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飛
【摘? 要】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結合《義務教育語文新課程標準》確定教學重心,通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尤其是需要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鼓勵學生思考與案例相關的內容,并抒發出自己的見解,實現閱讀寫作的深度融合。另外,教師也要利用個性化的教學思路,在融合閱讀、寫作優勢的過程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基于此,文章就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雙減;初中語文;讀寫共生;語言邏輯
初中階段是行為、思想、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故教師需要貫徹“提質增效”的教學原則,通過細化教學重點,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過程中完成閱讀與寫作的學習,這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形成完善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并在審美體驗中更全面地認識自己。為了實現“以讀促寫”的教學理念,教師要盡可能地凸顯語文閱讀及寫作教學的價值,通過開發學生的思維和實踐見解,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一、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中雙減思想的融入價值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讀寫共生”意在借助閱讀和寫作教學學習,鼓勵學生在階段性學習后掌握初中語文閱讀、作文的實踐技巧。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閱讀及作文教學相對耗時,為了擺脫傳統語文教學的困境,教師需要將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通過評估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情況,尤其是要鼓勵學生在不斷觀察、不斷思考、不斷體驗的過程中學會相關習作及閱讀的技巧。另外,讀寫共生教學期間,教師也要篩選出適合學生思考、分析的文章,通過在感受文章主題思想及主旨大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愿意在寫作中帶入自己的想法。
(二)有利于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為了減輕學生學習期間的壓力,教師需要總結語文教學思路,通過鼓勵學生在實踐學習的過程中厘清文章的邏輯和重點,消除學生創作期間語句邏輯錯誤、用詞不當、思路不清晰或是表達不科學的問題,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使用豐富詞匯、語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初中階段部分學生寫作仍然存在“記流水賬”的形式,這時由于學生的心理境況、寫作水平提升不大,故后期作文指導的綜合效率不高。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師需要減輕學生的壓力,在提升習作質量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評價與反饋,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學習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為了讓學生深入相關案例、相關問題的分析與思考,教師需要在實踐教學中貫徹增效和減負的思想,通過精練的學科問題,鼓勵學生從多個視角、多個方向進行事物的觀察,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要自行篩選出文章的重難點,通過明確閱讀文章的重難點,細致了解文章大綱,并在教師的反饋建議中進行文章的修改、文章的潤色,進而提高寫作內容的魅力及擴大影響力。總之,教師需要側重關注學生性格的養成,通過鼓勵學生組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加深學生對相關觀點、相關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建構、語言邏輯和語言知識儲備能力。
二、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的思路
讀寫教學的目的是通過閱讀、寫作的方式,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完成閱讀,習作練習中掌握必要的寫作技巧,有利于讓學生意識到語文學科內容及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領學生結合自己的體驗、生活閱歷進行思考,通過感受到自己所存在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閱讀興趣,可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讀寫體驗。總之,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進行實踐學習,通過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讀寫習慣,在發現、感知、體驗的過程中掌握閱讀技巧。同時,教師還需要指導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與技巧,通過在不斷嘗試、不斷認知、不斷實踐、不斷分析、不斷寫作的過程中形成寫作習慣,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以期在交流語文學習感受、個人想法的過程中活化學生的思維。
三、雙減背景下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的措施
(一)借助閱讀資料,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
為了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需要篩選出適合初中生接受的閱讀資料,通過鼓勵學生自行查詢相關趣味性資源,并在體驗、實踐中收獲閱讀的樂趣,有利于讓學生融入閱讀資料的體驗與學習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合理使用信息化技術,通過納入更為優質、更為有趣的資源,可以讓學生在體驗過程中收獲閱讀的樂趣,并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見解。要注意的是,教師也要講解相關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的內涵,通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對視頻、圖片資料的認知,并將這些案例作為素材,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
例如新人教版《阿長與《山海經》》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使用信息化技術展現出與《山海經》相關的神話傳說和珍奇異獸,讓學生結合視頻了解中華傳統文化。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大魚海棠》中電影情節,體現出關于“貔貅”這一神獸的特點,然后說明在劇中貔貅的特點,即它以石像的形態出現,在靈婆的如升樓對面的岸邊,可以召喚船夫接客。此時,學生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日常生活中在商場門口也常有貔貅這一裝飾,于是產生了閱讀的欲望。當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后,教師可提出“①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山海經》這一典故,那么來感受一下課文寫出了關于阿長的哪幾件事情,為什么要這樣寫?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魯迅對阿長的情感有哪些變化?”這兩個問題,要求學生結合已有的資料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有的學生看到了文章對阿長的描述,然后提出“阿長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她非常渴求安寧與平靜,雖然她很粗魯,讓人感覺有點笨笨的,但仍然看得到她的可愛和善良”。還有學生補充到“阿長的醫生非常不幸運,但她仍然渴求平安,愿意幫助孩子們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完成閱讀學習后,教師可要求學生結合課文對阿長的描述寫出自己的生活中最親密的人,尤其是需要重視行為、動作、神態描寫,讓學生在參與討論后寫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的學生提到“我的媽媽是一個事業心非常強的人,她對工作方面的事情非常用心,容不得一點馬虎”。這一寫作思路,然后完成了關于本課的寫作學習。總之,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在參與、實踐、討論的過程中深入系統地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有利于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利用課堂實踐,確定讀寫結合思路
雙減背景下初中讀寫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與探究,通過認知、學習、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在不斷討論、學習的過程中進行讀寫結合,尤其是要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幫助學生在課堂實踐中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與認知,提高學生的參與能力。教師要注意引入趣味性的話題內容,比如可在角色扮演、辯論賽中完成語文知識點的學習,有利于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基礎上形成一定
感悟。
例如新人教版《蘇州園林》的教學中,首先教師可提出以下幾組問題(①有人說蘇州園林不美麗,但有人說非常美麗,試著談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②蘇州園林有哪些地位,它又有哪些特點?③試著談一談蘇州園林圖畫中不一樣的美。),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思考,辨析這些問題正確的理解方式。在讀寫教學前,教師需要以此列出亭臺軒、假山池、花草樹木、花墻廊子、門窗等圖片,并讓學生感受景物的魅力。有的學生提出了“既然是寫景,為什么葉圣陶先生不能將文章寫成記敘文,在字里行間中滲透優美的語言,從而寫出美麗的園林呢?”這一問題,此時教師可要求學生整理關于亭臺樓閣的具體描述,思考文章的表現形式。當提出這一問題后,學生要收集與其相關的材料,品味與材料相關的案例。其中,學生A提出“我自己去過蘇州園林,蘇州園林里有很多漏窗,這些漏窗的線條都是不一樣的,有秋葉、海棠、葵花等樣子的物體”。當學生完成交流后,發現葉圣陶其實是利用了非常簡潔明了的語言寫出了文章,比如角落的構圖重點是“點綴”。當學生完成辯論后,教師可利用抖音視頻播放與文章相關的科普資料,引導學生細致地體會到蘇州園林、杭州西湖、張家界等山水風景的具體描述。總之,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評價,通過融合閱讀、寫作方面的案例,引導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進行自主評價,學會說明文的寫作方式。同時,教師也要給予學生系統的指導,提示學生哪些問題分析存在錯誤,哪些問題分析過程不全面,方便學生在體驗中帶入自己的情感,進而活躍課堂氛圍。
(三)融合讀寫案例,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借助個性化的閱讀活動,在激發學生表現欲的過程中進行聯想,同時根據案例資料深入、系統的思考與該案例相關的理論內容和實踐內容,幫助學生在厘清文章重難點及主題內容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感悟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拓展課外知識點和課外閱讀資料,要求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間,進而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例如新人教版《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中,教師可在教學中拓展適合學生接受的課外資料,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大自然所給予人們的東西。比如教師可引入《鳥的天堂》這一文章,引導學生思考大榕樹與鳥兒的關系,并從中體會大自然的魅力與特點,感受到大自然所創造的一切;又如教師可要求學生閱讀整本《魯賓遜漂流記》,思考魯濱遜荒島求生的經過和結果,并聯想自己遇到同樣的事情時自己需要怎么做,從而完成閱讀學習。通過鼓勵學生利用課內、課余時間閱讀相關資料,并圍繞某一觀點進行續寫學習,有利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看法提出見解。比如教師可要求學生以“你身邊有哪些大自然創造的鬼斧神工?”就這一話題進行寫作,并思考哪些情境可以融入習作文章,方便學生完善自己的價值觀和寫作思維,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提高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效率,教師需要依托“雙減”思路,在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向的過程中明確文章重點,幫助學生在閱讀學習、寫作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語文閱讀、習作的方式,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邏輯能力、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葛文馨. 現代語文閱讀教學理論對當下初中閱讀教學的啟示[D].鄭州:河南大學,2021.
[2]張美紅.基于讀寫共生的名著閱讀教學策略初探——以《西游記》為例[J].學苑教育,2021(14):33-34.
[3]傅紅華.巧借課文節點促進讀寫共生——談初中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模式[J].語文天地,2020(29):40-41.
[4].“統編教材讀寫共生日常寫作課程開發與實踐”第三期交流活動[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19(5):65.
[5]蔣曉美.初中語文“讀寫共生”教學初探——以蘇教版《語文(八下)》第三單元教學為例[J].江蘇教育,2018(3):38-39.