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是為了解決當今社會主要矛盾、為了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目標、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人民。人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但目前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如資源困境、管理困境、智力困境,影響了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要高度重視這些問題,采取有效舉措予以解決,為人民發揮主體作用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物質支持、組織引導、智力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民;主體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是事關中國反貧困事業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鄉村振興的成效反映著共同富裕的質量,關系著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鄉村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現實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充分激發人民在鄉村建設、發展及治理過程中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注入鄉村能量。
一、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的原因
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之后,必須采取有效舉措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鄉村振興戰略能夠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解決相對貧困問題。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人民,必須發揮人民主體作用,這是基于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現實需要、基于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基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
(一)現實需要:解決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總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更是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越來越強烈,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其中就表現為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城鄉在教育、醫療、科技等方面資源分配不均衡,城市資源優于農村資源。鄉村振興儼然已經成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一矛盾的重要抓手,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舉措。
脫貧攻堅雖然已經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但相對貧困問題仍然存在,并成為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要障礙,為此,必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是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治本之策。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確立人民在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現代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人民參與到鄉村建設、發展、治理的全過程中來,使人民在鄉村振興中獲得切實的利益,不斷增強幸福感與自信心。
(二)本質要求:達到共同富裕
鄧小平同志說過:“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蔽覈涍^幾十年改革開放,各項成就顯著,社會面貌煥然一新,已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積蓄了物質力量,向共同富裕這一目標邁出了一大步。但鄉村發展仍相對落后,城鄉發展兩極分化,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薄弱一環。由此可見,必須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為共同富裕之路破除阻礙。
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富裕。共同富裕的主體是全體人民,為了全體人民,依靠全體人民,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意味著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當前,我國面臨著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就意味著發展成果并沒有使全體人民共享,因而,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發揮人民推動歷史發展的主體作用,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促使人民主動去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鄉村,使鄉村振興之路擁有強大的人民推動力。
(三)價值旨歸: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瘪R克思主義最終的價值旨歸是回到人自身,是人民的理論。在它的指導下成立并成長壯大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身長久不變的宗旨。
鄉村振興的實施對象是“鄉村”、目標是“振興”,而隱藏在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民”。鄉村振興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振興,旨在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使人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方面都有所提高,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鄉村振興是真正為民的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只有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熱情,引導人民群眾投入這項事業中來,才能使鄉村實現真正的振興,實現鄉村的現代化發展。
二、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人民發揮主體作用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物質條件、管理條件、人才條件,而這些條件不足正是目前鄉村振興所面臨的突出問題,使鄉村振興缺乏物質動力、組織動力、智力支持,直接限制了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
(一)資源困境:物資匱乏與資源貧乏
資源豐富與否決定了一個地區發展的質量,與城市相比,鄉村資源的短缺導致了城鄉發展的不平衡。資源的匱乏制約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表現在資金不足、技術缺乏、教育薄弱、衛生臟亂、醫療落后、交通不便等方面,嚴重影響著人民日常生活,不能滿足人民在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民生方面的需要。資源短缺導致人民生活設施不足、生活質量落后、生活滿意度下降,使人民缺乏創造性、缺少生活熱情,建設鄉村的激情不夠、動力不足。人民建設鄉村的主體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積極性、創造性、能動性調動不起來,普遍缺乏活力與熱情,鄉村振興的后勁就不足。
(二)管理困境: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
部分基層組織內部存在著腐敗現象,對于許多問題的解決方式也流于表面,鄉村振興面臨著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雙重阻礙。少數黨員領導干部對人民的訴求視而不見、充耳不聞,脫離人民群眾的現象時有發生;對于人民所提出的意見、建議不予采納,人民所期盼的、關注的合乎自身利益的一些具體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如環境污染、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等。一些基層宣傳工作也流于形式,對于國家方針政策宣傳不到位,人民不了解鄉村建設與發展相關的國家方略。同時,鄉村治理的各項制度不夠完善,干部權力得不到制約,人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使得人民主體地位得不到鞏固和強化。
(三)智力困境:教育落后與人才外流
當前,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鄉村振興作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銜接性工作,必須堅持扶志和扶智相結合的理念,這將為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鄉村的資源困境與管理困境直接導致了智力困境,表現在教育資源匱乏、生活質量得不到提高以及基層管理能力不足而導致人才外流等方面。鄉村教育的落后導致難以培養大量的鄉村人才,鄉村振興的人才自給量較少;生活質量不高及基層管理能力不足使本土人才不愿留在鄉村,而選擇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同時也很難吸引外來人才,鄉村振興的人才外補量較少。沒有智力支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則受到重重阻礙。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需要大量人才的帶動,而教育落后與人才外流直接打擊了人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三、鄉村振興進程中發揮人民主體作用的實踐路徑
針對鄉村振興戰略下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存在的資源困境、管理困境、智力困境,需要加大資源投入,提高生活質量;規范制度體系,杜絕貪污腐??;提高教育水平,引進大量人才。解決這三個方面的困境,將為人民主體作用的發揮提供物質支持、組織引導、智力支撐。
(一)物質支持:加大資源投入,提高生活質量
要解決影響人民主體作用發揮的物質方面障礙,就必須加大對鄉村的資源投入。政府應給予財政支持,用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補齊技術短板、改善人居環境、保障醫療衛生安全等,使人民整體生活質量有較大的改變,讓人民感到在鄉村居住有希望、有奔頭,從而激發人民改造與建設鄉村的干勁。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人民的積極性得到提高,而人民積極性的提高又促使人民利用已有的資源建設更美麗、更富庶的鄉村,鄉村的進一步發展會更加激發人民的建設欲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鄉村不斷發展,人民主體作用不斷發揮。人民在共建的過程中共享發展成果,其主人翁意識會越來越強烈,人民成為鄉村振興的真正建設者、參與者、享有者。
(二)組織引導:規范制度體系,杜絕貪污腐敗
要解決影響人民主體作用發揮的管理方面障礙,就必須規范各方面制度體系,完善選舉監督機制、權力運行機制、民意采集機制等,堅決杜絕領導干部貪污腐敗?;鶎宇I導干部要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囑托,嚴格用各種制度法規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黨員干部的心要和人民連在一起,關心人民所關心、期盼的事,解決人民想解決的事,如垃圾處理、旱廁改造等環境改善問題。同時,對于人民關于鄉村治理、鄉村建設的意見與建議要廣泛聽取,勇于接受人民提出的批評與質疑,人民的意見建議是寶貴的,人民生活在鄉村之中,最清楚想要把鄉村建設成什么樣子。對于人民來說,自己提出的意見或建議能夠被采納,就更能夠激發其建設鄉村的主動性。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領導干部起到示范引領作用,人民作為建設主體,在領導干部的引導下積極為鄉村建設助力,每個人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鄉村落后的面貌就會得到改變。
(三)智力支撐:提高教育水平,引進大量人才
要解決影響人民主體作用發揮的人才方面障礙,就必須在解決資源困境、管理困境的基礎上,以“興志興智”為目標,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在教師調配、課程設置、教學創新上下功夫,增加人才自給量;落實人才引進各項政策,給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提供住房保障、提高工資待遇等,增加人才外補量。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如旅游產業、養老產業等,增加就業崗位;通過政府和市場兩手抓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利用鄉村特色打造文化產品,營造良好的氛圍吸引人才;通過城市對鄉村進行對口幫扶,加快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使城市教育資源與人才能夠流入鄉村、留在鄉村;建設“樣板鄉村”“現代鄉村”,使人才看到鄉村的發展潛力,愿意為鄉村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教育水平、吸引大量人才,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智慧與力量,可以改變鄉村的人口結構,帶動人民增收致富,提升人民建設鄉村的勇氣與信心。人才自給量及外補量的增加,能夠讓鄉村人民意識到自己并沒有被時代所拋棄,人民在鄉村建設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多方面的助力,這樣有利于更好地促進人民發揮主體作用。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全局性和歷史性意義。鄉村能否振興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實現。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是人民。要破除阻礙人民主體作用發揮的資源困境、管理困境、智力困境,建設美麗鄉村,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目標,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3]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51.
[4]王景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鄉村振興[J].新西部,2022(09):68-69.
[5]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EB/OL].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42Q4eE5YMPV,2021-03-23.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
[7]陳健.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現代化鄉村治理新體系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8(06):12-16.
[8]韓港,黃建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三重邏輯[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4(01):13-18.
[責任編輯:王芳玲]
作者簡介:王震(1997—),女,山東德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