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銀
(鄄城縣引黃灌溉工程管理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600)
現階段,我國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就,建設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優良工程,推動了和諧社會的建設。由于我國大部分的水利工程項目都位于偏遠的山區,施工條件有限,管理難度較大,普遍存在投入使用的機械設備不配套、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維護工作力度薄弱等問題。
就水利施工單位內部而言,各部門之間需要進行頻繁的業務往來,但是各部門之間的信息資源信息卻未實現共享,大量的工程信息資料僅僅在部門內部流通、傳閱。目前,我國工程管理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仍停留在初始階段,仍采取初級的數據收集和處理技術,資源整合的速度較慢,智能化程度不高。
部分施工單位的資金能力有限,加之為了維護其他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同樣需要使用大量的資金,進一步導致單位資金短缺、投入不夠的情況加劇。另外,部分施工單位未能正確認識信息技術運用的重要性,缺乏專業的信息化技術運用人才,以至于我國大部分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技術運用仍停留在初始階段,水平不高。
信息化技術作為新興的科學技術,大部分水利施工單位掌握該方面能力的專業人員較少,大部分的管理人員只能對其進行簡單的應用。部分施工單位雖然積極引進各種先進的軟件和硬件設備,但是缺乏能夠熟練使用該類設備的人才,導致設備的閑置,造成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施工單位的發展。
信息化管理系統,能夠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與管理工作進行有機結合。水利施工單位需要開發系統管理軟件,進行集成化管理,并將實際建設中產生的有關工程數據,錄入信息化管理系統。項目負責人要做好對信息記錄的檢查工作,構建與現場施工項目相匹配的信息化管理體系,保證施工順利進行。同時,通過與第三方應用程序進行對接,還可增加系統的擴展功能,實現全面管理。
信息化管理系統的數據庫可以為各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查閱,實現資源共享。另外,通過計算機仿真技術,還可從源頭上排查潛在的安全施工隱患,制定應急方案,在發生施工問題時,啟動應急處置方案,降低損失,提高施工單位的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經濟收益。通過對工程參數進行分析,可對水利工程的下一步施工管理方向進行確定,優化施工方案。
通過地理信息技術的模式分析、數據分析和空間數據運用,進行三維圖形建模,能夠使復雜的工程結構簡單化,獲得動態化的地理信息。通過與互聯網技術、無線傳感技術、5G技術和遙感技術等綜合運用,可進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質量與效率。在設計階段,利用識別技術,能夠對現場進行實地觀測、布局,利用傳感技術,對施工人員、材料、機械設備、環境、進度、成本等信息進行自動化收集、分析與傳輸。在構建監測網絡時,技術人員需從實際的施工環境出發,提高監測網絡與現場環境的契合度。例如,利用地理信息技術,在對地理數據進行管理、分析、傳輸和錄入后,技術人員可獲取直觀的地理數據,為后續管理人員的工程決策提供依據,提升水利工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通過衛星定位技術,能夠獲取準確、可靠的數據,目標定位快速,幫助技術人員在短時間內獲取地點的三維坐標。衛星定位技術受外界影響小,能夠自如地應付各種惡劣的環境,覆蓋面積廣。同時,衛星定位技術還可實現全天候、不間斷的信息提供服務。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工程管理所面臨的難度日漸提升,衛星定位技術已經成為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施工單位在施工管理中,均采用了衛星系統,如北斗定位系統、GPS 衛星系統。
現階段,在水利施工單位的工程管理中,通過運用信息化技術,能夠顯著提高管理效率,達到管理質量最優化,加深信息共享的程度。水利施工單位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信息化技術運用,建立新型的工程管理模式。水利施工單位應當轉變傳統的管理觀念,增加對工程管理信息化技術運用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建立更加科學、規范的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