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月


從供應鏈到智能供應鏈
關于供應鏈的定義有很多,但都繞不開從設計、采購、生產到渠道、銷售、服務的“全過程”“全流程”概念,即供應鏈不是企業運作的某個單一環節,而是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連接著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和終端消費者,發揮著聯結供需雙方的紐帶和橋梁的作用。
同時,供應鏈也是一種高效協同的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通過打破組織內部及組織之間的信息孤島,有效規劃和管理采購、運營、分銷、物流全鏈路,特別是產業鏈相關方之間的協調與合作,實現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高效整合。
“智慧供應鏈”最早由復旦大學博士羅鋼在2009年上海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會議上提出。他認為,智慧供應鏈是通過有機結合物聯網、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與現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構建的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自動化、網絡化的技術與管理綜合集成系統。理解“智能供應鏈”需要從兩個維度去看,即“智能”中的“供應鏈”和“供應鏈”中的“智能”。
一方面,前沿數字技術的發展滲透到供應鏈領域,催生了供應鏈的智能化轉型。商流、信息流、資金流、物流通過數字化聯系起來,并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優化配置和決策賦能。舉例來說,元宇宙技術將現實中的供應鏈過程反映到虛擬空間,再對所采集的數字信息進行加工,并反饋到實際的供應鏈管理中,由此往復迭代,最終使供應鏈管理達到最優。集裝箱碼頭數字孿生管控系統、AR船舶智能導航系統、船舶態勢感知系統就是元宇宙技術在智能供應鏈領域的具體應用。除此之外,電子提單同步了供應鏈各環節之間的信息流,供應鏈金融和大數據風險評估管理為大額資金流保駕護航,貨物監測物聯網、無人駕駛卡車、倉儲分揀機器人正在代替物流線上的人力。
另一方面,智能化是供應鏈自身進化的必然趨勢。供應鏈的目的是完成物料的搬運,在合適的時間將原材料或半成品提供給工廠,使得制造順利進行下去;到了銷售階段,庫存和市場高度匹配,倉庫既不積壓也不缺貨。但是傳統供應鏈存在服務單一、運輸過程不透明、勞動力密集、信息不對稱、流程不標準、成本高、效率低等痛點。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成為突破口。相比傳統供應鏈,技術賦能下的智慧供應鏈采用智能決策方法,能夠實現快速響應、柔性管理和高效協同,具有“可見”(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可控”(以AI決策、自動化、數字孿生、元宇宙技術為支撐)、“可信”(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顯著優勢。
目前,我國的供應鏈數字化服務規模的增速遠高于GDP的增速,2017—2021年的年均增長率達15.9%。2021年,信息流、物流、資金流三類供應鏈數字化服務的總收入達2.8萬億元。未來幾年,這一行業規模將繼續保持高位增長。智慧供應鏈或將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的重要一極。
總的來說,智能供應鏈是“智能”和“供應鏈”的有機結合。技術加碼使供應鏈決策更加靈活、管理更加精細、信息協同更加穩固,使供應鏈全程運作可視化、可感知、可調節,幫助企業降本增效,實現精益生產;而智能技術與供應鏈并非單向哺育關系,供應鏈的智能化發展為智能技術應用提供了新的場景驅動,智能供應鏈是社會經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重要一環。場景驅動和技術驅動相互作用,共同推動人類社會進入“智能時代”。
從智能供應鏈到“智能制造”2025
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戰略被正式提出。德國供應鏈研究院的中國首席科學家房殿軍博士曾做出如下解釋:“工業4.0”是以移動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為驅動,以虛實融合系統(CPS)為基礎,通過深度融合機、電、自動化、信息與通信技術以及企業管理流程,實現向智能化制造的進化。
“信息技術驅動”“技術與企業管理相結合”,這些元素也是智能供應鏈的重要特征。相比“工業3.0”,“工業4.0”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在極大提升生產效率與質量的情況下維持低消耗和低成本,這與智能供應鏈及其核心環節智慧物流的宗旨不謀而合。2022年,我國智慧物流市場接近7000億元,隨著中國制造業由大變強,一個萬億級新興市場有望誕生。
從智能倉儲、物流到智能制造,“工業4.0”離不開“供應鏈4.0”。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智慧供應鏈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重大。此外,供應鏈創新與應用有利于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業內人士指出,智慧供應鏈實現了跨部門、跨環節、跨領域的協同運作,能夠彌補當前政府各個部門分割管理的缺陷,在此基礎上實現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協同的公共價值塑造,促進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的精細化、智能化、社會化,最終實現智慧政府建設的目標。
2022年9月,在《數智供應鏈白皮書》的發布會上,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云事業群總裁高禮強表示,過去10年,很多企業通過業務上云完成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現在,產業數字化正迎來以數智供應鏈為特色的下一站,企業從“上云”進入“上鏈”階段。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大數據分會副秘書長馮超強調了數字能力在一體化供應鏈物流服務中的重要性,“對經濟堵點的疏通,數字化是最佳的抓手和驅動引擎”。中化能源股份數字化總架構師畢粼表示,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打造數智化供應鏈物流體系,構建智能高效、多式聯運的數字化能力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京東科技副總裁、京東云解決方案部總經理任成元指出,未來的供應鏈必將是更開放的供應鏈。經濟全球化時代,任何一處經濟波動都可能被放大,加之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產業鏈斷鏈風險加劇。面對諸多不確定因素,數智供應鏈以數字技術為核心底座,通過提升響應不確定性的敏捷度重塑產業韌性。
在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智能供應鏈已經成為全球發達國家新一輪創新競爭的重要賽場。供應鏈的智能化水平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影響著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智能供應鏈對我國從制造大國升級為“智造強國”至關重要。此外,中國供應鏈應當伴隨中國制造實現跨國發展,沿著“一帶一路”和RCEP區域進一步擴大影響力,加快“走出去”步伐。
結語
2022年10月,第八屆中國人工智能大會聚焦供應鏈發布的《智慧供應鏈白皮書》中提及,推動供應鏈變革的導火索由半個多世紀以前的集裝箱變成了數字化,未來的數字化供應鏈將是實體供應鏈的完整數字孿生,智慧供應鏈最終將讓整個世界的經濟貿易與元宇宙深度融合為一體。
現有的智能供應鏈仍面臨各種問題:主觀上,企業出于自身經營安全考慮本能地拒絕信息共享;客觀上,行業內數據標準不統一、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致使妨礙產業鏈高效協同的數據孤島依然存在。但是,供應鏈企業的探索和開拓從未因此止步。畢竟,所有尚未解決的問題,都是行業留給未來佼佼者們的良機。
據測算,2021年我國企業采購市場規模超過174萬億元,但是采購數字化滲透率不足10%。百萬億級的采購市場規模,數字化率每提升1%,就會帶來萬億級市場空間。參照2022年美國市場超15%的滲透率,僅在采購這一環,智能供應鏈就孕育著巨大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