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杰

2023年5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北京金融街15號正式揭牌。圖/視覺中國
隨著金融創新不斷深化,金融機構的產品和服務范圍界限逐漸淡化,多重監管、監管套利、監管真空并存的情景多有出現,調整金融監管框架成為趨勢。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應運而生。
5月18日上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揭牌儀式在原中國銀保監會南門舉行。次日下午,人社部網站顯示,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其中,任命李云澤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任命曹宇、周亮、肖遠企、叢林(女)為副局長。
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在中國銀保監會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對金融控股公司等金融集團的日常監管職責、有關金融消費者保護職責,中國證監會的投資者保護職責劃入其中,將統籌除證券業之外的全部金融業監管。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監管的不僅僅是銀行和保險,也包括信托、理財子、消費金融等非銀機構,以及其他類金融機構或組織。總之,所有具有金融性質的業務都要受其監管。”有資深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隨著揭牌的完成以及領導層的到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向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邁出前進的一步。
至此,更符合現代金融監管要求的“二委一行一局一會”以及地方監管的中國版“三層+雙峰”監管框架逐漸清晰。“中央金融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體現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人民銀行除承擔貨幣政策職能外,更多地擔負起宏觀審慎管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主要負責具體機構和行業監管工作,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國證監會主要負責資本市場監管職責。另外,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將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導,主要維護地區金融穩定。”多位行業人士表示。
2023年3月公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在中國銀保監會的基礎上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并相應調整中國證監會職責及地方金融監管體制。
“此次金融監管改革影響深遠,能提高監管的效率和協調性,起到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作用,是中國金融監管體制邁向更加完善的重要一步。”某銀行業人士稱。
5月18日上午9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揭牌儀式在金融街15號、原中國銀保監會南門舉行。
儀式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李云澤主持,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國務院副秘書長丁學東、中央金融辦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王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中國外匯局局長潘功勝等多位領導出席,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其他相關領導與工作人員也到場參加。
次日(5月19)日下午,人社部網站顯示,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任命李云澤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任命曹宇、周亮、肖遠企、叢林(女)為副局長。
從經歷來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領導層均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有三位曾在地方政府工作過,分別是李云澤、曹宇和周亮。
2018年9月,李云澤南下,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并于2022年5月,擔任四川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長、黨組副書記。他負責省政府常務工作,負責外事、國防科工、發展改革(糧食和物資儲備、能源)、財政稅務、統計、金融、應急管理、安全生產、機關事務、綜合政務服務等工作。
成立之后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工作任務將聚焦落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納入監管,努力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大力推進央地監管平衡,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積極營造良好的金融法治環境,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筑牢守衛國家安全的鋼鐵長城。”5月18日,李云澤在揭牌中致辭。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另一項重點職責是對金融機構的全面監管。李云澤表示,要轉變職能、提升效能,堅定恪盡職守、敢于監管、精于監管、嚴格問責的監管精神,不斷研判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監管指數、監管規則,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大興調查研究,切實轉變監管作風,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監管查處金融風險背后的腐敗,著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作風過硬、能力過硬的監管鐵軍。
2023年金融監管機構改革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的重點內容,例如,金融領域的協調職能由國務院提升至中央,監管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加強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進一步消除監管真空;強化中央事權,壓實地方責任等。
伴隨著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揭牌,以及在5月18日王江以中央金融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的身份出席會議等,中國版“三層+雙峰”監管框架更為清晰地浮出水面。
“三層”的頂層為中央金融委員會及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中間層為各金融監管部門,具體包括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中國證監會;底層為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和地方金融監管局。“雙峰”則是將監管部門的具體職能分為審慎監管和行為監管。
在此框架下,中央金融委員會及其辦公室體現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以及研究審議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
“作為三層中的頂層,能進一步增強不同金融行業的統一監管與協調統籌能力,及中央與地方在金融領域的統一監管與協調統籌能力等。同時,新組建的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主要負責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近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秘書長尹振濤表示。
此前運行的“一委一行兩會”金融監管體制雖然有效保障了金融發展穩定,但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各機構都有一定的監管職能,使得監管職能分散、力量分散、監管標準不統一、處罰裁量有差異;尤其地方政府也擁有一塊金融監管職能,形成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條塊割據狀態。”有行業資深人士表示。
“中國人民銀行除承擔貨幣政策職能外,更多地擔負起宏觀審慎管理、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法律法規體系及全口徑統計分析和系統性風險預警等工作,其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更加清晰。”尹振濤稱,新成立的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中國證監會及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則主要負責行為監管。
需要注意的是,從職能上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已經完全突破了銀保監會的銀行與保險的機構監管范疇。“可以理解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可以監督一切具有金融屬性的機構和業務。”有行業資深人士稱。
根據《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將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為主導,統籌優化中央金融管理部門地方派出機構設置和力量配備。“當下的地方金融局基本是從各地的金融工作局或金融辦轉變而來,而后兩者最初的職責便是招商引資,金融管理、風險處置等職責都是之后賦予的。招商引資和監管定位其實存在一定的沖突。未來,隨著改革的深化,將改變這種權責不對等的問題。”一位接近地方金融局的知情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當前國際通行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主要是針對發達經濟體而提出的,其構建思路和具體工具難以完全適用于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實踐。中國金融監管的最新調整充分考慮了政策措施的適用性,在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下具有重要意義。”尹振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