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王大珩的父親王應偉是我國地球物理和氣象學家,在二十世紀之初便懷著科學報國的理想到日本留學。“珩”在辭典上有兩種解釋,一是美玉,玉佩上面的橫玉,形狀像古代樂器磬;二是珩磨,一種精密儀器的光整加工方法。不管父親為兒子取名時的想法是什么,一個“珩”字冥冥之中決定了王大珩的一生。
17歲時,王大珩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擔任了清華物理系助教。之后,他又以優異成績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進入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攻讀應用光學專業。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后,他進入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玻璃制造技術系,從此奠定了他終身的志趣和事業。
1951年,王大珩受中國科學院邀聘籌建儀器研制機構。次年,中國科學院儀器館(后改名為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簡稱長春光機所)正式成立。
一切都是空白,包括用于制造科學儀器的材料——光學玻璃。國家能提供給他們的只有1400萬斤小米,這是創建儀器館的全部經費。在王大珩的鼓勵和帶領下,全館從零做起,滿腔熱情地投入光學玻璃的研制工作中。很快,中國第一爐光學玻璃熔制成功,中國光學事業的帷幕就此拉開。在不到6年的時間里,他們相繼研制出我國第一臺電子顯微鏡、高溫金相顯微鏡、多臂投影儀、大型光譜儀、萬能工具顯微鏡、晶體譜儀、高精度經緯儀、光電測距儀以及一系列新品種光學玻璃,俗稱“八大件、一個湯”,一舉填補了中國在光學領域的空白。長春光機所也因此被譽為“中國光學的搖籃”。
1983年,王大珩調到北京任中科院技術科學部主任。從此他的目光不再僅僅關注他一手開創的光學事業,而是投向整個中國科技的發展。就在這一年,美國總統里根發表了著名的“星球大戰”演說,試圖通過建立全球戰略防御體系,促進國防科技的發展,進而帶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的全面振興。不久,針對“星球大戰”計劃,歐洲推出“尤里卡計劃”。而此時,改革開放才開始幾年,在高科技發展方面與世界的差距很大,如果不能迎頭趕上,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驅使王大珩聯合其他科學家,一起提出了把中國推到世界高科技競爭起跑線上的一個計劃,即著名的“863計劃”。“863計劃”實施至今,不僅創造了數千億元的經濟效益,也使我國在諸多高科技領域站到了世界前沿。
“光陰流逝,歲月崢嶸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參馳,為祖國振興。光學老又新,前程端似錦。搞這般專業很稱心。”這是王大珩70歲時給自己寫的一首詞,也是他對深愛著的祖國和光學事業的真誠表達。
2011年7月21日,光學泰斗王大珩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