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紀以來,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愈發嚴重,農村養老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已經成為影響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絆腳石”和鄉村振興的“攔路虎”。通過對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進行實地走訪,使用統計描述性分析方法對該區養老現狀進行分析,發現獨居老人面臨的養老難題,主要表現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社會養老作用微弱、社交被邊緣化、就醫難等。針對以上問題,提出了政府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加強養老院科普宣傳、建設村活動室、加裝緊急報警裝置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獨居老人
人口老齡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應對的制度安排。黨的二十大報告從“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角度闡述了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的發展方向,即“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優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人口共141178萬,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8.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3.5%,老年人口占比較大。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正在加快并且形勢比較嚴峻,預計2035年我國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未富先老將制約我國經濟發展。
2021年農村地區常住人口相比于2010年減少16436萬,其中以青壯年人口為主,老年人口轉移到城鎮數量相對較少,這造成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加嚴重。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導致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面臨勞動力匱乏問題,快速的老齡化進程給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為例,通過實地走訪,分析淮陽區獨居老人養老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為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
一、農村養老模式的類型
從養老資源供給來源看,存在三種基本的養老方式,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自我養老。有學者提出我國農村現存三種主要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如果將養老模式繼續細分,則分別有家庭養老、社會養老、集體養老和個人養老。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家庭養老功能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家庭養老和自我養老模式受到了影響。此外,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社會養老保險擴面難、保障水平難以提高等問題;部分農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在養老方面發揮作用有限。
二、農村養老問題分析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凸顯。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和自我養老模式逐漸弱化,而社會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供給不足,加劇了農村養老問題。雖然目前農村養老仍然以家庭養老模式為主,即子女負責贍養老人,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農村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只有在節假日期間才能夠回到農村履行其贍養老人的義務。
從農村社會角度來看,農村老年人口規模較大,老齡化程度高于城市成為一種趨勢,老齡化進程仍在加快。現階段,雖然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但是青壯年常年生活在城市,家庭養老模式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子女的經濟支持仍然是農村老人的重要經濟來源,但支持程度有限。雖然國家積極推行新農保,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率大幅增長,但是保險數額較低,不足以讓農村老年人生活質量大幅提升。從老年人自身角度來看,他們沒有足夠的積蓄和穩定的收入來維持基本生活開支。農村老年人存在身體失能化程度高、需要專人照料現象,其身體健康狀況堪憂,自我養老意識淡薄,精神慰藉缺乏。農村還有大量空巢老人,他們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本研究發現,農村養老問題既是社會問題,也是經濟發展問題,解決好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才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根本之道。
三、淮陽區獨居老人養老問題
(一)淮陽區基本信息
淮陽區隸屬于河南省周口市,位于河南省東南部。2014年年底,淮陽區總人數130.35萬。2018年年底,按戶籍人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區總人口的13.08%;按常住人口,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區總人口的16.9%。2020年年底,淮陽區常住人口102.2322萬。淮陽區是戶籍人口大區,也是人口流出大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轉移,老幼婦弱人群留在農村,導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高于戶籍老年人口比例。
(二)谷劉莊基本信息
谷劉莊隸屬于淮陽區劉振屯鄉,典型的人口流出村莊,大部分青壯年人口轉移到城市從事第二、三產業,常年居住在城市,老人則被留在村里。根據村內調查統計信息,2021年,谷劉莊共計99戶,戶籍人口437人,常住人口190人。18歲以下人口121人,占總人口的27.69%;18歲至60歲人口251人,占總人口的57.44%;60歲以上人口65人,占總人口的14.87%;65歲以上人口51人,占總人口的11.67%,其中獨居10人,夫妻共居28人,與子女共居13人。大量外出人口中,以夫妻共同外出務工和舉家外出兩種形式為主,這兩種家庭的共同特征是老人被留在農村,成了村里的主要常住人口,獨居和留守老人養老成為一個難題。
(三)谷劉莊獨居老人養老現狀
谷劉莊的老人全員享有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但基本上都沒有參加其他社會保險,只有5位當過兵的老人和退休干部有一定的退休金用于養老。2019年始,國家每個月給60歲以上老人發100元養老金,對于該地區老人的養老是遠遠不夠的。
現階段,土地仍然發揮著社會保障功能,谷劉莊獨居老人通過種植農作物獲得一部分收入,這部分收入通常是老人全部的收入。通過種植農作物也可以獲得一部分生活資料,實現一定程度上的自給自足。
農村老人身患疾病呈普遍現象,谷劉莊獨居老人收入較低,該村75歲以上老人由于勞動力的喪失,其子女要求老人放棄耕地,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在這種情況下,老人要依靠子女供養。經走訪調查,2021年,4名老人身患重大疾病,給其子女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四)谷劉莊獨居老人養老問題
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通過調查,發現谷劉莊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大部分年輕人在城市就業,每隔一段時間給老人一些錢或采購一些生活必需品,但是陪老人的時間非常短暫,形成了一批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獨居老人獨自居住在自己的小院,即使子女在家,對老人的照顧也比較少,家庭養老模式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對谷劉莊老人家庭收入和消費情況數據的分析如圖1所示。和子女共同生活能夠產生“搭便車”的效用,老人能夠享受共同生活的規模效益,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老人收入沒保證,社會養老作用微弱。獨居老人和夫妻共居老人收入渠道較少,主要包括土地種植、政府補貼和子女轉移。土地的經濟收益有限,保障功能逐漸弱化;政府保障性補貼金額較少,滿足不了老人基本生活所需;子女轉移有限,在逢年過節會給老人一些錢,老人基本不會主動向子女要錢,被動接受子女饋贈是主要現況。
谷劉莊僅有1名老人在養老院生活,這名老人沒有子女,在公辦養老院居住。淮陽區各鄉鎮僅有17所公辦養老院,只有五保老人才能被接納享受一定福利,養老院能夠滿足老人基本生活所需,但是醫療和娛樂設施不夠完善,養老服務人員基本都是非專業人員。民營養老院覆蓋率為零,民營養老機構的空白反映出社會養老的不足。
精神缺乏慰藉,社交被邊緣化。獨居老人與外界交流較少,缺少子女陪伴。疫情阻礙了當地廟會、集會和“文化下鄉”等傳統與新興聚集活動的舉辦,外地工作的子女減少回家探望次數,客觀上造成獨居老人外界交流活動減少。農村獨居老人很難融入信息化社會,老人沒有也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與現代信息生活分裂造成與年輕一代之間的數字鴻溝。傳統的娛樂項目不斷被淘汰,各種時尚娛樂場所老人難以進入。隨著社會重心向中年一代傾斜,親戚交往過程中老人普遍被子女取代。
小病缺少有效防治,大病就醫難。獨居老人缺少醫學常識,又因為經濟困難和出行不便長期缺乏檢查,導致小病變大病。沒有子女的照顧,即使生病也不能及時去醫院就醫。將谷劉莊獨居老人和非獨居老人面對疾病困擾的自我認知程度用0~4來表示,數值越大表示老人越認同自己受疾病困擾。如圖2所示,獨居老人面臨更大的疾病困擾。
四、結論與對策
(一)結論
在經濟不發達、青壯年人口大量遷出的農村,獨居老人在生理和心理層面都存在很多問題,身患疾病、精神缺乏慰藉是農村獨居老人普遍存在的問題;獨居老人收入較低,生活質量沒有保障;獨居老人退出農村社交中心,逐漸被邊緣化;獨居老人出行不便,就醫困難,小病缺少防治。研究發現,主觀因素和客觀環境導致獨居老人面臨嚴重的生活照料難題。
(二)對策
一是政府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落實更多實惠保障。在完善養老救助政策方面,政府不僅要加大推進農村養老保險的財政支持,而且要為農村養老保險建立相應的制度。同時,政府應保障農民依法承包經營土地的權利,充分發揮土地在農民養老中的作用。
二是加強養老院科普宣傳,破除傳統陳舊觀念。大部分農村居民認為子女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不孝順的行為,老年人也不認同這種做法,他們不愿意到養老院生活,即使在養老院可以生活得更好。政府應加強相關宣傳,引導農村居民消除偏見,向農村居民展現美好的、真實的養老院生活,增強農村居民對養老院的認可度。
三是建設村活動室,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在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老年人外出交流活動比較少,特別是獨居老人,缺少娛樂活動和交際活動,并且大多數老年人不再參與生產活動,因此產生大量的閑暇時間。基于現實情況,可以建設專屬老年人的活動區,加強老年人之間的聯系,有利于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四是加裝緊急報警裝置。在獨居老人的住所加裝緊急報警裝置,可以一鍵報警,增強老人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避免因為無人看護導致悲劇發生的情況。緊急報警由村集體統一管理,負責人要及時處理老人面臨的緊急情況。
參考文獻:
[1]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第一號)[N].中國信息報,2021-05-12(001).
[2]劉昌平.城市化:解決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關鍵[J].中國農村經濟,2001(08):61-65.
[3]吳雪,趙杰.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21,475(17):65-67.
[4]林閩鋼.我國農村養老實現方式的探討[J].中國農村經濟,2003(03):33-39.
[5]廉耀輝.欠發達地區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服務研究[D].咸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1.
[6]陳珊,李藝婷,曹若琳,等.農村空巢老人養老模式的選擇[J].知識經濟,2016,400(16):23-24.
[7]劉奕,張怡.當代中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改革[J].晉陽學刊,2007,164(05):50-53.
[8]陳欣欣,陳燕鳳,龔金泉,等.我國農村養老面臨的挑戰和養老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37(04):64-77.
[9]崔樹義.農村計劃生育家庭養老保障的問題與對策——一項基于900份問卷調查的實證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9(01):19-24.
[10]岳桂云,潘立臣,王紅艷.對我國農村養老問題的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08):6-7.
[責任編輯:王芳玲]
作者簡介:曹志磊(1997—),男,河南周口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