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春 謝媛春
摘 要:紅色文化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結構變動中鄉村振興的精神思想動力,是實現鄉村產業結構優化、經濟發展多樣性不可取代的媒介。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鄉村人口結構發生變化,城市文化沖擊鄉村文化的生存空間,當前部分鄉村仍存在主體流失、價值迷茫、開發受限、治理薄弱之困,立足鄉村紅色文化現狀,深挖紅色文化育人價值,延長文化產業鏈,有利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賦予鄉村全面振興不竭動力源泉,實現城鄉物質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關鍵詞:鄉村;紅色文化;鄉村文化振興
《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指明了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并強調了弘揚紅色文化的重要性。作為曾經的革命根據地,長期的革命實踐給廣大農村留下了寶貴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鄉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鄉村振興建設推進過程中,明確紅色文化之地位及重要性,探討紅色文化價值如何發揮,有助于更好地利用紅色文化助推鄉村振興。
一、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
(一)紅色文化培育農村文化自信
梁漱溟先生認為文化“就是一個社會過日子的方法”,紅色文化是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中,革命先輩們英勇奮戰、不畏犧牲精神的凝結,具有豐厚歷史內涵,蘊含著系列紅色革命戰爭故事,在新時代起著重要的教育傳承作用。紅色文化以口口相傳、書面表達、紅色建筑等形式流傳下來,物質形式和精神形式都對村民具有重要教育作用。村民“生于斯、死于斯”,以“鄉土”為核心的生活與“耕植”為中心的生產,是鄉村獨特的文化形態,農村紅色文化的認同與傳承通過“點線面”的發展,潛移默化地浸潤社會,為鄉村振興提供價值坐標。推動社會紅色文化發展,又形成反推力促進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增強農民對于農村的信任感、責任感,增強農民文化認同、文化自信。
(二)紅色文化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在脫貧攻堅時期,文化是鄉村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扶貧工作強調物質和精神脫貧,在實現全面脫貧戰略性目標后,同樣也應關注鄉村后續發展。在過去的農村發展工作中,諸多農村不斷深挖本地區的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旅游資源,打造特色紅色旅游項目,并衍生出眾多相關產業鏈,成功實現以一帶多。部分地區以文化旅游產業力促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將文化潛在的經濟功能注入社會發展領域中,成為鄉村經濟增長新的動力機制。紅色文化與他類鄉村文化如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等共融發展,能將各類文化整合形成更強大的文化資源優勢以實現文化振興,發揮出文化產業在鄉村振興中的物質與精神雙重帶動作用,經濟支撐鄉村發展,文化指引前進方向。因而,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文化振興與產業振興的同步發展。
(三)紅色文化滲透農村社會治理體系
以文化治理創新創造出本土化、多元化的農村社會治理方式,是解決鄉村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有效方式。紅色文化是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共產黨人在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不斷探索農村社會治理方式,尋求革命解放的最佳路徑,中國共產黨人是農村社會治理的主要領導者,共產黨人的執政理念與能力的影響體現在各個方面。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農村社會生活煥然一新,可以說,紅色文化是農村社會治理的精神源泉,指引農村社會治理朝著科學化、民主化的方向前進。與此同時,鄉村振興戰略也提倡科學合理挖掘紅色文化的資源價值,將紅色文化與時代文化相結合,實現紅色文化與時俱進,從而更新發展農村社會治理觀念,提高鄉村社會治理的有效性。
二、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現實困境
(一)紅色文化建設主體流失
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鄉村人口不斷涌入城市,為城市建設提供大量勞動力,但在社會生活中,他們并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而且客觀上導致鄉村社會出現了“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弱勢群體。在鄉村紅色文化建設過程中,中青年群體是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文化建設的受益者,他們大規模進城務工,因長期與鄉村脫離,對鄉村文化缺乏歸屬感,鄉村成為一個“回不去的故鄉”,留守于鄉村中的多數為婦女、老人、兒童,文化素質較低、文化建設能力較弱、文化消費動力不足,難以組織村民有效開展鄉村文化活動,導致村民對鄉村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日漸式微。
(二)村民文化價值觀受到沖擊
改革開放后,人口流動性加大,社會流動性增強,鄉村由熟人社會逐漸轉變為半熟人社會,農民不再固定于鄉村當中,而是在鄉村與城市中游走。過去農民的生活生產以土地為中心,土地孕育紅色文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鄉村紅色文化存在的根基。網絡時代也帶來異質文化的沖擊,大量現代性經濟與異質文化進入鄉村社會,使得鄉村民俗等傳統文化處于邊緣化地位。現代性文化的加入極大地沖擊農民的內心世界。異質文化的多樣性、新鮮性影響了農民的價值選擇,主觀上盲目選擇服從于現代性文化與行為,拜金主義與消費主義等價值觀在農村蔓延。有些辨別力不高的農民盲目崇拜城市文化、外來文化,試圖舍棄鄉村文化、擺脫鄉風民俗和鄉村紅色文化的道德約束。原有的鄉村文化價值觀念包括鄉村紅色文化被擠壓,日益失去其在精神文化中的引領地位。
(三)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片面、淺顯化
作為農村的特色文化之一,紅色文化與其他鄉村傳統文化結合更能發揮出最優效果,然現實卻存在政府引導不到位、頂層設計謀劃不健全、二者結合尚不深入的現象。例如,革命戰爭時期建立的紅色建筑,由于分布零星、規模較小不成群、集中程度低,極大加深了保護與修復的難度,發展相關旅游等產業也需建設更加龐大的基礎設施,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種種因素造成紅色文化后續發展力不足,影響紅色文化資源的進一步開發。
紅色文化具有公益性和市場化雙重屬性,但部分農村地區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著重點放在經濟層面,更多聚焦于發揮紅色文化潛在的經濟價值,文化資源開發過于看重靜態展示價值,文化利用片面化與淺顯化,其最深層次的精神引領價值被弱化。
(四)紅色文化對農村社會治理滲透力薄弱
在鄉村紅色文化建設過程中,政府起主導作用,少數部門采取行政命令的強硬方式推進國家文化意識建設,忽視了村民在建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削弱了村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導致鄉村紅色文化管理模式出現“格式化”現象。在建設過程中,政府與村民之間的文化利益關系未能得到平衡,使得由政府主導建設的一些文化項目與工程流于表面,并不能滿足村民的內心需求,公共文化政策效果無法達到最優化。“一刀切”的文化建設政策,標準化格式化的文化改造方式,將地域性的紅色文化特點抹殺,形成“流水線”文化。
部分農村地區對紅色文化的管理重視程度不高,加之文化遺址分布零散、投入力度不足等原因,導致農村紅色文化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機制,管理模式較為粗放,難以形成系統的宣傳保護機制。由于受到傳統呈現模式的影響,文化的教育引導作用發揮不健全。同時,農村地區由于資金、技術及人力等資源有限,紅色文化的宣傳形式仍局限于傳統的媒介形式,缺少與時俱進,與新時代審美不相契合,宣傳效果欠佳。
三、紅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突破路徑
(一)培育鄉村文化建設者主體意識
對于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必須加大人際能量場的能力輸出,動員村民積極參與鄉村紅色文化的建設,讓更多的人回到鄉村社會“網絡”上來,建立起新的社會關聯和能量場。首先,在紅色文化濃厚的農村地區,可以發揮老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動員村民參與到鄉村紅色文化建設中。其次,人口的流動導致建設主體的改變,因而在教育過程中需根據主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例如,針對農村留守婦女,可利用農閑時間開辦補習班,以提高婦女的文化素養水平。除此以外,可有序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以更多外源力量促鄉村發展,利用本村優勢吸引外地人員的加盟,通過建立鄉村創新創業小鎮,提供創業就業機遇,吸引青年、大學生群體來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通過年輕人的加入加強鄉村與外部的溝通交流。
(二)凝練文化價值,重塑村民文化價值觀
費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覺”的概念。作為鄉村紅色文化建設的主體,村民應自覺主動了解本村紅色文化的歷史背景、發展歷程、人文意義,在熟識過程中喚醒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參與到紅色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共同為鄉村紅色文化的未來發展找到出路。
鄉村紅色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追求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相契合,作為我國當前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其科學性、人民性、先進性引領著鄉村紅色文化的發展。其中國家、社會、個人三方面的價值追求都能與鄉村紅色文化理念相對應,應盡量找尋二者契合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紅色文化與時俱進,推進紅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三)加強引導規劃,推動紅色文化“雙創”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紅色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需依靠內生外引,內需要發揮人的主動性,外需則要有制度保障。紅色文化的長遠發展離不開政府的科學引導與合理頂層設計。政府需充分了解認識當地所存在的紅色文化,有效利用地方政策的支持提高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要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利用價值最優化,就要實現文化的再生產,延長文化產業鏈,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紅色文化資本。文化作為精神存在,要實現價值變現,需提取出可視、可聽、可體驗的現實物質形式,例如,從紅色歷史、紅色人物中創設出具有特色的卡通形象、文化衫、特色書簽等衍生品,通過文化演出節目、VR虛擬現實、場景體驗等形式進行體驗,以豐富的文化產品供給產生現實的經濟效益,增強游客身臨其境的觀感體驗。
(四)強化農村社會治理,將紅色文化融入基層組織建設
一方面,借鑒紅色文化中的黨建經驗,以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并完善其治理體系。在鄉村社會治理過程中,可以充分參考當地紅色文化中的制度建設文化。革命建設時期,黨仍處于幼年摸索期,其黨建經驗更適合于當時的時代背景,可提取出其一般經驗,例如如何做好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黨員吃苦耐勞的經驗,應該也適應于如今的黨建工作。黨員干部應加強自我革命,提升自身素養,為鄉村振興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鄉村振興的重要前提就是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鄉村地區以紅色文化的制度文化為依托,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主動將其融入黨性修養中,并貫穿于為官用權之中,體現于實踐服務當中,用紅色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激勵黨員干部積極投身于鄉村振興浪潮中,為推動鄉村發展干事創業。除此之外,還應動員廣大村民積極參與,投身于紅色文化的保護、傳承開發當中,在參與過程中讓村民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充分發揮村民的積極主動性,集中民智,讓他們在文化的傳承保護措施方案中建言獻策,既能體現村民對文化的認知看法,又能以紅色文化助推村民自我意識的提升,村民與紅色文化不再是脫軌的關系,而成為相生相長、互促發展的關系。
四、結語
文化與鄉村振興是相生相長、相互促進的關系,其中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紅色精神力量尤能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的凝魂聚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發展動力,弘揚紅色文化也將為鄉村振興貢獻獨特的文化力量。
參考文獻:
[1]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611.
[2]胡瀟.資本介入文化生產的耦合效應[J].中國社會科學,2015(6):45-61,206.
[3]孫偉.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的契合機制與實踐路徑——以新縣田鋪大塆為分析樣本[J].河南社會科學,2020,28(07):99-104.
[4]焦石文,張寶林.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基層治理的現實依據與總體思路[J].領導科學,2019(2):94-97.
[5]習近平.用好紅色文化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J].求是,2021(10).
[責任編輯:朱松琳]
基金項目:2022年度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發展倫理闡釋”(YCSW2022171)
作者簡介:謝媛春(2000—),女,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李燕春(1999—),女,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