家庭,行為溯源需要巨大的經濟成本、行政成本和時間成本。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的個體行動者與家庭的匿名化,會進一步助長搭便車行為。

生活垃圾分類的搭便車行為存在于整個垃圾生產的過程中,包括家庭內部的搭便車行為、家庭之間的搭便車行為和社區之間的搭便車行為,而家庭之間的搭便車行為是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的重點內容。從上海地區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推進來看,當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并不理想時,可能意味著小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中家庭間搭便車行為比例較高。

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還存在著排他性難題。具體表現,第一,技術上難以排他。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最終帶來的小區環境美化和自然環境改善,這種有益的公共產品無法將那些未有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排除受益范圍。第二,技術上能夠排他,但是成本比較高昂。上海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強制推進過程中,后期取得比較好的效果,是因為從技術、設備、社會組織、政府、企業、家庭等各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經濟成本,但這種成本并非所有城市都能承受。作為俱樂部物品供給是建構起來的排他性,如果俱樂部物品不能有效排他,則轉變為公共池塘物品。因此,如何有效解決排他性和搭便車難題是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關鍵所在,同樣是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建構中需要著重解決的技術問題。

三、俱樂部物品下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建構路徑

在生活垃圾治理中,我們特別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公共物品供給的限度,這個問題關系到生活垃圾分類后的排放容納度。顯而易見,公共池塘類物品供給模式是以資源的承載力為限,此限度同樣可能成為走向公地悲劇的起點。對于純公共物品而言,供給則以財政的支持為限度,由于生活垃圾不斷增加,生活垃圾處理成本日益高漲,財政負擔加重。對于俱樂部物品而言,通過收費等方式控制消費數量,以避免出現擁擠性,如果缺少合理的調節變量,則俱樂部物品供給極易失敗。如果生活垃圾分類從純公共物品供給模式、公共池塘類供給模式走向俱樂部供給模式,在經濟上、環境保護等方面將帶來積極效用。

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我國生活垃圾分類不斷推進,但是距離設定的目標依然有一定差距。以日本為例,直接焚燒率占垃圾總量80%以上;日本生活垃圾焚燒廠最高年份達到6000多座,后來垃圾焚燒廠數量大幅度減少,而焚燒能力卻不斷提升。德國是歐洲垃圾焚燒發電應用最為廣泛的國家之一,基本實現了零填埋的目標。而以我國上海為例,垃圾焚燒處理占垃圾總量50%,生活垃圾焚燒和零填埋的目標都遠未能實現。一方面生活垃圾的產量逐年增加,遠未達到頂峰;另一方面焚燒廠數量少,焚燒能力仍然不足,二者之間呈現出緊張關系,說明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任重道遠。這正如《北京市“十四五”時期環境衛生事業發展規劃》提到的一樣,“現有生活垃圾焚燒和生化處理能力‘緊平衡、缺彈性”,其實這在各大城市均是如此。

從理論上來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思路就是轉變為俱樂部類物品模式。由于中國國情的復雜性,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公共物品提供模式轉變既可能從公共池塘物品轉變而來,也可能從純公共物品轉變而來。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背后的公共物品類型轉變探究長效治理的激勵機制,這種長效機制的建構難題同樣在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表現出來。[13]如何實現這種轉變呢?奧斯特羅姆歸納出8項設計原則來解決公共資源的治理困境,為我們探索公共物品供給模式的轉變提供了思路。這些設計原則具體為:(1)清晰界定邊界。公共池塘資源本身的邊界必須予以明確規定,有權從公共池塘資源中提取一定資源單位的個人或家庭也必須予以明確規定。(2)確保占用和供應規則與當地條件保持一致。[14]規定占用的時間、地點、技術和(或)資源單位數量的占用規則要與當地條件及所需勞動、物質和(或)資金的供應規則相一致。(3)集體選擇的安排。絕大多數受操作規則影響的個人應該能夠參與對操作規則的修改。(4)監督。積極檢查公共池塘狀況和占用者行為的監督者或是對占用者負有責任的人或是占用者本人。(5)分級制裁。違反操作規則的占用者很可能要受到其他占用者、有關官員或他們兩者的分級制裁(制裁的程度取決于違規的內容和嚴重性)。(6)沖突解決機制。占用者和他們的官員能夠迅速通過成本低廉的地方公共論壇來解決占用者之間或占用者和官員之間的沖突。(7)對組織權的最低限度的認可。占用者設計自己制度的權利不受外部政府權威的挑戰。(8)分權制企業。在一個多層次的分權制企業中對占用、供應、監督、強制執行、沖突解決和治理活動加以組織。

與奧斯特羅姆設定自主組織與治理不同,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并非是一個公共資源的自治過程,而是政府、公共組織及其他主體通過法律與行政手段的協同治理行為。為解決上文提到的治理挑戰,在借鑒上述8項原則的基礎上,這里著重強調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需要設定投放邊界、確定激勵方式并建立信息反饋機制。

(一)設定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的投放邊界

生活垃圾的投放邊界是俱樂部物品供給模式的顯著標志。這些標志有助于發現最為明顯的違規行為,比如垃圾丟棄在固定投放區域之外,或外來人員把垃圾傾倒在本社區。如果投放邊界不夠清晰或者邊界缺失,那么居民投放行為就很隨意,這種情況下,既無法辨別投放的合規度,又無力維護物品良好性。結合實踐,可以從空間邊界、時間邊界和人員邊界對俱樂部物品進行探討。

空間邊界。城市社區要確定便利位置,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和排放,以極其顯著的方式把公共環境與垃圾投放區域加以區隔。這里最為重要的是要讓居民在心理上、觀念上認同其他位置并非垃圾投放區,必然在行動上減少居民隨意丟棄垃圾事件的發生。這就要求,在社區建設過程中,需要對整個區域進行美化和功能化,從而推動心理認同和觀念認同。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困難原因之一就是不能很好地做出功能區劃分,也就助長了隨處丟棄垃圾的習慣。

時間邊界。生活垃圾的投放時間邊界,主要表現為在固定時間回收垃圾,這是出于降低垃圾分類治理成本的考慮。這方面國外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如日本一般要求每天早上8:00之前把生活垃圾扔到指定位置,德國對于處理的家具要求在約定日期早上6點放到路邊,這如同8項設計原則提到的“使占用和供應規則與當地條件保持一致”。我國一些大城市這種固定時間邊界的做法正在慢慢探索,這個目標的實現是一個策略性的緩慢推進過程。

人員邊界。一般來說,生活垃圾處理本著就近原則進行投放,居民都在本社區范圍內就近投放生活垃圾。由于涉及到處理成本,這就需要根據具體規則確定哪些人在本區域具有投放權利,哪些人員不具有投放權利。由于當前并未將生活垃圾處理費用與垃圾產量掛鉤,也并未與社區乃至個人的成本支出、收益聯系在一起,因此人員邊界的規定并未引發關注。但是,隨著生活垃圾分類的付費機制在部分地區逐漸實施,人員邊界規則必然需要不斷完善起來。

邊界的保持需要有力地維護才能實現。無論是空間邊界、時間邊界還是人員邊界,都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人為建構的結果,需要嚴格執行才能實現。維護邊界的辦法如全方位的宣傳、持續的檢查、高強度的抽查等。運動式的生活垃圾分類治理非常能夠凸顯維護邊界的意圖,可是一旦松懈下來后,空間邊界、時間邊界和人員邊界就變得模糊,進而消解俱樂部物品的持續供給。

(二)生活垃圾分類的價格機制與監督

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的一個難題則是如何準確識別并強化居民分類行為的規范性。生活垃圾分類的規范程度決定著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效果,現實中并不存在一勞永逸的杜絕各類不合規行為的方法,即使在國外,生活垃圾分類也很難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度。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通過利益手段加以調節,或者是依賴嚴格的外部監督,或者是依靠居民良好的內在道德動機,從治理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長期的習慣養成過程。在眾多的機制當中,價格機制發揮著顯著的調節作用(見圖2)。

首先,居民作為消費者的付費機制。付費是一個調節生活垃圾排放量的有效手段,生活垃圾分類中的居民作為消費者,由于通過處理生活垃圾而獲取了某種積極效用,應該為此付費。美國舊金山居民有兩種不同的付費方式,根據生活垃圾多少和是否分類付出不同的費用。日本存在著單純計量付費制、累進計量付費制、定量付費制、補助組合付費制和定額付費制等5種方法收取費用。隨著生活垃圾分類政策的實施與居民付費制度的推廣,日本生活垃圾產量呈現倒“U”型的變化。研究表明,受到教育程度、固定工資收入比重、政府治理能力滿意度、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評價等因素影響,城市居民對于生活垃圾分類的支付意愿較高。[15]2019年11月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垃圾分類的價格機制,多排放多付費、少排放少付費,混合垃圾多付費、分類垃圾少付費的原則,這些規定體現了價格機制的調節作用。

其次,居民作為生產者的收費機制。公共物品生產過程要考慮多元主體間的收益權共享,尤其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收益權分配。[16]分類后的生活垃圾作為資源用于焚燒發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居民扮演著生產者角色,就有權利獲得相應的報酬,而報酬則表現為某種微量的收入,比如送積分、送雞蛋、送垃圾袋等正強化激勵。城市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經濟價值的感知對其垃圾分類行為具有正向激勵效應,[17]這充分表明了經濟價值的有效性,但也意味著這種經濟價值消失后可能會帶來分類效果的下降,正如強化理論中“消退”機制發揮的作用一樣。罰款同樣具有收費性質,是對分類不合格的資源供給者的懲罰,是由供給者角色自然延伸出來的一種收費形式。

付費與收費是兩種不同的激勵模式,從形式上看具有對立性,但二者服務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過價格機制發揮作用,從長遠來看,那種正強化給予利益的手段可能難以持續,而收費模式可能具有更強的穩定性。

無論居民愿意與否,監督檢查都是確保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的必要手段。從實踐來看,關于監督檢查形成了幾種模式,第一種是抽查模式,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檢查采取了此種模式,并通過北京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發布督察報告進行通報;第二種是現場檢查模式,即分類的生活垃圾在投放之前開袋檢查,國外在回收之前同樣進行檢查,如果不達標則拒收;第三種是電子檢查模式,這是近年來在部分地區嘗試的方法。德國垃圾袋標注條形碼消除了匿名性,這是俱樂部物品實現排他性的一種手段,有助于降低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責任主體追溯成本。互聯網監管系統有效解決了垃圾分類各環節銜接不暢和環節內分類處理不清等治理難題,[18]某種程度上,技術手段監控機制可以有效規避生活垃圾分類治理中由于陌生人社會帶來的消極參與和熟人社會帶來的臉面問題,全方位、全流程、覆蓋面廣泛的監管是徹底解決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搭便車行為的必要條件。

除了上面提到的模式,還有第四種為很多人所倡導但普及度不高的方法,即居民之間的互相監督模式。哈丁(1968年,1998年)提出了“彼此監督、相互認同”以控制過度消耗傾向,奧斯特羅姆8項原則中也包含了內部相互監督制約的內容,公眾參與是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內源動力之一。[19]但是這種互相監督的模式在國內并不普遍,原因如下:其一是國外重視私人權益和私人空間,互相監督是通過私權的保護間接實現的,而國內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保護的觀念并不強烈;其二,社區層面不合理分類行為所造成的損失未能轉移回社區層面,未能形成社區層面的內循環激勵模式,比如日本形成以社區為單位建立焚燒爐的內部激勵機制,這樣就把社區生活垃圾分類不合規的成本內部化了;其三,生活垃圾分類具有隱蔽程度高的特點,社區居民之間難以逾越隱私邊界進行深度監督。

居民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互相監督是合作治理的表現,一般是以社區自治為前提。對于缺乏自治條件的社區而言,居民就欠缺維護公共空間的權利意識和動力,也缺乏保持內部高度互動的條件,這種情況下依賴于外部專門監督可能更為可取。如果社區組織具有較高的自治程度,社區成員更容易形成有效的內部互相監督,則能彌補外在監督不足。

當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借助懲罰手段加以保障。巴德漢認為,看守人監督和懲罰規則的運用可以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20]對違反相關法律規范的生活垃圾分類行為,進行經濟處罰或記入信用記錄是必要的,這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規范文件中都有相關內容,國外城市也有類似制度規定。當然,懲罰不是目的,深層次的目的是希望居民養成良好習慣,因此奧斯特羅姆的分級制裁原理在這里同樣適用,也就是說,對于不了解規則的初犯者和不太嚴重的行為應該給予比較輕微的警告,而非直接以較嚴厲的處罰開始。

(三)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的反饋機制

生活垃圾處理的俱樂部物品模式內在地包含了一個生產機制。生活垃圾在被投放、運輸之后,進入循環經濟的下一環節,能否發揮出資源價值,關系到俱樂部物品是否存在合法性。雖然人們不期待獲得如同進入收費景區那樣實實在在的體驗,但是依然希望生活垃圾投入生產之后,后續的循環過程能夠證明分類本身的價值與意義,比如生活垃圾分類行為促進了小區環境的美化,生活垃圾分類行為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這種愿望深深地嵌入居民心里,會成為激勵人們持續分類的動力來源。

事實上,大部分群眾都存在著對生活垃圾分類的公益關懷,存在著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環境或改善生活居住質量的美好愿望。如果自己的分類行為能夠帶來積極的效果,就會形成具有道德意義的激勵效應。

其一,生活垃圾分類準確度的評價反饋機制。許多居民在生活垃圾分類上面投入了大量精力,那么生活垃圾分類整體效果怎么樣呢?這個問題應該以居民容易接受的語言形式加以宣傳,而非僅僅用抽象的統計術語如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百分比之類的數據來傳遞。居民前后兩個周期的生活垃圾分類準確性及其變化,應該通過方便的信息溝通渠道加以反饋。當居民獲得了反饋信息,無論是積極的信息還是消極的信息,都代表著某種刺激物,既給執法機構后續監督行為提供支撐,又給居民后續努力提供動力與方向。但是,從各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治理實際運行情況來看,缺乏相應的統計與評估,更缺乏及時的反饋。甚至各地都有居民發現,有些分類后的生活垃圾在運送過程中又被混裝在一起,這種負面的信息反饋打擊了居民持續分類的決心與美好意愿。

其二,生活垃圾分類效果的及時反饋機制。生活垃圾分類進入后置環節,發揮資源生產作用。這一點不同于其他俱樂部物品,其他俱樂部物品經過把關環節后,接下來就是消費過程,而生活垃圾投放之后,更是一種生產行為,循環經濟下的生活垃圾具有資源價值,如可以用來發電、堆肥。在日本、德國等地,焚燒處理不僅減少了填埋帶來的環境污染,而且資源發電產生了比較可觀的經濟效益。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后的生產性效果信息,缺乏及時的統計與反饋,居民難以感受到分類行為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也就難以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成就感,這也影響了生活垃圾分類行為的連續性。

四、結論

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質量是治理的重點與難點。如果生活垃圾分類不夠科學與精準,就會使得生活垃圾分類名存實亡,從而重新回到傳統的生活垃圾分類公共物品供給模式。本研究認為建構俱樂部物品類的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需要科學設定俱樂部物品的邊界,通過價格機制和監督機制來加以保障,并通過積極反饋生活垃圾分類的效果信息,讓群眾感受俱樂部物品帶來的效益,從而形成生活垃圾分類的良性循環。

說明:本文系南京工程學院引進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YKJ201937)成果。

參考文獻:

龔文娟.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變遷——基于1949—2019年城市生活垃圾治理政策的分析[J].學習與探索,2020(2):28-35.

郭庭楠.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的社會參與機制研究:基于社會學視角的分析[J].黨政干部學刊,2017(8):64-67.

杜歡政,聶雨晴,陸莎,等.上海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現狀、問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環境管理,2022(2):13-18.

李玉紅.綠色低碳循環理念的實踐——以優化處理生活垃圾為例[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62-70.

尚虎平,劉紅梅.城市社區垃圾分類的績效及其影響因素測評——一個全面績效管理視角下的非干涉研究[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20(2):34-45+125.

任博,張雅茹.基于ISPC框架的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行動者行為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134-146.

劉承毅,王建明.聲譽激勵、社會監督與質量規制:城市垃圾處理行業中的博弈分析[J].產經評論,2014(2):93-106.

王偉,葛新權,徐穎.城市垃圾分類回收多元主體利益博弈與差別責任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S2):41-44.

宋妍,張明.公眾認知與環境治理:中國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8):161-168.

G.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J].Science,Vol.162,No.3859(1968):1243-1248.

趙敏.環境規制的經濟學理論根源探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3(4):152-155.

陳飛宇,陳祺睿,李倩文.基于合成控制法的中國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政策效果[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22(8):107-117.

屈群蘋.市場驅動型治理:城市垃圾“弱前強后”分類的實踐邏輯[J].浙江學刊,2021(1):63-69.

埃利諾.奧斯特羅姆.公共事務的治理之道:集體行動制度的演進[M].余遜達,陳旭東,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賈文龍.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居民支付意愿與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4):8-14.

祝睿.環境共治模式下生活垃圾分類治理的規范路向[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70-76.

張郁,徐彬.基于嵌入性社會結構理論的城市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0(10):64-70.

孫旭友.“互聯網+”垃圾分類的鄉村實踐——浙江省X鎮個案研究[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37-44+111.

楚德江,陳永強.農村垃圾治理的內源性動力及進路探究——以四川省丹棱縣L村垃圾治理為例[J].環境保護,2020(20):41-45.

Bardhan,Pranab.Irrigation and Cooper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48 Irrigation Communities in South India.[J].Economic Development & Cultural Change,2000(4):847-865.

Research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Goods Supply Mode of Urban Residents'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Jiang Dongxu, Zhang Zhip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Nanjing 211167, China)

Abstract: Urban residents'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belongs to the supply of public goods, 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from pure public goods or public pond goods to club goods. This transformation is facing destructive resistance such as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nd free ride.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domestic waste under the supply mode of club goods, residents play a dual role as both consumers and producer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formation of the club's goods supply model,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scientifically demarcating the consumption boundary of public goods, promoting the payment mechanism of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 supervision of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timely feedback of the effect of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public pond goods; club items; domestic waste classification; urban governance

責任編輯:王? 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悠久久综合|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亚洲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无卡| 亚洲品质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色婷婷天天综合在线|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亚洲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91视频青青草|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国产91全国探花系列在线播放 |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亚洲欧洲综合|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婷婷色狠狠干| 啊嗯不日本网站|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页|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亚洲性视频网站|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成人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8090成人午夜精品| 2021国产乱人伦在线播放| 青青极品在线|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日韩高清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网|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欧美激情成人网|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国产香蕉在线|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亚洲色图另类| 老熟妇喷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爽爽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级毛片天堂|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粉嫩| 2019国产在线|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欧州色色免费AV| 色精品视频| 91免费在线看|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无码久久久|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内a级毛片|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手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